14岁上海小囡拿下世界跳水冠军成为牛娃,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jc/

7月17日,年国际泳联游泳世锦赛继续在韩国光州进行。

在当晚的女子10米台决赛中,来自中国上海的14岁小囡陈芋汐,拿下了该项目世界冠军。

此前,中国已经有4年,没有拿过女子10米台的冠军了。

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新闻一出后,评论下清一色地点赞称:少年强,则国强,14岁就能为国争光了,真棒!

成为“牛娃”

从来就没有捷径

在参加光州游泳世锦赛前,生得眼细眉淡的陈芋汐曾腼腆地说:“这次来,就是来拿冠军的。”

如今,她证明了自己,也由此开拓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无数人为这位跳水小天才的成就感到震撼,也有不少父母看了眼红:“牛娃”总生在别人家。

但是,很少有人看到她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

陈芋汐来自运动世家,父母都是体操运动员,受父母影响,小芋汐小时候便对体育运动十分感兴趣。

(陈芋汐与父亲陈健)

从她2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在体操房中进行训练,只是体操这个行当技术难度高,每天的训练量又大,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怕陈芋汐吃不消,于是就在她6岁时送她改练了跳水。

其实,陈芋汐在学校的成绩是非常好的,对于生活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家庭而言,让自己的女儿选择跳水这份苦差事、这座独木桥,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陈芋汐小学获得的奖项)

然而陈芋汐有自己的看法,她对跳水运动的热爱让她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尽管,这条路充满了坎坷......

7岁时,陈芋汐被选入上海跳水队二线。但是很快,因为她从小体质就不太好,二线的训练量大,她的身体免疫力开始下降,后来得了结肠淋巴炎和手足口病,发烧到40.3度,全身抽搐,在医院的隔离病房待了一星期。

这期间,她偶然拜读了一本教练给的《“榜样”的力量》——一本介绍上海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书籍。彼时,小芋汐很多字并不认识,但是看着书上的照片,她连蒙带猜地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

也是在那一刻开始,她的心里悄悄装进了一个夺取金牌的梦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别人的榜样。就这样,一出院,她便开始恢复了训练...

再之后,一次次地受伤、生病,陈芋汐都无怨无悔地挺了过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艰苦地训练下,陈芋汐开始迎来她的光辉时刻。

去年9月的全国跳水锦标赛上,还在上海队试训的陈芋汐一举击败里约奥运会冠军任茜、天津全运会冠军张家齐在内的众多好手,拿到了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冠军。

自此,一战成名。

如今,她又拿下了世锦赛的世界跳水冠军,再度让世人为之惊艳。但是,只有亲近之人,才知道这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

校长曹庆明在观看陈芋汐的比赛后表示:“别看姑娘小,这枚沉甸甸的金牌里饱含着她十多年来的汗水和泪水……”

任课老师们也感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和小伙伴们努力训练着,每一跳都凝聚着小姑娘的心血。”

说起陈芋汐,班主任傅琦老师更是有点激动:“小姑娘在校学习时非常刻苦,她上午完成文化课程,下午参加训练,课后的预复习,她都坚持训练后认真完成,其他队员都睡了,她仍然挑灯夜读……”

为此,有知情人士感叹道:哪有那么多的“天才”,不过都是拼命努力的结果。

陈芋汐的事迹,让我猝不及防地想到了钢琴小天才徐逸言的故事。

这位来自杭州的小女孩,从3岁开始练琴,目前已有9年琴龄。而这9年期间,她的学琴时间共计超过小时(在还要去学校上学的情况下)!

学琴这些年,徐逸言拿下了十几个国内国外金、银奖项。

国际青少年艺术节获得了5次金奖,第二届“中音杯”全国总决赛儿童组金奖,第五届“嘉德威”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等等。

去年夏天,徐逸言和她的父母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巨大“惊喜”——徐逸言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录取了!

要知道,能进全国顶级音乐学院附中,难度堪比考上北大、清华,竞争相当激烈!

每年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的录取名额只有18个,而报名人数却有数百上千人!能够突围要付出多大努力可想而知。

而且,能够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系的孩子,不出意外,大部分能考入世界TOP20的音乐学院,这相当于一只脚已经提前迈进了世界顶尖音乐学府。

那么,徐逸言是凭什么成为那千里挑一呢?坚持和努力。

三年级时,徐逸言在妈妈的鼓励下,决定了走专业钢琴的学习道路。之后,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徐逸言开启了每天8小时练琴的日子,至今一天都没有中断,堪比知名钢琴家郎朗小时候。

徐逸言三年级后的练琴时间表:

6:00:起床

6:30-7:30:练琴

8:00-14:00:学校上课

14:00-21:00:练琴

21:00-22:00:做作业

22:00:睡觉

郎朗7岁之后的练琴时间表:

5:45起床,练一小时琴

7:00上学,中午回家吃饭15分钟,练琴45分钟

放学后,练两小时琴

然后吃晚饭,有机会看动画片

晚饭后,练两小时琴,然后做作业

徐逸言妈妈说:“女儿每天学校回来就开始练琴,吃饭都没什么时间吃,最多上个洗手间喝口水。”

不得不说,成为“牛娃”,从来就没有捷径。

正如徐逸言的校长曾说过的:“任何学习都是做出选择,经历艰苦,最后享受成功的过程。这中间让他们学会坚持和担当,这是未来很需要的品格。”

所谓“天才”,更多的是

“有质有量”训练下的结果

“到底是努力重要,还是天赋重要”这个问题,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一定问过自己,或被人问过。

我们听过太多关于“牛娃”的“神话”,比如莫扎特5岁写谱、6岁弹得一手好琴、21岁就写出享誉世界的作品。再比如,18岁成为世界女子冠军,22岁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际象棋大师的苏珊。

对于这些,我们往往会惊叹于“牛娃”成功的表象,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们的成功,但却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zljcl/3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