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决赛病例余敏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病

编者按:“例例精彩”mCRC精准治疗病例大赛落下帷幕,在此感谢每一位参赛医生的积极参与。病例大赛旨在为青年医生提供分享临床实战经验、展示自我风采的学术交流平台,期望通过病例分享开拓临床思维,为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我们将陆续分享病例大赛总决赛阶段优秀病例,与各位同道分享与交流。

本期病例分享者:余敏单位:医院

病例详情↓↓↓

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47岁

初诊时间:年3月1日

主诉:间断便血1个月

现病史:患者因“间断便血1个月”就诊于外院,CEA11.17ng/ml,CA.65U/ml;肠镜:进展期结肠癌;病理:(结肠)中分化腺癌;遂就诊于我院

ECOG评分0分,NRS评分0/10分

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

肠镜:距肛约16cm直乙交界可见一侧壁不规则隆起,占据管腔1/2,内镜通过顺利;诊断进展期结肠癌(图1-1)

图1-1

病理:(结肠)中分化腺癌(图1-2)

图1-2

盆腔MRI(.03.14):病灶位于乙状结肠,累及直乙交界区,累及范围约2cm,无肠梗阻;病灶累及乙状结肠全层,局部突破肌层侵犯邻近周围脂肪间隙,T分期考虑T4a(图1-3)

图1-3

盆腔MRI(.03.14):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无非区域淋巴结转移(图1-4)

图1-4

腹部MRI(.03.14):肝脏除I段、5段无病灶外,其余各段共见10枚转移灶,最大病灶约3.5cm,位于2、4段,2段病灶与门静脉分支紧贴;M分期:M1a(图1-5)

图1-5

肝脏穿刺病理:(肝脏)查见腺癌,形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及病史符合肠道来源图(图1-6)

免疫组化:MLH1(+),MSH2(+),MSH6(+),PMS2(+),PD-L1(22C3)无表达,PD-L1(SP),ventana(-),CDX-2(+),CK20局部(+),CK7(-),CK8/18(+),Villin(+),Ki67局部约40%(图1-6)

基因检测:KRAS、NRAS、BRAF未检测到突变

图1-6

诊断

乙状结肠腺癌(T4aN0M1aⅣA期),同时性肝转移。

第1次MDT讨论

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第一次多学科会诊结果

疾病特征:原发灶症状轻微,无梗阻、穿孔倾向;肝脏转移灶多但小,无肝外转移,CRS评分2分;左半,RAS、BRAF野生型

患者特征:一般状况好,可耐受高强度治疗,治疗态度积极

治疗目标:NED

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初始治疗选择(CSCO)(图1-7)

图1-7

治疗方案:mFOLFOX6+Cet

治疗3周期后—PR,2、3、4段病灶缩小50%,余6枚病灶消失(图1-8)

图1-8

转化治疗后,肝转移灶4枚缩小,6枚消失(图1-9)

图1-9

治疗3周期后原发灶评价—PR

肠镜(.06.17):距肛缘15~17cm处乙状结肠见一大小约1.8*2.0cm的溃疡,纳米碳定位(图1-10)

图1-10

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下降(图1-11)。

图1-11

第2次MDT讨论

讨论结果

疾病特征:肝脏转移灶6枚消失,4枚缩小,无新发肝脏及肝外病灶;

技术上——原发灶和转移灶可R0切除

肿瘤生物学——化疗反应性好,左半、KNB野生型

患者特征:一般状况好,可耐受同期手术

治疗目标:原发灶和转移灶的R0切除

拟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同期肝转移灶切除+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备术中射频治疗

手术治疗(.06.25)

全麻下行直乙交界结肠癌经腹切除吻合术,肝转移瘤切除术

术中见腹腔无腹水,肿瘤位于腹膜折返上约5cm,浸透肠壁,系膜根部可见散在纳米碳标记淋巴结

术中超声造影未见其余肝转移灶

切除肝脏转移瘤4枚

图1-12

术后病理(图1-13)

中分化腺癌(肿瘤退缩分级2级)

癌组织浸透全层,切缘未见癌组织

送检肝组织内见中分化腺癌

送检组淋巴结5枚,肠周淋巴结14枚未见癌转移

免疫组化:MLH1(+),MSH2(+),MSH6(+),PMS2(+),Ki-67指数约80%,CD34未提示血管侵犯,S-提示神经侵犯

图1-13

术后肝脏MRI(普美显):.07.23(图1-14)

图1-14

术后治疗

治疗目标:降低复发风险,延长DFS和OS

治疗方案:mFOLFOX6+Cet

时间:.07.25~.11.22(9周期)(围手术期共12周期)

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变化(图1-15)

图1-15

PET-CT(-11-25)

左侧阴囊结节等密度影,伴代谢增高,SUVmax2.5(图1-16)。

图1-16

附睾结节切除术(-12-05)术后病理:(左侧附睾)副中肾管囊肿(图1-17)。

图1-17

第一阶段治疗流程图(图1-18)

图1-18

病程第二阶段

停止治疗4月后复查:上腹部MRI(普美显)+DWI(.03.30)(图1-19)

图1-19

于外院行肝转移灶射频(.04.14)

进针9次,病灶4处

肝右叶近膈肌病灶

肝右叶近膈肌另一病灶

肝右叶包膜下病灶

肝左内叶病灶

射频3周后复查:上腹部MRI(普美显)+DWI(图1-20)

图1-20

组织标本NGS检测:KNB野生型(图1-21)

图1-21

组织标本NGS检测:MSS、TMB-L、PDL1(-)POLE(-)(图1-22)

图1-22

第3次MDT讨论

MDT讨论结果

疾病特征:肝转移灶短期复发,快速进展;无肝外转移

KRAS、NRAS、BRAF仍为全野生型,无其他抗EGFR治疗耐药基因

无免疫治疗疗效正相关指标

治疗特征:既往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反应非常好

患者特征:PS1分,肝功能正常、治疗耐受性好,治疗态度积极

治疗目标:并未放弃NED

治疗方案:FOLFIRI+西妥昔单抗

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变化(图1-23)

图1-23

4周期治疗后复查(图1-24)

图1-24

整体治疗流程图(图1-25)

图1-25

病例思考

消失的肝脏转移灶

mCRC根治术后复发风险的评估

mCRC根治术后治疗模式及治疗周期

西妥昔单抗的再使用

Trecc:抗EGFR治疗转移性结直肠腺癌(mCRC)的再使用研究研究设计

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均接受抗EGFR联合化疗,并因不同原因而停药;在治疗过程中,再次使用EGFR+化疗

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方法对PF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

模型变量包括:首次停药原因(疾病进展vs其他原因);首次抗EGFR暴露时的客观缓解(定义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抗EGFR再激发的治疗线数(第二次+第三次vs第四次后);抗体(西妥昔单抗vs帕尼单抗);转移部位(仅肝脏vs仅肺部vs其他)和抗EGFR使用间隔(6mvs6m)

研究结果(图1-26)

ITT:ORR42.6%,mPFS=6.6m(95%CI5.1~8.0),mOS=24.2m(95%CI12.4~36.8)

一线抗EGFR非疾病进展原因停药,后线再次用药者:PFS8.4m,OS33.4m

一线抗EGFR因为疾病进展原因停药,后线再次用药者:PFS3.3m,OS7.5m

图1-26

研究结论

由于mRCR后线缺乏有效方案,Rechallenge是选择之一

PR/CR后由于治疗假期而中断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PFS的延长

西妥昔单抗再使用获益的相关因素

并非因治疗进展停药

治疗期间PR/cCR

再次基因检测提示RAS、BRAF野生型

精确诊断指导精准治疗

图1-27

问与答

问:在该患者的初始治疗中应用了FOLFOX联合西妥昔单抗方案3个周期,在3个周期之后评估患者肝转移的6个病灶从影像学检查上消失,剩下的4个病灶缩小。如何界定该患者手术的最佳时机,是接着再继续两个周期,使病变控制更好些,还是现在就切除?

余敏:在进行转化治疗的时候,什么是手术介入的合适时机问题,我认为还是要根据患者肝脏转移灶的情况来看。这位患者之所以在3个周期之后复查,是因为他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比较好,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非常快。在3个周期之后,患者面临着是否做手术的选择,这里面可以分几种情况。如果开始时患者的病灶特别大,无法完全切除,经过几个周期的治疗之后,患者的病灶可以切除,我们要考虑切除后的残余肝脏体积。如果残余肝脏的体积比较小,患者有可能在术后面临化疗不耐受,或再次肝脏复发但没肝可切除的状况。这时候即使手术可以切除病灶,我们认为患者还是应该再继续治疗几个周期,一直到残余的肝脏体积对患者来说是安全的,或者说患者可以耐受后续治疗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是,复查发现肝转移灶已经消失,这时可能就没有必要继续做更多周期(治疗),而且多几个周期不一定对患者有好处。所以,在我们发现3个周期之后患者的肝转移灶消失的时候,就让患者进行手术。问:肝脏转移病灶从影像学上消失,影像学上的CCR未必就是PCR,可能随时还会出现,有什么方法可以规避这些问题?余敏:随着现在全身治疗手段越来越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患者的肝脏转移灶会消失不见。根据我看到的文献报告,转化治疗后,转移灶消失的比例在10%~38%之间。一些文献分析了什么样的肝脏转移灶特别容易消失,与之有关的因素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肝脏转移灶小,大小在1cm左右;第二,转移灶的数目多;第三,初诊时患者的CEA水平低于20ng/ml。另外,日本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可以评价肝脏转移灶的影像学手段。其初次评估用的方法是增强CT,增强CT评价认为转化治疗后消失的转移灶,之后再用普美显磁共振的方法予以检查。结果又发现了26%的病灶。也就是说,如果只做增强CT检查,可能还不够,普美显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另外26%的病灶。而后对普美显磁共振还没有发现的这些病灶,又进行了血管超声造影的检查,结果又发现34%的阳性病例。以上二者加起来有60%的病例被重新发现阳性。所以,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对CCR的评价会越来越精准。现在在血管超声造影中使用的一种新的造影剂示卓安,可以与肝脏枯否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且结合的时间长达一个小时,比普通的造影剂要长很多,这就给予外科医生充分的术中时间去寻找转移灶。相信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医生会越来越愿意看到转移灶的消失。这例患者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包括磁共振、普美显磁共振和术中血管超声造影,证明转移灶确实是消失了。在患者病情复发之后,我们和影像科医生反复对照,消失的那6个转移灶确实没有出现,是真的消失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zljcl/3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