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寡糖教你从排便习惯发现癌症
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千万不要以为只是肠胃出了简单的小问题,这也是罹患直肠癌的前兆。
由于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以4%-5%的速度增加。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癌症发病排第3位。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结直肠癌发病率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且发现的病人90%为中晚期病人,年纪在45岁左右。专家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虽然在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依然能够得到治愈。据统计,结直肠原位癌(极早期)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癌变为84.6%,如发生肝转移等,则5年生存率下降到5.7%。通过直肠指检和电子肠道镜检查,基本都能排查结直肠癌,其准确率在80%以上。居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排便习惯稍加留意,也能及时防治直肠癌。
便血要排查直肠癌
在日常生活中,痔疮和直肠癌可能有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症状(如便血),使得一些患者自己放松了警惕,专家提醒,结直肠癌的便血和痔疮的状况略有不同。
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这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因此与粪便不相混合,更没有黏液存在。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脓液,而且大便的习惯会明显改变。
长期便秘,结直肠癌的诱因之一
专家称,长期便秘可导致滞留在大便中的致癌物浓度越来越高,肠壁与这些致癌物质长期接触,有可能就是结直肠癌的一个诱发因素。同时,便秘也是结直肠癌的表现之一。由于左边的降结肠狭窄,因而肿瘤在这边的话,往往会发生梗阻,导致便秘,一般有经验的医生通过问诊,基本都就能初步能判断其结直肠癌在哪个部位了。
排便习惯变化,也是直肠癌前兆
专家称,排便习惯变化,也不能掉以轻心,那可能是直肠癌的前兆。排便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如平常排便比较干燥,这几天却突然变稀,或是由稀变干;还有的人排便次数出现了变化,从每天一次变成二三次,或是反之。总之,如果有腹部不适、疼痛,局部出现肿块,里急后重感,大便性状及形状改变(由干变稀,带黏液和鲜血或大便不成形,变细变扁),即排便和平常的规律不一样,医院进行专科检查。
通过筛查可以消除癌前病变,减少癌的发生
某医院曾经对前来就诊的余例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做肠镜,发现有13例有肠道息肉和良性肿瘤,4例为早期癌症。通过筛查可消除癌前病变,减少癌的发生。专家建议:对于无大肠肿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若经济条件允许,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若无异常,则以后每隔3-5年检查一次;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摘除,术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若条件不允许,可进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肠镜检查。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则应该适时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不到50岁的非直系亲属发现肠癌,医院就诊,及时接受肠镜检查。
预防直肠癌,需持科学态度
除了定期做肠镜筛查外,专家还强调,饮食一定要健康,禁止吃五香类食物、少吃腌制食物、少吃糯米食物、少吃方便面等工业油炸、膨化食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密切注意大便性状、排便习惯的变化:当出现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等症状时,医院做正规检查。
壳聚糖防治消化道疾病的机理
一、保护、修复胃肠道粘膜:
壳寡糖进入胃内与胃酸结合可形成凝胶状物质,在胃肠壁上形成保护膜,隔离胃酸、细菌和刺激物对胃粘膜的侵蚀,保护溃疡面不受到侵害,消除症状、愈合创伤。
壳寡糖分子式与人体组织细胞结构非常相似,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易被机体吸收利用,具有促进消化道溃疡修复愈合的作用。
二、抗菌、消炎、止血:
壳寡糖是碱性氨基多糖,具有抗菌、消炎、止血等作用,能改善体液酸碱度,提高血小板活性,刺激血小板聚集止血;通过生物正电荷作用,杀灭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腐肌,激活胃粘膜表皮细胞再生,修复溃疡面,恢复胃部机能。
三、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壳寡糖有效的增进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肠内有害菌的生长,从而保持肠道内生态的平衡,对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都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四、防止恶性溃疡癌变:
粘附在溃疡面上保证局部体液处于碱性,增强免疫细胞吞噬癌细胞的能力,控制恶性溃疡癌变。
五、保持大便通畅:
壳寡糖中的是高分子物质,吸附肠内容物膨胀,刺激肠壁,蠕动增加,减少了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吸收,有效防治肠炎、肠癌。
六、壳寡糖有效抑制高胃酸:
壳寡糖作为碱性多糖,能有效抑制高胃酸,效果较稳定,不产生气体,不必担心引起胀腹及胃穿孔发生,实验表明,安全无毒。
调理胃酸分泌,润滑胃壁,促进胃肠排空,同时吸附清除重金属离子、化学污染物,对胃环境进行良好的治理。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云南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科普靠吃预防和抑制癌症,这事很靠谱
- 下一篇文章: 吓死人哩种癌症系广东最高发,广州每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