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癌症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中医药学文献中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的内容记载甚多,并往往以肿瘤病灶的形状、患者的症状和病因等加以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以肿瘤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
1.乳岩(乳石痈、石奶、番花石榴发)金代窦汉卿谓:“乳岩,此毒阴极阳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宋代陈自明对乳岩病灶的描述最为形象,他著的《妇人良方·乳病证治》说:“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为难疗”。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岩的症状描述得更为具体:“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由上可见,“乳岩”相当于西医中乳腺癌的范畴。
2.茧唇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于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医宗金鉴·茧唇》曰:“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中也作过类似的描述:“(茧唇乃)唇上起白皮小疱,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疼痛”。以上描述了唇癌的主要症状,早期为豆粒大小,至后来病灶肿起、粘膜皱裂,因此命名该病为茧唇。“若溃如翻花”与唇癌后期出现的菜花状溃疡型病灶的症状很相似。
3.失荣(失营、脱营、恶核)《外科正宗》说:“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已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薰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不寒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如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清邹岳《外科真诠》亦谓:“失荣症生于耳下,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不变,日渐长大……若病久日渐溃烂,色现紫斑,渗流血水,胬肉高突,顽硬不化,形似翻花疮瘤症”。从以上古代文献记述的失荣症,可见于某些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以及喉癌、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灶、腮腺癌等。
4.癥瘕(肠蕈、石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说:“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诸病源候论》说:“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也,……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其病不动者名曰为癥,若病虽有结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灵枢·水胀》篇中描述石瘕时说:“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又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癥以留止,日益以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可见本病主要是指腹部的肿瘤,而石瘕则以妇科的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及宫颈癌等的体征和症状很近似。
5.脏毒(痔菌、翻花痔疮、锁肛痔)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说:“脏毒者,其大肠尽头是脏头,……毒者其势凶恶也……肛门肿痛,大便坚硬则殊痛,其旁小者如贯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热,疼痛难安,势盛肿胀,翻行虚浮”。清·祁坤的《外科大成》也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唐容川在《血证论》里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通过对以上症状的描述可知与现代医学中肛门部位的癌症、直肠癌、直肠息肉恶变等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也同时包括一些肛门的良性疾患,如:痔疮出血、直肠息肉等,临证时宜注意鉴别。
6.阴菌(阴蕈、阴茄、失合症、阴中息肉、崩中漏下、带下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阴中息肉候其状如鼠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力,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每嗜卧困懒”。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阴中肿块如枣核者,名阴茄;匾如蕈者,名阴蕈;阴中极痒者名蚀疮”。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者,名为阴蚀慝……若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咳嗽生痰,有此证者,非药能愈,终归于死。此又名失合证,与痨瘵相似。妇人久居寡室者患此”。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对“阴痔”作了具体描述:“凡人九窍有肉突出者,皆名为痔。今阴中有肉突出,故即名阴痔,俗谓之茄子疾;往往心躁,如连绵黄水出者易治,白水出者难治”。可见,本病症状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比较接近,其中也包括部分良性肿瘤。
7.脂瘤(粉瘤)“此瘤色若粉红,多生于耳前项后,亦有生于下颌者,由痰气凝结而成。”此描述与脂肪瘤和纤维瘤相似。
8.瘿瘤陈无择著的《三因方》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指出“……瘿者,阳,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痛痒,人所不觉,……予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血瘤者,微微紫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肉瘤者,软若棉,硬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覆肝然……气瘤者,软而不坚,皮色如故,或消或长,无热无寒,……骨瘤者,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此瘤之五名也”。古籍所记载的瘿、瘤范围较广,涉及面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转移癌、淋巴肉瘤、成骨肉瘤、各种肉瘤、甲状腺癌及部分皮肤转移癌等近似,有的则可能为良性疾病,如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骨瘤、甲状腺腺瘤等。
9.舌菌(舌疳、舌岩、瘰疬风、莲花风)《薛己医案》中说:“咽喉口舌生疮,甚则生红黑菌,害人甚速。”《医宗金鉴》将舌菌命名为舌疳,谓:“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若失于调治,以致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巨痛,皮色如常……”。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中指出:“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亦有如鸡冠样者,妨碍饮食语言……,或舌本强鞭短缩,或兼项颌结核,外势颇类喉风……”。清·沈善谦《喉科心法》补充道:“莲花风,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出血不止者不治”。这段描述符合现在舌癌的体征,所以说舌菌是属于舌癌的范畴。
10.牙菌(口菌、牙岩、牙蕈)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口菌)多生在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中说:“牙蕈,形似核桃,坚硬如石”。这些描述与牙龈癌及牙龈黑色素瘤相似。
11.耳蕈(耳痔、耳菌、耳挺)清·邹岳《外科真诠》曰:“耳痔、耳菌、耳挺三症皆生耳内,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蕈形类初生蘑菇,头大蒂小;挺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而外出”。《医宗金鉴》谓:“此证……微肿闷疼,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清·赵濂《医门补要》指出:“耳痔或先干痒有日,继而痒痛异常。初生小红肉,逐渐塞满窍内,……时流臭血水,名曰耳痔”。可见耳蕈是指外耳道的肿瘤。
12.喉瘤(喉疳、喉岩、锁喉疮、破头症、开花疔、喉蕈、单松累症、双松累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咽喉间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不痛,多日乃有窍子,臭气自出,遂退饮食”。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云:“咽菌状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于喉旁”。《医宗金鉴》说:“此证由肺经郁热,更锭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元眼,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亦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煿或怒气喊叫,犯之则痛”,清·张善吾《喉舌备要》中说:“(双松果症)症发于喉镜内,左右俱有,形如松果样,先起三五白点、黄点,后凑成一个。未开花者可治,已开花者切勿就医,(单松果症)此症喉镜内起一片或左或右,形如松累样,先起三五黄点、白点,后凑成一个。未开花者可治,已开花者难就医,”这里所指的是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
13.翻花疮(反花疮、石疔、石疽、黑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反花疮者……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凡诸侯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反花形”。清·邹岳《外科真诠》中说:“翻花疮溃后,疮口胬肉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翻,虽不大痛大痒,误有蚀损,流血不止”。这与皮肤癌、癌性溃疡、黑色素细胞瘤极为相似。
14.肾岩翻花(翻花下疳、外肾岩)清·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说:“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之一两年或五六载,始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竖肉处翻花岩榴子样,次肾岩成也。渐至龟头破烂,凸进凹出,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邹岳《外科真诠》也说:“肾岩翻花,玉茎崩溃,溃岩不堪,脓血淋漓,形如翻花”。上述症状的描述类似现代医学中阴茎癌,但也可能包括少数良性疾患,如:睾丸结核、阴茎结核、梅毒等所引起的阴茎溃烂,需注意鉴别。
二、以病因和症状命名、分类:
1.噎膈(膈噎、膈证、噎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明李木延《医学入门》:“饮食不下,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噎膈,就是指的水饮可行,食物难入之证。它描述的症状与食管癌或食管末端的贲门癌的症状相类似。
2.反胃《灵枢·四时气》说:“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金匮要略》在描述“反胃”症状时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明·赵献可《医贯》记载:“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早吐,心胸痞闷,往来寒热,或大便不实,或嗳腐噫酸”。古医籍中的反胃与胃癌所致的幽门梗阻相仿。
3.肺积《难经》说:“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济生方》说:“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喙,或如针刺”。以上所述与肺癌淋巴管转移而引起的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体征颇为相似。而息贲的证候“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与肺癌产生的咳嗽、气急、发热等症相似。这里虽未述及有痰血,但“发肺痈”一句包含了痰血的症状,因此,肺之积的息贲,类似现在晚期肺癌的症象。
4.伏梁《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济生方》说:“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伏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以上指的是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上腹部腹块体征,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
5.积聚《难经·五十五难》曰:“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金匮要略》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即:腹内肿物固定不移,推之不动者谓之积,推之可动者谓之聚。积证又根据脏腑的不同可分为心、肝、脾、肺等数种,如明代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说:“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否塞不通,背彻心疼,饥减饱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在描述肝积时说:“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诸病源候论》亦云:“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等等,这里所说的各种积聚实际上包括了腹内胃、肠、肝及胰等良性和恶性的肿瘤,当然,肝脓疡、肝硬化、脾肿大、肠梗阻等非肿瘤性疾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体征,临床需注意鉴别。
6.鼻渊(鼻痔、脑漏、鼻息肉、控脑砂)《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不止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说:“此症……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清代医家陈士铎《疡科捷径》载道:“鼻痔初生榴子形,久垂紫硬气难行,肺经风热相兼湿,内服辛荑外点平”。时世瑞的《洞天奥旨》对其形状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鼻息者,生于鼻孔之内,其形塞满窍门而艰于取息,故名曰鼻息也。鼻痔者,亦生于鼻内,略小于鼻息,状如樱桃、枸杞”。这些描述与鼻咽部肿瘤有共同之处。
7.胎瘤(红丝瘤)《医宗金鉴》说:“此证……发无痛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之。瘤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这里所说的胎瘤相当于现在的小儿血管瘤。
8.痰核《医宗金鉴》说:“痰核者,心脾痰涎郁热。”这段记录包括了淋巴癌、癌肿淋巴转移灶、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
9.骨疽
中医药学文献中记载的“骨疽”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也包含了骨结核、骨髓炎等病症。
10.其他在中医的古文献中还有疣、息肉、痰包等病名的记载,不再列举。
附:中医记载肿瘤的病名与类似现代医学的病名对照:
1.相当于恶性肿瘤者:
1)噎膈:食管癌或贲门癌。
2)反胃(胃反、翻胃):胃体、胃窦部癌。
3)症瘕(积聚):腹腔恶性肿瘤,部位包括肝、脾、子宫、卵巢、胰腺及肾脏等。
4)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大。
5)肝积(肥气、癖黄、肝着):原发或继发肝癌及肝淋巴肉瘤。
6)肺积(息贲):晚期肺癌。
7)失荣: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8)伏梁: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9)乳岩(乳石痈):乳腺癌。
10)妒乳:湿疹样乳癌。
11)肾岩:阴茎癌。
12)翻花:阴茎癌或其他体表恶性肿瘤破溃呈菜花状隆起。
13)茧唇:唇癌。
14)舌菌:舌癌。
15)喉百叶:喉癌。
16)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阴道癌。
17)石瘕:子宫肉瘤及盆腔良、恶性肿瘤。
18)骨疽:骨的良、恶性肿瘤。
19)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及何杰金病。
20)缓疽(肉色疽):软组织恶性肿瘤。
21)石疔、黑疗、青疔、翻花疮: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
22)石瘿:甲状腺腺癌、甲状腺腺瘤。
23)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的恶性肿瘤。
24)肉瘤:据《千金方》记载所描述者,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按《外科正宗》描述者相当于脂肪瘤等良性肿瘤。
2.相当于良性肿瘤者:
1)瘿瘤:甲状腺腺瘤、囊肿及癌
2)脂瘤: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肿。
3)痰包:舌下囊肿。
4)痰核:慢性淋巴结炎及结核。
5)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6)胎瘤(红丝瘤):小儿血管瘤。
7)筋瘤:腱鞘囊肿。
8)气瘤:软组织肿瘤。
9)耳菌:外耳道乳头状瘤。
10)骨瘤:骨良性肿瘤。
11)疣、痣、息肉、赘生物:指体表良性小肿瘤及疣赘。
现代医学的命名与分类:
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由于生长特性、组织来源和解剖部位及对人体的影响等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命名。
一、分类
(一)按瘤组织生物学特性分类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结构、生长速度、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复发和转移及对人体危害大小,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详见表1—1)。
表1-1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要点
鉴别点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瘤体的局部压迫和阻塞作用较大,除引起阻塞和压迫组织外,还可浸润、破坏组织,引起出血感染,或造成恶病质生长速度缓慢,或间断生长,有的多年不变或自行退化生长快,短期内有明显增大,极少有退化者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一般不粘连,活动性好浸润性生长,多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楚,易发生粘连,活动性差复发与转移一般不转移,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容易转移,常易复发细胞特征细胞分化好,近似正常细胞,无异形性细胞分化差,异形性大,呈明显幼稚型细胞(二)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来源分类
此分类方法较为实用,可概括如下5种类型:
1.上皮组织肿瘤:来源于皮肤、粘膜、腺体等上皮组织。
1)良性:乳头状瘤、腺瘤、囊腺瘤、息肉状腺瘤。
2)恶性:亦称癌,常见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移行上皮癌、腺上皮癌。
2.间叶组织肿瘤:来源于肌肉、脂肪、骨及血管、淋巴管等组织。
1)良性: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软骨瘤、骨瘤、骨巨细胞瘤。
2)恶性:亦称肉瘤,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骨肉瘤。
3.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大都为恶性,如恶性淋巴瘤、各种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
4.神经组织肿瘤: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肿瘤。
1)良性: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
2)恶性:恶性胶质细胞瘤、恶性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髓母细胞瘤、神经纤维肉瘤等。
5.其他组织肿瘤:来源于生殖细胞、滋养叶组织、胚胎残余组织或未成熟组织。
1)良性:黑痣、葡萄胎、畸胎瘤等。
2)恶性:恶性黑色素瘤、恶性葡萄胎、恶性畸胎瘤、滋养叶细胞癌(绒膜癌)、精原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癌肉瘤等。
二、命名
肿瘤命名应根据组织来源、生物学特性(良、恶性)和形态特点来决定,其原则如下:
肿瘤发生的组织加良恶性词汇(适当加形态特点)。
1.良性肿瘤:即在该肿瘤发生来源组织名字后面加上“瘤”字,称XX瘤,如膀胱移行上皮瘤、甲状腺乳头状瘤、膝关节滑膜瘤。
瘤样病变:称瘤样XX增生或沿用传统名称,如瘤样淋巴组织增生、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等。
2.恶性肿瘤:按不同组织来源概括如下:
1)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癌”,如食管鳞状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癌、胃粘膜癌。
2)间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肉瘤”,如腹膜后纤维肉瘤、右股骨头肉瘤、左掌血管内皮肉瘤。
3)幼稚组织恶性肿瘤称XX母细胞瘤(良性者在其前面加上“良性”二字),如肾母细胞瘤、睾母细胞瘤、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等,不宜称“癌”。“肉瘤”或“母细胞瘤”者称恶性XX瘤,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畸胎瘤等。
4)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仍用传统名称,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脑膜肉瘤。
3.良恶难分的肿瘤:仍称XX瘤,但须加注明细胞分化情况,如腮腺“混合瘤”,生长活跃。此外,有的肿瘤名称沿用已久,目前又无恰当名称代替者,仍可采用,如何杰金病、白血病、尤文瘤、库肯伯瘤等。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快递你还敢忽视拉肚子4种癌症偏
- 下一篇文章: 金健康调理康复案例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