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肿瘤难发现,一个检测能确诊请看名

导读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在十大排名靠前的肿瘤中,消化道癌占五个,胃癌、结肠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而且我国消化道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高,每年新发病例42.9万例,死亡28.1万例。令医生心痛的是,很多癌症患者发现时往往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治愈率很高的良性期和癌前病变期。随着医学的进步,其实很多消化道肿瘤早发现、早干预,是可以避免手术、不需要放化疗的。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早癌筛查呢?不同肿瘤期间有哪些治疗措施呢?

▼▼▼

《名医直播间》全视频

01、常规消化道疾病要到专科应诊避免误诊

医院副院长韩英介绍说:

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系统,它涵盖的器官是最多的,从食道、胃、小肠、结肠、直肠、肝胆胰,这些所有的器官,都属于消化系统,上述任何器官出了问题,都可以到消化科来看。

消化科最常见的病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肝病、胆石症、一些功能性疾病,比如说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当然还有一些少见病、疑难病,表面的症状和内在的发病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腹胀、不好好吃饭,很多人就当胃炎来治,但是实际上这个病根本不是胃的事,也许就是胰腺的事,或是乳糜泻,属于遗传方面的疾病。医院、到专家门诊来看病,避免漏诊、误诊。

02、内镜下早癌筛查及时确诊

韩院长说:“一说肿瘤,早期干预,什么叫早?有什么症状?我们业界专家流行一句话,早期肿瘤的最早症状就是没症状,有症状就不叫早期,肿瘤的筛查,肿瘤的早诊就是做到无症状去筛查,也就是说不要等有症状再去,要无症状体检。

如果有症状了再去体检,那是看病,真正的体检,应该说是无症状的。从肿瘤的角度来讲,无症状的检查,我们叫筛查。无症状筛查应该说是肿瘤早期诊断目前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专家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无论是健康查体还是诊断疾病,要做一次胃镜的检查。其实体检的目的,就是怕长瘤子,消化系统真正能够直观地解决问题的,就是胃肠镜。

医院消化科主任周平介绍说:

内镜主要包含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和结直肠镜,临床当中最常用的是胃镜和结直肠镜。

医生首先通过内镜发现病灶,通过放大内镜,通过染色,和超声内镜等等的相关技术,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看侵犯的深度,是在上皮层还是粘膜下层,或者固有肌层,如果我们确定病变是在粘膜层,那么我们就可以做粘膜剥离术,通常说的ESD,就是用粘膜剥离治疗,达到早癌的根本性的治疗。

03、肿瘤越早发现,治疗手段越多越微创

周主任介绍说:结肠癌绝大多数是由结肠息肉演变来的,一般需要20年的时间,按照目前结肠癌高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一般来说,肠镜筛查从40——45岁开始就可以。肠镜的检查,是看有没有改变,如果说我们发现有结肠息肉,大概2到三年做一次,一旦发现及时切除,一直到没有发现,推迟检查。如果检查没有发现病变,推荐5到10年再做。

周主任说“近些年来内镜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过去的诊断进入到治疗的领域。超级微创治疗,已经达到了从过去的一般息肉的切除,到早癌的治疗,我们从粘膜的起源的治疗,息肉啊,早癌啊,做粘膜剥离,我们还可以做粘膜下层的病变,比如说间质瘤,还有脂肪瘤等等,粘膜下的肿瘤挖除治疗,还有对于浅固有基层,比如我们常见的平滑肌瘤,把肿瘤挖除,我们叫STER技术,通过打隧道的方法,或者ESD,把肿瘤完整地切除,也是我们肿瘤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医院都开展了相关的治疗。”

什么是STER技术?在内镜下,通过打隧道的方法,对起源于固有基层的,第四层,对病灶的完整的切开,肿瘤的挖除,使患者避免了原来那种创伤性的外科的开腹和腹腔镜的手术,比如胃大部切除啊等等,保证了消化器官的完整性。仅仅把病灶从内镜下进行肿瘤的剥离、挖除,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患者生活质量好,愈后好。

做内镜痛苦吗?

随着内镜工艺的改变,过去的纤维内镜,现在已经达到电子胃镜,内经比原来要细了很多,直径0.9公分左右,另外柔软度很好,而且适应性很好,可以展到各种角度,可以翻转,没有死角。目前临床还有无痛胃肠镜、磁控胶囊胃镜。

磁控胶囊胃镜投入到了胃部早癌筛查当中。患者在检查前只需用水吞服一粒小小的胶囊,15——30分钟内,小胶囊就可以漫游你的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对胃腔的六大部位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检查。工作完成后,随人体正常排出体外。但是胶囊胃镜也有局限性,虽然没有痛苦,但是如果一旦发现有胃部有肿瘤病变并需要进一步确诊时,还是需要胃镜。

04、消化道早诊早治,后期保持静心休养

韩院长说:消化科病人,特别是一些肿瘤,早期内镜下做完和正常人一样,但是要注意营养和心情,不要工作压力大、思想压力。而且除了专业技术外,医学人文关怀、医学护理,都会让患者得到尽快恢复,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05、专家门诊时间

韩英,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现任医院副院长。荣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专科建设与医学人文协作组组长、全军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内镜学会原常委、国家和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曾经三次留学美国、日本,熟练掌握英文、日文两门外语,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她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特别是疑难病例诊疗以及消化道肿瘤筛查、早诊早治与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诊治。

韩英教授从事消化临床工作40余年,成绩突出,参与制定多项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共识),执笔撰写我国“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共识意见。主编了《大肠肿瘤早诊早治问》等书籍。多次深入基层及边远地区义诊、巡诊,培训等;参与编写、审核以及录制了数百个消化系统疾病科普视频及词条(在手机百度及百科词条中可搜索浏览),深受患者及基层医生的好评。共发表学术论著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0余部。

周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现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共党员,空军高层次技术人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学数据与医学计量分会秘书长,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总干事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消化系统肿瘤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微创与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擅长消化系疑难、重症疾病诊治,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专长于胃肠镜检查与镜下治疗技术。

医院消化内科医办室电话

播出时间:4月7日晚间20:10

4月8日早间8:00

往期回顾:

1、怀孕期间注意啥?产后哪些信号要引起重视?请看《名医直播间》节目视频

2、疫情过后心理需要怎样调节?《名医直播间》健康专题节目给您权威解答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zljcl/3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