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考前冲刺串讲
按专题串讲
——高度凝练的讲义 ·泌尿外科 1.肿瘤 2.结石 3.梗阻 4.炎症 5.损伤 6.畸形 ·肾内科 1.3个概念 2.肾小球疾病 3.肾功能衰竭(急性/慢性) ·以下内容,冲刺班有较明显更新 1.管型尿的分类 2.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3.肾结核手术后的抗结核治疗时间 4.肾损伤并发症处理、前尿道损伤的处理 5.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数值、透析指征肿瘤 1.肾癌——透明细胞癌,血尿(晚期),CT最可靠,不一定切全肾 2.肾盂癌——移行细胞乳头状癌,早期即有血尿 3.肾母细胞瘤——小儿,综合治疗敏感 4.膀胱癌——肉眼血尿,术式重要 5.前列腺癌——早期无症状,三大检查(指诊、PSA、B超)、一般不做根治性切除 一、肾癌 (一)临表 ·初期:可无症状,体检发现。 ·晚期:血尿(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肿块和疼痛。 ·副瘤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增快、高钙血症、高血糖、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 (二)诊断 1.CT——最可靠。2.B超:常用。可发现早期肿瘤。 3.X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 4.肾血管造影检查:适用于肿瘤较小或难以鉴别时。 (三)治疗——不一定要全切! ·最主要——根治性肾切除。转移并非手术禁忌证。 ·肾上、下极<3cm——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二、肾盂癌 (一)临表 ·早期——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 (二)诊断 1.尿细胞学检查——癌细胞。 2.静脉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肾盂内充盈缺损。 (三)治疗:切除肾+全长输尿管+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 三、肾母细胞瘤(肾胚胎瘤或Wilms瘤) (一)病理 ·由间质、上皮和胚芽3种成分组成; ·可早期侵入肾周组织,但很少侵入肾盏肾盂。 (二)临床表现 ·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腹部肿块。无明显血尿。 ·常有腹痛、发热、高血压(血中肾素活性升高)及红细胞增多症(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 (三)诊断 ·B超。静脉尿路造影。CT和MRI。 (四)治疗:应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最好的小儿恶性实体肿瘤。 四、膀胱癌——泌尿系统中最常见。 (一)病理——TNM分期标准 ·浸润浅肌层(T2); ·浸润深肌层,或膀胱周围脂肪组织(T3); ·浸润前列腺、子宫、阴道及盆腔等邻近器官(T4)。 (二)临床表现(简化应试版) ·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血尿(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 ·晚期:尿频、尿急、尿痛。 (三)诊断(简化应试版) 1.初筛——膀胱B超(0.5cm以上) 2.膀胱镜——确诊 3.观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CT和MRI 4.了解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以及对上尿路的影响——静脉尿路造影 2.了解肿瘤大小、浸润的范围、深度以及与盆壁的关系——膀胱双合诊 (四)治疗:手术为主 1.手术 (1)非浸润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激光切除术; (2)浸润较深但较局限——膀胱部分切除术; (3)较大、多发、反复发作及分化不良、浸润较深——膀胱全切术。 2.膀胱内灌注:卡介苗、丝裂霉素等。 五、前列腺癌 (一)临床表现 ·雄激素,外周带。无明显症状。 ·常在直肠指诊、前列腺B超、血清PSA升高或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 (二)诊断 1.临床诊断——3个基本方法 (1)直肠指诊。(2)经直肠B超。(3)血清PSA。 2.影像学: ·全身核素骨显像和MRI——早期发现骨转移灶。 ·CT、MRI——显示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 3.确诊——穿刺活检。 (三)我国前列腺癌ABCD分期系统——简单: A(Ⅰ)期: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小病灶,分化良好; B(Ⅱ)期:肿瘤局限在包膜内; C(Ⅲ)期:肿瘤穿破包膜并侵犯邻近器官,如周围脂肪、精囊、膀胱颈及尿道; D(IV)期:有盆腔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 前列腺癌ABCD分期系统 ——简化应试版 A(Ⅰ)期——偶然 B(Ⅱ)期——膜内 C(Ⅲ)期——膜外 D(IV)期——转移 (四)治疗
治疗
I期
观察随诊。
II期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最佳方法,但仅适用于年龄较轻者。
Ⅲ、Ⅳ期
内分泌治疗:1.外科去势——切除双侧睾丸,2.药物去势——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抑那通)。必要时配合雄激素拮抗剂(缓退瘤)。
强调3点: 1.75岁以上——不宜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宜:内分泌+放射治疗)。 2.放射性核素粒子(I)植入治疗 ·内照射:Ⅱ期以内; ·外照射:适用于局部扩散者,尤其内分泌治疗无效者。 3.雌莫司汀(磷酸雌二醇氮芥):控制晚期前列腺癌的进展。结石 ·总体感觉(冲刺班特别汇总TANG)
X线
其他可考点
草酸盐结石
易显影
多见于上尿路,蛋白摄入多(富裕地区)
碳酸钙、磷酸镁胺结石
多层现象
尿酸结石
不显影
多见于下尿路,蛋白摄入少(贫困地区)
胱氨酸结石
(一)上尿路结石 1.临表(主要:疼痛和血尿) (1)疼痛 1)肾结石——肾区疼痛,伴肋脊角叩击痛。 2)肾盂内大结石及肾盏结石——可无明显症状,活动后出现钝痛。 3)输尿管结石——绞痛。 A.结石在中段输尿管——放射至中下腹部。 B.结石在输尿管膀胱壁段——伴膀胱刺激征。 C.结石在输尿管口——尿道和阴茎头部放射痛。 (2)血尿——镜下血尿更常见。 注意:不是所有的结石患者都有血尿。 (3)恶心、呕吐(输尿管与肠有共同的神经支配)。 (4)膀胱刺激征:伴感染或输尿管膀胱壁段结石时。 (5)并发症 ①肾积水——尿路不完全梗阻所致。 ②尿毒症——尿路完全性梗阻所致。 ③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 ④尿路感染——小儿。 2.诊断 (1)临表:与活动有关的肉眼血尿和疼痛+肾区叩击痛。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镜下血尿。 ·尿pH值: A.中性或弱酸性——草酸钙结石; B.碱性——磷酸盐结石; C.酸性——尿酸、胱氨酸结石。 (3)影像学 ①X线——泌尿系平片,95%以上能显影; ②B超:能发现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结石和X线透光结石。 ③排泄性尿路造影:充盈缺损。 ④膀胱镜逆行插管造影:上述仍不能确诊时应用。 ⑤放射性核素肾显像:评价肾功能。 3.治疗 (1)非手术: ·结石<0.6cm、纯尿酸结石或胱氨酸结石——药物排石及溶石。 ·直径<0.4cm——自行排出。 ·口服枸橼酸钾、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和胱氨酸结石的溶解和消失。 ·口服氯化铵——酸化尿液——防止感染性结石的生长。 ·纯尿酸结石:调节饮食、碱化尿液及口服别嘌呤醇。 (2)体外冲击波治疗(ESWL) ·适用于:肾、输尿管上段<2.5cm的结石。 ·结石过大:分次碎石,间隔时间不少于l周。 ·击碎之结石可堆积于输尿管内形成“石街”。 (3)内镜 ①经皮肾镜取石或碎石术:适用于肾盂结石2.5cm,部分肾盏结石及鹿角形结石。 ②腹腔镜输尿管取石术:适用于输尿管结石>2cm;或经ESWL、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失败者。 (4)开放手术 肾结石的治疗
肾结石直径
处理
0.4CM
自行排出
0.4-<0.6CM
药物及溶石治疗
0.6-2.5CM
体外冲击波
2.5CM
经皮肾镜或手术
双侧上尿路结石的处理
处理
双侧输尿管
先梗阻严重侧
一侧肾,对侧输尿管
先输尿管
双侧肾
先处理易于取出且安全的一侧。若肾功能极差,应先行肾造瘘引流尿液,待情况好转后再处理结石。
双侧上尿路结石,或孤立肾上尿路结石致急性完全性梗阻,无尿
如不能耐受手术,可试行输尿管插管,通过结石部位后留置导管引流尿液;不能通过则改行经皮肾造瘘术,病情好转后再治疗。
4.预防——重要! (1)草酸盐结石: A.口服VitB6—减少草酸盐排出; B.口服氧化镁—增加草酸盐溶解; (2)尿酸结石: ·口服别嘌呤醇和碳酸氢钠——抑制尿酸结石形成。 二、膀胱结石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远端尿道及阴茎头部,伴有排尿困难及膀胱刺激症状。 ·小儿常用手搓拉阴茎,跑跳或改变排尿姿势后,疼痛缓解以继续排尿。 2.脱肛。 3.终末血尿。 (二)诊断 1.B超 2.X线:膀胱区平片能显示绝大多数结石。 3.膀胱镜。 4.直肠指检:可扪及较大的膀胱结石。 (三)治疗 1.解除成石因素。 2.内镜 ·<2~3cm,经膀胱镜碎石钳碎石。 ·较大:液电、超声、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 3.手术——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 ·适用于:小儿、结石过大或过硬,合并膀胱严重感染及有膀胱憩室者。梗阻
梗阻部位
对肾功能影响
上尿路梗阻
输尿管膀胱开口以上
较大
下尿路梗阻
膀胱及其以下
较缓慢(膀胱的缓冲作用)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 ·症状取决于引起梗阻的程度、病变发展速度以及是否合并感染;与前列腺体积大小不成比例。 ·移行带(占5%):围绕尿道精阜——前列腺增生的常见部位。 (一)临床表现 1.尿频——常见的早期症状。夜间更为明显。 2.进行性排尿困难——最重要的症状。 3.尿潴留 4.并发症:①感染或结石。②慢性肾功能不全。③腹股沟疝、内痔与脱肛。④无痛性肉眼血尿:增生腺体表面粘膜血管破裂引起。 (二)诊断 (1)直肠指诊:重要。 (2)B超:经直肠超声扫描更精确。 (3)尿流率检查:可以确定排尿的梗阻程度。 ·最大尿流率15ml/s——排尿不畅; ·10ml/s——梗阻较严重。 (4)PSA测定。 (三)治疗 1.观察等待——症状较轻,密切随访。 2.药物——尿路梗阻症状较轻、前列腺增生体积较小者。 (1)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哌唑嗪、多沙唑嗪。 降低膀胱颈及前列腺平滑肌的张力。 (2)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和爱普列特。3个月之后有效,需长期服药。 在前列腺内阻止睾酮转变为双氢睾酮,使前列腺缩小。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 ①药物治疗无效,最大尿流率<15ml/s,残余尿>50ml者; ②有急性尿潴留史; ③反复尿路感染合并膀胱结石者; ④并发肾功能损害或并发腹股沟疝、脱肛及内痔者。 (2)方法: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适用于绝大多数。 二、肾积水 (一)诊断——首选B超。 ·MRI水成像对诊断有独到之处。 (二)治疗 1.病因治疗:最理想。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盂成形术。(2)肾、输尿管结石:碎石术或切开取石术。(3)良性前列腺增生。(4)尿道狭窄。 2.引流术 ·如上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并发感染致肾积水的病因暂时无法解除者——先行肾造瘘引流术。 ·如下尿路梗阻所致——先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3.肾切除术:肾功能严重丧失,而对侧肾功能正常。 三、急性尿潴留 ·如病因不明或梗阻一时难以解除,可先引流尿液解除病痛。 1.导尿——最简便常用,1周左右拔除。 2.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炎症
1.急性肾盂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3.急性膀胱炎
4.无症状细菌尿
5.前列腺炎
6.肾结核
一、急性肾盂肾炎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腰痛; ·明显的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甚至伴随败血症、低血压等。老年或虚弱者只表现为全身症状。 ·脊柱肋缘角触痛(压痛)。可合并膀胱炎和排尿困难。 (2)尿常规镜检:有白(脓)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可见白细胞管型。 (3)中段尿培养杆菌≥/ml或球菌≥l03/ml有诊断意义。膀胱穿刺尿培养(+)即有诊断意义。 (二)鉴别诊断——与下尿路感染鉴别
鉴别点
肾盂肾炎
下尿路感染
发热38℃,腰痛、肾区叩压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
+
-
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但停药后6周内复发
用单剂量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
治疗后遗留肾功能损害表现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
(三)治疗 1.抗菌药——G-杆。常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重症:可两类药物合用。疗程:2周或更长。 2.治愈标准 ·用药后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尿菌转阴,疗程结束后一周及一个月后复查尿菌阴性可视为治愈。 ·仅症状缓解并不意味着细菌学治愈。 二、慢性肾盂肾炎 (一)诊断标准 (1)诱因:尿路畸形,尿路梗阻,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糖尿病或应用皮质激素),尿道口及其周围炎症等; (2)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超过半年; (3)加上以下3条之一: ①静脉肾盂造影——肾盂肾盏狭窄变形。 ②肾表面凹凸不平、双肾大小不等。 ③持续性肾小管功能受损,如:尿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晨尿比重和渗透压降低、肾小管酸化功能减退等。 (二)治疗——抗菌药+去除诱因。 ·抗菌药——特殊!重要考点! ·联合2种,2~4周,仍有复发者换用其他2种,如此轮换应用2~4个月。 ·如症状不明显、尿菌阳性,可采用低剂量抗菌药物抑菌疗法,即每晚睡前排尿后服用一种抗菌药物、一次药量,连续半年到1年,可望消除菌尿。 三、急性膀胱炎 (一)临床表现 ·尿路刺激症:尿急、尿频、排尿时烧灼样痛、排尿困难,可有排尿时和排尿后耻骨上疼痛。 ·约30%可发生肉眼血尿。 (二)治疗——对大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1.3日疗法:氧氟沙星0.2g,每日3次,连续3天。 2.单剂量疗法:复发率高。 3种泌尿系感染的治疗
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
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重症:可两类药物合用。疗程:2周或更长。
慢性肾盂肾炎
·联合2种,2~4周,仍有复发者换用其他2种,如此轮换应用2~4个月。·低剂量抗菌药物抑菌疗法(症状不明显、尿菌阳性者)——每晚睡前排尿后服用一种抗菌药物、一次药量,连续半年到1年。
急性膀胱炎
3日疗法:氧氟沙星0.2g,每日3次,连续3天。
四、无症状细菌尿 重点——治疗(目前仍有争议) 1.应予治疗:①妊娠期间。②曾出现有症状尿路感染者。 2.不用治疗: ①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75岁)。 ②尿路有复杂情况的患者——不易根治。 五、前列腺炎
病原
临床表现
治疗
慢性非细菌性(最常见)
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滴虫、真菌、病毒
(1)类似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但没有反复尿路感染发作。(2)前列腺痛
(1)衣原体、支原体——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滴虫——甲硝唑。(2)对症:α-受体阻滞剂。
慢性细菌性
大肠杆菌等
(1)排尿改变及尿道分泌物: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尿道口“滴白”。(2)疼痛:会阴部、下腹隐痛不适。(3)性功能减退。(4)精神神经症状。(5)并发症:虹膜炎、关节炎、神经炎、不育。
首选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强力霉素等。亦可联合应用喹诺酮类、头孢类。
急性细菌性
G-杆菌或假单胞菌
寒战和高热;尿频、尿急,排尿痛,会阴部坠胀痛。可发生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常伴发急性膀胱炎。
复方磺胺甲噁唑、喹诺酮类及头孢类、红霉素。合并厌氧菌——甲硝唑。一疗程7日
六、肾结核 (一)病理 1.病理过程 (1)病理型肾结核(在肾皮质内):可自行愈合,临床上常无症状,但尿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2)肾髓质结核(进入肾髓质) (3)临床型肾结核(进入肾盂,出现症状) 2.结局 (1)肾自截:输尿管结核结节、溃疡及纤维化,管腔狭窄或闭塞,含结核菌的尿液不能进入膀胱,膀胱内结核病变好转或愈合,临床症状消失,尿液检查趋于正常,但患肾功能丧失,甚至全肾钙化。注意:患肾病灶内仍存有结核杆菌。 (2)膀胱挛缩:膀胱壁广泛纤维化和瘢痕收缩,失去伸张能力,容量显著缩小(不足50m1)。 (3)肾积水:膀胱结核病变或挛缩膀胱使对侧输尿管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对侧肾积水。 (二)临床表现 1.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最早出现——尿频。 2.血尿:多为终末血尿——重要症状。 3.脓尿——常见症状。严重者如洗米水样。 4.腰痛和肿块:当结核影响到肾包膜或继发肾周感染,或输尿管被血块、干酪样物质堵塞时,可引起腰部钝痛或绞痛。较大肾积脓或对侧巨大肾积水时,腰部可触及肿块。 5.全身症状 ·消瘦、发热、盗汗、贫血、乏力、食欲减退等。 ·双侧肾结核,或一侧肾结核合并对侧重度肾积水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症状。 6.合并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从前列腺、精囊开始,表现最明显的是附睾结核。附睾可触及不规则硬块。输精管结核病变时,则变得粗硬并呈串珠样改变。 (三)诊断 1.慢性膀胱炎,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伴有终末血尿; 2.尿细菌培养(-),抗菌药治疗无效; 3.附睾有硬结或伴阴囊慢性窦道。 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尿结核杆菌培养——时间较长(4~8周)但可靠,阳性率可达90%,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尿沉淀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但不能作为诊断肾结核的唯一依据(不一定是结核杆菌,因包皮垢杆菌也是抗酸杆菌)。 2.影像学 (1)B超:简单易行。 (2)X线:1)泌尿系统平片(KUB)——钙化。2)静脉尿路造影(IVU)——了解患侧肾功能、病变程度与范围。3)逆行尿路造影——可显示病变的形态。 (3)CT和MRI:CT——中晚期肾结核。MRI水成像——对诊断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有独到之处。 3.膀胱镜 ·膀胱三角区和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较为明显。 ·患侧输尿管口:“洞穴”状,混浊尿液喷出。 注意:膀胱挛缩容量50ml,或有急性膀胱炎时,不宜做。 (四)治疗 1.药物——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2个月; ·后改为:异烟肼+利福平,6~12个月。 2.手术 ·指征:药物治疗6~9个月无效,肾结核破坏严重者。 ·术前抗结核治疗不应少于2周; ·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 手术方法——重要!不一定要全切肾。 1)肾切除术 ①双侧肾结核一侧广泛破坏呈“无功能”状态,另一侧病变较轻——择期切除严重侧。 ②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先引流肾积水,再切除患肾。 2)保留肾组织的肾结核手术 ①病灶局限于肾的一极——肾部分切除术。 ②局限于肾实质表面的闭合性结核性脓肿,与肾集合系统不相通——结核病灶清除术。 3)解除输尿管狭窄 ①狭窄位于中上段者——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对端吻合术; ②狭窄靠近膀胱者——切除狭窄段,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放置双J形输尿管支架引流管,术后1~2个月拔除。 4)挛缩膀胱——肠膀胱扩大术。损伤
1.肾损伤
2.球部尿道损伤
3.后尿道损伤
一、肾损伤 (一)病理 (1)肾挫伤:轻微,可自愈——大多数。 (2)肾部分裂伤。 (3)肾全层裂伤:均需手术。 (4)肾蒂损伤:多发生于右肾,可引起大出血、休克,常来不及诊治就死亡。 (二)临床表现 1.休克。 2.血尿。与损伤程度不成比例,如肾蒂血管断裂时可无明显血尿。 3.疼痛。 4.腰腹部包块:肾周血肿及尿外渗。 5.发热。 (三)诊断 ·首选:CT。 ·不宜采用:逆行肾盂造影(易招致感染)。 ·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评价肾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可显示肾动脉和肾实质损伤情况。 (四)治疗 1.紧急治疗:纠正休克,做好手术准备。 2.保守治疗——内容多,冲刺只强调2点。 ·绝对卧床休息2~4周。 ·恢复后2~3个月不参加体力劳动。 3.手术 (1)指征:无可考点。(2)手术方式——易理解。
损伤程度
选择术式
肾裂伤,范围局限
肾修补术
肾血管损伤,或损伤性肾血管阻塞
肾血管修补术
肾一极严重损伤和缺血
肾部分切除术
广泛裂伤,或肾蒂损伤不能修补
肾切除术
开放性肾损伤、伤口漏尿并严重污染、伤后时间较久,有严重尿外渗或并发感染
清创引流术
(3)并发症的治疗: ①腹膜后尿囊肿或肾周脓肿——切开引流; ②恶性高血压——肾血管修复或患肾切除术; ③肾积水——肾盂成形术或肾切除术; ④持续性血尿——选择性患侧肾动脉栓塞术。 二、球部尿道损伤 (一)病因——骑跨伤。 (二)临床表现 1.尿道出血:尿道口滴血。 2.疼痛:会阴部疼痛。 3.排尿困难:尿道完全断裂时,可发生尿潴留。 4.局部血肿。 5.尿外渗。 (三)诊断 1.导尿 ·插入导尿管,留置导尿1周——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 2.X线——尿道造影:尿道断裂时可见造影剂外溢。 (四)治疗
题干
处理
尿道海绵体严重出血
立即压迫止血,抗休克,尽早手术。
尿道球部挫伤或轻微裂伤
抗感染及对症
尿道球部裂伤
保留导尿管引流2~3周
尿道部分裂伤,尿道口流血较多、排尿困难、导尿失败、会阴部血肿或尿外渗
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球部尿道撕裂严重或断裂,会阴及阴囊有血肿及尿外渗
经会阴做尿道端端吻合术,并引流血肿及尿外渗。
三、后尿道损伤 (一)病因——骨盆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前尿道损伤相比较,不同的是:更易引起休克、尿道口流血较少、尿外渗范围不同) 1.休克:较严重。 2.疼痛。 3.排尿困难:急性尿潴留。 4.尿道出血:尿道口仅少量血液流出或无流血。 5.尿外渗及血肿。 三、诊断 ·病史:骨盆挤压伤后出现尿潴留; ·体检:骨盆挤压及分离实验(+); ·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前柔韧的血肿及压痛,或浮动的前列腺尖端。 ·X线:骨盆平片——骨盆骨折;尿道造影——后尿道有造影剂外渗。 (四)治疗——与前尿道损伤不同! 1.紧急处理 ·平卧位,减少搬动,以免加重损伤。积极纠正休克。 ·不宜插入导尿管!!避免加重局部损伤及感染。 ·尿潴留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吸出尿液。 2.手术 (1)早期处理——耻骨上高位膀胱造瘘: ·排尿困难尿潴留者,尤其是休克严重者,仅做耻骨上膀胱造瘘术,3~6个月后再行尿道重建术。 ·(2)尿道会师牵引术——恢复尿道连续性,避免尿道分离形成较大的瘢痕狭窄。 (3)并发症的处理:
处理
尿道狭窄
轻者定期做尿道扩张; 严重者,在伤后3~6个月经尿道内切开或会阴切开行瘢痕切除及尿道端端吻合术。
直肠损伤
早期立即修补,并做暂时性结肠造瘘术。
尿道直肠瘘
3~6个月后再施行手术修补
畸形 一、隐睾
题干
选项
1岁
自行下降
1岁
短期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周肌注2次
内分泌治疗无效
在2岁内做睾丸下降固定术
睾丸萎缩、手术不能下降,或已癌变
睾丸切除术
二、鞘膜积液 (一)诊断 ·透光实验(+);如积液为脓性、血性或乳糜性,则透光实验(-) ·(-)——腹外疝。 ·阴囊B超:液性暗区。 1.睾丸鞘膜积液——无压痛,触不到睾丸和附睾; 2.精索鞘膜积液——睾丸可扪及; 3.睾丸精索鞘膜积液——阴囊呈梨形肿大,睾丸扪不清; 4.交通型鞘膜积液——站立时阴囊肿大,平卧后肿块缩小或消失,睾丸可扪及。 (二)治疗
治疗
婴儿
自行吸收
成人无症状
无需手术
成人积液量大伴有明显症状
睾丸鞘膜翻转术
交通性
切断通道在内环外高位结扎鞘突
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病因治疗+鞘膜翻转术
点击原文阅读注册会员购买执业医师考试笔试课程,稳过!
最好的老师,带您顺利通过考试,期待您的
- 上一篇文章: 周末病例讨论皮肤和皮下结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