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的科普课堂

在干细胞领域,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为了研究者们的“宠儿”,它给临床带来了一次次优异的成绩。基于容易分离、扩增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疗法中特别具有吸引力,在无需免疫抑制的情况下它可以跨越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移植,并且不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存在伦理争议。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年,德国科学家FriedenStein和他的同事在骨髓中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来的研究者陆续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包括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在内的多组织系统的细胞,还在造血、免疫炎症反应、血管新生等人体重要功能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其来源广泛,目前已经从骨髓、脂肪、肌肉、心脏、脐带血、脐带、胎盘、脐带基质等组织中相应也找到。

①细胞分化为功能性细胞,代替衰退、损伤的功能性细胞;②启动再生相关基因的顺序表达,使组织器官的内源性衰退、损伤修复启动;③外源性细胞进入体内,分泌多种生长营养因子,改善组织器官内部微环境;④免疫调节作用可减轻了局部组织器官的炎性反应;⑤激活提升免疫细胞质量,消除预防隐性疾病;⑥可分化骨骼肌肉细胞,使脂肪分布均匀,肌肉结实,筋骨柔软;⑦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细胞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有效调节内分泌系统及荷尔蒙系统。

目前,全球注册在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已超过项,其中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试验项目余项。我国卫健委公布的20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中,间充质干细胞占据了13项,项目比达到了65%。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案例分享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所涉及的疾病包括脑瘫、心肌梗死、不孕症、银屑病、肾病、溃疡性结肠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膝骨关节炎等多种类型疾病。另外,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等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方面也显示出不俗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我国干细胞研究中当仁不让的主流选择。

01全球首例干细胞治疗早衰症

年1月,患有早衰症(科凯恩综合征)的河北女孩桐桐的第一期干细胞治疗已经完成,北京大学表示,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在多个生理指标上得到明显好转。“在人体上明确的逆转衰老而言,这是全球首例。”

据称,该症患者会以正常人5-10倍的速度衰老,生存期一般不超过20岁,发病率是两三百万分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此次医生首次尝试干细胞治疗早衰症,患者所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来自患者母亲新生健康弟弟的胎盘。

02干细胞55天治好慢性创面

据医院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教授,在17年4月利用脐带间质干细胞成功治愈了70岁的陈女士右下肢静脉溃疡引起的慢性创面。

陈女士因右下肢静脉溃疡引发慢性创面,医院治疗近9个月都无法愈合,后至医院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她的慢性创面进行治疗,使伤口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治疗55天后,陈女士的伤口完全愈合,治疗效果明显。

03修复子宫内膜、卵巢早衰,治疗不孕症

严重子宫内膜损伤导致的重度子宫腔粘连曾被认为是导致不孕不育的绝症。媒体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再生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戴建武研究员医院研发的子宫内膜再生术,自年开展临床研究以来,已取得重要突破。

年7月17日,第一例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医院出生。此后有29名宫腔粘连患者通过该项技术生下“再生宝宝”。另外还有15位受试者在妊娠中。

这项手术的本质就是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在可降解的支架材料上,利用支架材料帮助干细胞定植、分化,从而实现血管、组织的再生,修复瘢痕化的子宫内膜,为受精卵提供着床、发育的环境。一般来说,3-5个月就能使患者重新修复子宫内膜。

在子宫内膜再生技术获得突破的基础上,戴建武团医院孙海翔团队合作,于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卵巢早衰合并不孕症临床研究,目前已有2位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另有2位患者正在准备移植,首位健康婴儿已于今年1月12医院出生。

04干细胞创造奇迹:瘫痪14年,重新站起来

16年8月18日上午,在医院骨科病房里,因车祸而导致脊髓损伤、下肢瘫痪卧床14年的64岁老人陈双喜,竟奇迹般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在支具辅助下缓慢地迈开脚步,这一奇迹的发生,要归功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治疗。

广州日报记者获悉,医院院长、骨科主任戎利民教授团队经多年探索,在运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取得新突破,创造了这一方法,已为22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并有望造福更多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生活质量低下的病人。

05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锁定间充质干细胞

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医院》刊发的一篇研究文章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患儿流涎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中有10%—37%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严重影响患儿个体卫生,增加了患儿的喂养难度和家庭经济负担。为了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医院的研究人员锁定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据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截止报道前,医院神经干细胞移植科已经治疗小儿脑瘫患者超过例,临床应用超过10年,总有效率80%以上。此次该院的研究人员又观察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瘫患儿口诞症同样具有疗效。

06改善肝移植手术后患者免疫状态

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完成了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重点资助项目“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移植患者的观察”研究,相关人员对每位患者开展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

结果显示,肝移植手术后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肝移植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助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未见明显致瘤性,安全性较好。

07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望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次数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发布消息称,布里斯托研究人员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关键移植物,用于减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植入手术次数。他们利用分化能力强大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出了一种同人体组织无二的新一代移植物,用于替代需要反复进行植入手术的移植物进行修复性手术。这种移植物只需植入一次,就能完全融入心脏组织中,随其一起生长。

08干细胞联合牛磺酸,修复肝损伤

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的一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大鼠肝损伤,特别是与牛磺酸联合使用后效果更佳。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上。

此次通过实验探讨牛磺酸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肝损伤修复作用,不但为肝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也再次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人体组织器官方面的巨大医学潜质。

09输注一次安睡一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望取代安眠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经一次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可持续12个月,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1个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睡眠改善作用同口服药物相当;治疗2个月后,移植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移植组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慢性失眠1个月起效,且一次治疗作用可持续达1年之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10致残率高达53%的骨关节炎迎曙光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主任医师韩健与陕西医院骨科的同仁们进行了一项临床干预治疗——选择了30例膝关节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并在他们的关节腔内注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玻璃酸钠、富血小板血浆(PRP),2到3个月后,患者疼痛VAS评分、关节软骨厚度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这项临床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实用骨科杂志》上刊发,使致残率高达53%的骨关节炎迎来了新的曙光。

11调节大脑老化,治疗老年痴呆

中国科学家在新一期《细胞死亡和疾病》(CellDeathDisease)杂志上报告了临床级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小鼠模型认知老化的干预作用,首次证明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系统调节大脑老化的能力。

未来,和有望成为认知老化一种潜在的干预治疗手段,为老年痴呆症等认知障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12为糖尿病足免去截肢风险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医院中27.3%的截肢发生在糖尿病足患者身上,截肢后5年内的死亡率更高达40%。

57岁的青岛市民吴秀华就因患上糖尿病足被截去了左肢,当同样的命运即将降临在右肢上时,一种来自新生儿脐带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使他免于再次截肢。

医院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吴秀华身上,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善下肢微循环原理,从而改善下肢的缺血情况,以达到治疗糖尿病足的目的。医生说,术后吴秀华的右肢有望被保住。

13干细胞可救活坏死心肌细胞

心肌梗死发生40—50分钟后,心肌细胞就会大量死亡且不可逆转,即使救回一命,心功能不全也将伴随患者终身。11月4日,医院心脏专家在南京举行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上透露,用干细胞修复坏死心肌细胞的研究已完成大小动物试验,不日将应用于临床,届时,坏死的心肌细胞将“起死回生”,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生活。

附:干细胞研究机构

YF-小苏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d/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