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猪病诊断与防治猪瘟大量图文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流行,传染性极强,具有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地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一、病原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有囊膜,病毒粒子略呈圆形,目前基因型有group1型和group2型,其中以group2型为主,占80%以上;国外流行的猪瘟病毒基因型除1,2型外,还有group3型,其中也以group2型为主,占80%以上。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时,猪瘟病毒可引起猪胎儿免疫耐受性。猪瘟病毒与牛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的血清学关系,存在共同抗原。目前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中国株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好。据丘惠深报道(),40多年来我国应用中国株兔化弱毒疫苗,在控制我国猪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近年又多次作中国株兔化弱毒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实验证明,该疫苗接种各品种的猪均安全,对孕猪,胎猪,乳猪都无残余毒力,且不通过胎盘屏障诱发仔猪慢性猪瘟。免疫原性好完全可以放心应用。病毒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冷冻肉中病毒数年不减其感染性,冻干的血毒在-35°可保存15年。干燥的条件下,病毒易于死亡,被污染的环境如能保持干燥强烈阳光暴晒,经1-4周即可失去传染性。尸体腐败后2-4天病毒可灭活,在腐败的骨髓内可存活20天,在冰冻条件下可长久存活。对碱性消毒药物最为敏感,如苛性钠,生石灰等。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染动物:各种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2,传染源: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的贮存宿主,主要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带毒母猪”,大量的病毒可通过“带毒母猪”产下的仔猪进行传播,甚至可存在于血清中有中和抗体的猪中,构成潜在的传染源。在防治猪瘟上应当注意母猪持续感染现象,病后带毒猪,隐性感染猪,潜伏期带毒猪也是重要传染来源。

3,传播途径:猪瘟的流行主要是病猪与易感染猪之间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引起,带毒母猪经胎盘垂直感染胎猪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4,传染媒介:被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工具、运输工具、以及与病猪直接接触人员的工作服、鞋等如未被彻底消毒都可成为传染媒介。

5,流行特征:本病自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现以来,流行世界各地,至今猪瘟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年《动物健康年鉴》记载,北美、北欧已有21个国家宣布消灭了猪瘟。我国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猪瘟的流行特征有了许多新的特点,由于猪瘟预防接种弱毒苗的广泛实施,绝大多数猪都获得了不同程度抗猪瘟抗体。流行初期多出现亚急性型和非典型猪瘟,而流行速度趋向缓和,流行范围局限化。但是猪瘟的“带毒母猪综合征”产下来似乎健康的先天性被垂直感染的仔猪危险性是极大的。因为这些带毒仔猪可在长达数月之久不断的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同时也检测不出猪瘟抗体。带毒母猪综合征在妊娠母猪的感染率可达43%。当前我国母猪带毒现象相当普遍,据丘惠深报道()13个省、市29个大、中型猪场头种猪,以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原,结果有头(11.12%)为抗原阳性(带毒猪)。这29个猪场中全部存在母猪带毒,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阳性比例在30.70%-4.4%,是目前困扰养猪业严重疫病之一。

三、临床症状

典型猪瘟潜伏期短的2天,一般为5-10天,最长达21天。经过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目前又出现温和型和非典型猪瘟。

1,最急性型:

体温高达41℃以上稽留1至数天死亡,可视粘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发出血点,病程1-4天,多突然发病死亡。

2,急性型:

体温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发病时精神极度沉郁,两眼无神,伏卧嗜睡,全身无力,行动迟缓(图1-1),摇摆不稳,发抖,常喜钻入草堆,呈怕冷状。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开张不全,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病初减食或停食,饲喂时,缓慢走近食槽,食数口后,即退槽回床卧下,死前有的猪还可吃几口,有时可见呕吐。初期患猪便秘,排干粪球状,附带血的粘液或伪膜,有的病猪可出现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皮肤初期常见潮红充血,后期出现贫血状态。各部皮肤有出血点(图1-2)或出血斑(图1-3),病程长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坏死区(图1-4)。病程7-21天时常继发巴氏杆菌和副伤寒感染。

3,亚急性型:

症状与急性相似,体温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又可升高,直到死亡。病程长达21天-30天,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仔细观察可见扁桃体肿胀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见到。病猪日渐消瘦衰竭,行走摇晃,后躯无力,站立困难。

4,慢性型:

病程一个月以上,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病猪消瘦(图1-5)、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转归死亡,皮肤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图1-6)。

5,温和型:

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混合型猪瘟,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死亡的多的是幼猪,成年一般可耐过(图1-7)。这种病毒连续通过易感猪继代后,毒力增强,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性状死亡。若阳性母猪或母猪于怀孕期感染猪瘟,可引起死胎、滞留胎、木乃伊胎、早产、产出弱小(图1-8)或颤抖的仔猪。存活仔猪因免疫耐受,断奶后又复发出现猪瘟症状(图1-9)。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

具有典型的败血症变化。皮肤出血初期可见淡红色充血区(图1-10),以后红色加深,有明显的小出血点(图1-11)。主要见于耳、颈(图1-12),胸、腹部(图1-13)、四肢内侧(图1-14)。病程稍久,出血点可相互融合形成出血斑(图1-15)。脂肪及肌肉、皮下组织(图1-16)均可见到出血。

淋巴结变化具有特征性,几乎全身淋巴结都具有出血性淋巴炎的变化。主要表现淋巴结肿胀外观呈深红色,被膜暗红色并有出血点(图1-17)乃至紫红色(图1-18),切面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图1-19、图1-20、图1-21),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外观(图1-22),尤以颌下、咽背、耳下、腹股沟、肺门、胃门、肾门、肝门、胰门、肠系膜、额内、直肠、淋巴等淋巴结的病变最明显。淋巴结病变出现的最早、最明显,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脾脏一般不肿胀,脾边缘有栗粒至黄豆大,深于脾颜色呈紫红色隆起的出血性梗死灶,呈结节状,表面稍膨隆,切面多呈楔形,有时多数梗死灶联接成带状,一个脾可出现几个或十几个梗死灶(图1-23),其检出率约30-40%,具有诊断意义。

肾脏病变极明显和常见,也是建立诊断的指标之一。肾在急性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的点状出血,量少时可见出血点散在(图1-24),量多时密布整个肾脏表面,密如麻雀卵样(图1-25),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见有点状和线状出血,肾乳头、肾盂常见有出血(图1-26),输尿管(图1-27)、膀胱粘膜处有出血点(图1-28),或大面积的出血性浸润(图1-29)。

消化道病变表现为,在口角,齿龈,颊部和舌面粘膜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舌底部偶见坏死灶。大网膜(图1-30)、小肠系膜(图1-31)和小肠浆膜(图1-32)、结肠浆膜(图1-33)、常见小点状出血。胆囊亦可见出血(图1-34),胃底部粘膜可见出血和溃疡(图1-35、图1-36),12指肠(图1-37)、空肠(图1-38)、回肠(图1-39)、盲肠(图1-40)、结肠(图1-41)和直肠(图1-42)粘膜也常见有出血点。小肠和大肠孤立和集合淋巴滤泡肿胀,病灶周围可见炎性反应(图1-43),现场剖检时如见此病变时,可为诊断建立信心,此为慢性猪瘟扣状肿形成的基础。回盲瓣口的淋巴滤泡常肿大出血和坏死(图1-44)。

呼吸系统:在喉和会厌软骨粘膜常有出血斑点(图1-45),扁桃体常见有出血(图1-46)或坏死(图1-47),肋胸膜有点状出血(图1-48),膈肌出血(图1-49),肺有局灶性出血斑块(图1-50)。

心血管:心外膜,冠状沟(图1-51)和两侧纵沟及心内膜均见有出血半点,数量和分部不等。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见于脑膜和脑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图1-52)。胸腺出血点(图1-53)。

2,亚急性型:

常见在本病经常流行地区及流行的中期,病程2-4周,败血性病变轻微,有新旧交替的出血点。主要病变在皮肤(图1-54),淋巴结(图1-55),肾(图1-56),膀胱(图1-57)等器官均可出现大小不一陈旧性出血斑点。

3,慢性型:

败血症的变化较轻微,皮肤(图1-58)和各种器官(图1-59)均可见有陈旧性出血点和出血吸收灶。本型特征性病变为大肠轮层状溃疡,俗称扣状肿,剖开腹腔后即可见有结肠浆膜与肠管局灶性(图1-60)或弥漫性出血坏死灶(图1-61),再剪开肠管可见到典型轮层状溃疡(图1-62、图1-63)。目前认为轮状溃疡形成,是猪瘟病毒作用引起的,如继发感染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在轮层状溃疡的基础上,可见有弥漫性坏死肠炎变化。慢性型断奶仔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部位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化线(图1-64),检查肋软骨连合处,在骺线下1-4mm的骨化线是一个经常可见的变化,这在慢性猪瘟诊断上有一定价值。其病变,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染后病猪体内磷钙代谢紊乱而引起的。

4,胸型:

感染巴氏杆菌而引起的,其病变除有猪瘟特有的病理变化外,尚有猪巴氏杆菌的病理变化(图1-65)。

5,肠型:

一般为慢性经过,本型由感染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病变在盲结肠发生固膜性肠炎。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慢性猪瘟的局灶性固膜性肠炎,特有的大肠扣状肿(见图1-63)形式出现;另一种以仔猪慢性副伤寒的弥漫性固膜性肠炎形式出现(图1-66)。疾病好转时,溃疡可被机化而形成瘢痕组织(图1-67),亦可生长出新的上皮组织。如果病情恶化时,坏死炎症可向深部发展,从肌层侵害到浆膜,发生肠穿孔,引起局灶性腹膜炎。

6,繁殖障碍型:

死胎水牛头样(图1-68),剖检时常可见淋巴结肿大出血,下颌(图1-69)和腹股沟(图1-70)、肠系膜(图1-71)胸前(图1-72)淋巴结等。肾皮质层有裂缝(图1-73),肺(图1-74)、心(图1-75)和胸腺出血(图1-76)、肾弥漫性出血(图1-77)等。

7,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猪瘟,发病时往往为出血性变化,死亡猪常见皮肤出血(图1-78、79),心肌出血(图1-80),肺弥漫性出血点(图1-81),大小肠弥漫性出血及出血斑点,(图1-82),胃粘膜出血(图1-83),膀胱粘膜出血(图1-84),肾出血(图1-85),淋巴结出血(图1-86、图1-87)。

十日龄仔猪:发病仔猪虚弱、皮肤不洁,被毛蓬乱,后躯麻痹,起立困难(图1-88)。死亡仔猪耳部和四肢末梢弥漫性出血斑点(图1-89),下颌淋巴结病变(图1-90),鼠蹊淋巴结病变(图1-91),肠系膜所属淋巴结病变(图1-92),髂内淋巴结病变(图1-93),肾所属淋巴结病变(图1-94),心肌出血斑点(图1-94),肾散在点状出血(图1-95),肾大量点状出血(图1-96),肺弥漫性出血点(1-97),脾出血梗死灶(图1-98),胃底腺部出血(图1-99)

8,断奶仔猪:

仔猪面部肿胀,精神沉郁,伴有腹泻(图1-),两耳、眼部、鼻部呈暗紫红色,后躯麻痹起立困难(图1-),仔猪常出现神经症状,病猪间歇性抽搐(图1-),病死猪的皮肤全身性出血(图1-),病死猪的淋巴结病变展示(图1-),断奶仔猪肠系膜淋巴结病变(图1-),直肠周围与髂内淋巴结病变(图1-),肾点状出血(图1-),胃底腺部出血(图1-),结肠出血与肠扣状肿(图1-、图1-),脾出血梗死灶(图1-),肝散在出血点(图1-),心肌与主动脉弓背膜出血(图1-),继发猪肺疫和副伤寒(图1-、图1-)。

七十日龄(胚胎期感染):全身皮肤出血斑点,肾出血点与肾畸形为近似三角形。

组织学:肾(图1-)

五、诊断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迅速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因扑灭猪瘟的有效方法是在猪群尚未大批感染时,早期紧急接种大剂量猪瘟弱毒苗,使机体产生干扰素,严格进行大消毒,可及时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猪瘟的病情复杂,病变多种多样,目前多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特别是非典型猪瘟的出现,给诊断增加许多困难。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必须采取多种诊断方法,如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血液学、病理剖检、免疫荧光技术、酶标技术等方法的综合诊断。应在现地多剖检几例,综合多数病猪剖检结果,以便观察猪瘟病变的全貌,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六、防治

猪瘟是一种毁灭性疾病,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据邱昌庆报道()近些年因疾病死亡生猪占养猪总数的8%-10%,其中猪瘟死亡占死亡总数三分之一。占80%以上。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一)非猪瘟场的防治措施:

可采用乳前免疫1-2头份猪瘟兔化疫苗(细胞苗),70日龄左右再注射2-4头份的同类疫苗,以后不再做猪瘟免疫,直到出栏。留做后备种猪,则在配种前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

(二)猪瘟污染场的防治措施:

应用0-35-70日龄3次的免疫程序进行,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细胞苗),乳前免疫1-2头份后,与35和70日龄左右再分别注射同类疫苗(细胞苗)4头份。

(三)猪瘟流行时的防治措施:

爆发疫点的扑灭措施:

1.检疫隔离封锁:一旦强毒株侵入猪群内暴发流行,及时把猪群划分为病猪群、可疑感染和假定健康猪群,前者集中做无害化处理。

2.紧急接种疫苗和强化免疫:对猪场的可疑猪群和假定健康猪群,在舍内彻底大消毒和猪体消毒后,再用新出厂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注射时局部彻底消毒,一猪换一针头。

3.接种剂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接种,首次大剂量,10-12日后,再接种一次,其计量比第一次高2-4倍为好。

4.初生仔猪的主动免疫(乳前免疫):其方法为仔猪产出处理后,当即接种猪瘟疫苗2-4头份,放保温护仔箱内1.5-2小时候哺乳,断奶后3-5天二免4头份。70日龄三免4头份。

繁殖障碍型猪场的净化措施:

1.每两个月检测一次种猪的强毒抗体,阳性猪再用荧光抗体技术,活体穿刺取扁桃体或股前淋巴,做冰冻切片,抗原阳性猪坚决淘汰,一般连检3-4次,直至被检猪全部为阴性时为止。

2.免疫程序:种公猪每年2次每次4头份,母猪在配种前30日接种4-8头份。

3.平时消毒:定期做好舍内消毒工作。

4.新生仔猪被动免疫:自制高免猪瘟血清,生后一日龄仔猪股内侧皮下注射2-5毫升,20日龄首免2-4头份,65-75日龄二免4头份。也可采用初生仔猪的主动免疫。

文章来源:猪病诊断彩色图谱与防治

宣长和王亚军邵世义等主编

世界猪业之窗Pig.cn是一个国际性养猪业交流平台,是中国养猪从业者了解世界先进养猪业的窗口。网站总部位于欧洲,支持中、英、葡萄牙、西班牙、法、德、意大利、波兰语等八种语言,第一时间对全球养猪业最新技术和资讯进行权威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且来自国内外业内知名专家。网站内容涉及动物保健、养猪生产设施、市场分析、会议展会等信息。

:版权文章谢绝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zljcl/3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