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肝转移与癌症抗争三十年康复了

重庆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3.html

我今年83岁,是一个癌症患者。三十年前做的手术,结果是结肠癌(回盲部)肝转移癌,六个月的存活期。作为患者,该怎么办?说实话,当时我是比较冷静的,没有乱方寸,没有谈癌色变。

根据自身情况,要面对现实,不能坐以待毙,向死亡挑战。手术前我有思想准备,经过分析,对该病的态度是:战略上要蔑视,战术上要重视。

症患者大部分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这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医生的判决。

医生对病人判死缓或死刑是正确的。这是当医生的责任,是他多年与该病临床治疗取得的宝贵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但是对于患者的其他情况,医生是不了解的,如病人的成长经历,知识多寡,文化程度、思想素养等。因此,作为患者就不能被医生的结论所吓倒,一定要全面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蔑视癌症,不怕死亡。

二是死亡率高。

大多数人一旦得了该病,心一下子就死了,或者死了一大半。人常说“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精神就垮了,人的所有优势就没有了,关键是对自己要有信心,不怕它,发挥自身优势,一定能战而胜之。

三是病人自己。

病人被自己吓死的占大多数。片面地相信医生的判决,非死不可,连九死一生的希望都没有了,三十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癌症患者,对该病持乐观态度者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悲观绝望。

人的生命是很顽强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在死亡面前一定一定要发挥这种顽强性。但是患者被病魔给打倒了,生命的顽强性,求生欲望就没有了,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年,我患了肝炎,前后住了9次医院,报过两次病危。第二次病危时,转氨酶一千多,黄胆指数一百多,全身发黄,小便如血,关进重症病房四十多天,每天两千毫升吊瓶输液,两臂血管扎了个遍。

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总算逃出鬼门关,捡了一条命。年后,病情稳定了,结论是早期肝硬化。“肝硬化,真可怕,棺材放在床底下,妻子眼落泪,孩子叫爸爸,我们今后咋活呀。”这是当时对此病的口头禅。

医院复查,我才知道当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上了,又多了一个肝转移癌。为防万一,医生把肝的左侧切掉了一块,病情是严重的,当时医生判了半年的存活期是有道理的。肝癌命短,我是知道的,当时思想有压力,怎么办?是屈从呢?还是挑战呢。

经过冷静分析,绝不能坐以待毙,拿出不怕死的精神:我命壮着呢,死不了。后边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呢,53岁走完人生,太可惜,太不值了,不能留下遗憾。我是一家之主,一旦倒下,这个家的天就塌下来了,妻子、子女是无能为力的。

妻子是大集体单位的工人,长女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有三个孩子分别在高中、初中和小学就读,他们的生存状况就会直线下降到社会的底层。特别是妻子,父亲去世时她才两岁,母亲守寡,母女俩人以纺织卖布为生,吃尽了人间苦,现在四个孩子的抚养重担要全部落在她的肩上,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想法就是为妻子、儿女活着,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坎坷坷,各种磨难,是人生道路上非经不可的,没有这些,人生之光就暗淡了,太没意义了。坎坷、死亡都有两重性,一种可能使你英年早逝,永远不能瞑目;另一种,它能使你在绝望中坚强成长。三十年来、病魔使我更加坚强,生命力更加旺盛,我死不了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谚语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

走过这抗癌的三十年,想与病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与癌症抗争的。

一、医生的叮嘱要牢记。

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就打针,绝不含乎。化疗特别难受,天天象吃了苍蝇似的,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无力,头发大量脱落,人变样了。

但是,为了妻子儿女的美好未来,一定要坚持吃饭、积极化疗。我是第一年化疗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化疗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来,不要过度了。

二、不断学习,武装自己的思想,用辩证法与病魔作斗争。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人也不例外,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变化着,新细胞诞生,老细胞死亡,这种变化不外乎两种结果:变好或变坏。

我的目标是拒绝坏结果,力争好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以一定条件为基础的。由坏变好,关键是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这是战胜癌症的最可靠的力量。自己经常为自己壮胆、鼓劲,树立远大理想,永远保持一个胜利者的良好心态。

三、生活要有规律,作息、饮食要定时、定量。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我一直按部队的作息时间生活,觉得它很科学、实用,患病后更觉可贵。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这是非常重要的长寿之道。这种生活方式最大的好处是,人主动了,自由了,一切外来干扰与我无缘。

四、气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战胜癌症的强大武器。

出院后的第三天,在妻子的陪护下来到了渭滨公园,有很多人修炼郭林气功,我便跟在后边学习。从此,天不亮,我就到公园学习修炼,几个星期下来,只觉得身心舒畅,精神多了。

我修炼的是郭林老师的新气功,专为癌症患者习练。(郭林新气功系统学习咨询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zljcl/3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