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考巴巴试题库血液系统

第三单元

淋巴瘤

1.淋巴瘤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

A.肝脾肿大

B.长期周期性发热

C.盗汗、体重减轻

D.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E.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并有粘连

2.霍奇金病最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A.R-S细胞

B.霍奇金细胞

C.陷窝细胞

D.多形性瘤细胞

E.嗜酸性细胞

3.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的霍奇金病的特征是

A.一般年龄较轻

B.女性较多

C.病变较为弥散

D.常不累及腹膜后淋巴结

E.多数都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

4.恶性淋巴瘤累及颈、腹股沟淋巴结、肝及肺,并伴有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临床分期

A.ⅢA

B.ⅣB

C.ⅣA

D.ⅢB

E.ⅡB

5.NHL最常累及胃肠道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回肠

D.结肠

E.直肠

6.咽淋巴环NHL累及的最常见部位是

A.鼻腔

B.鼻窦

C.硬腭

D.扁桃体

E.咽部

7.女,22岁,左颈下及腋下出现无痛性肿块3月余,体检发现左侧颈部、锁骨上和腋窝等

处,有肿大的孤立的无痛性肿大淋巴结,以下哪项发现最有助于提示此患者是霍奇金病,而非非霍奇金淋巴瘤?

A.发病早期全身剧烈瘙痒

B.病变累及口咽和鼻咽部

C.硬膜外肿瘤压迫脊髓

D.伴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弥漫性组织细胞型淋巴瘤痛

(8~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DA方案

B.MP方案

C.CHOP方案

D.MOPP方案

E.VP方案

8.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选

9.治疗霍奇金病首选

10.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首选

答案与分析

1.[答案]D

[考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分析]题中A、B、C、E项都可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但其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

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2.[答案]A

[考点]霍奇金病病理特点

[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R-S细胞是霍奇金病的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3.[答案]C

[考点]霍奇金病的临床特点

[分析]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者约占霍奇金病病人数的30%~50%,这些病

人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仅部分病人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因而答案是C。

4.[答案]B

[考点]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

[分析]根据AnnArbor(年)提出的HL临床分期方案,肝或骨髓只要受到累及均

属Ⅳ期。如伴有全身症状,则属ⅣB期。

5.[答案]C

[考点]NHL最常累及胃肠道的部位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累及胃肠道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

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故答案是C。

6.[答案]D

[考点]咽淋巴环NHL

[分析]咽淋巴环是NHL的好发部位,其中最常发生在扁桃体和软腭,而其余部位均相

对较少,因此答案是D。

7.[答案]A

[考点]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病的鉴别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比霍奇金病更易有结外侵犯倾向,尤其是弥漫性组织细胞型淋巴

瘤,结外累及以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同时可有咽淋巴环病变,多发生在软腭和扁桃体等,但均不能作为区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病的依据。部分霍奇金病患者可有

全身瘙痒,全身瘙痒可为霍奇金病的唯一全身症状;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全身瘙痒很少见。因此全身瘙痒可作为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区别依据。

8~10.[答案]8.E;9.D;10.C

[考点]血液病治疗方案

[分析]临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首选的诱导缓解方案是VP方案,即长春新碱

和泼尼松,儿童缓解率80%~90%,成人50%,所以成人还常在VP方案基础上加用柔红霉素(VDP)或再加左旋门冬酰胺酶(VDLP);治疗霍奇金病首选MOPP方案,即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首选CHOP方案,即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第四单元

出血性疾病

1.以下哪种疾病一般不会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A.白血病

B.脾功能亢进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巨幼红细胞贫血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见于

A.维生素K缺乏

B.慢性肝病肝功能失代偿

C.血友病

D.口服双香豆素

E.先天性V因子缺乏

3.符合过敏性紫癜的实验检查是

A.血小板减少

B.出血时间延长

C.凝血时间延长

D.血块收缩不良

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

4.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青年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5.引起ITP病人出血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不可能?

A.血小板破坏过多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血小板第3因子异常

E.血小板功能异常

6.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概念,哪一种描述是错误的

A.急性型ITP与感染因素有关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减少

D.临床上是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E.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

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征的是

A.紫癜多出现于四肢

B.女性可以仅表现为月经过多

C.脾大,多超过肋下5cm

D.口腔黏膜血泡

E.牙龈出血

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依据不包括

A.血小板寿命缩短

B.血小板减少

C.APTT延长

D.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并成熟障碍

E.脾不大或轻度肿大

9.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仅适用于慢性期

B.主要作用是抑制抗原抗体生成

C.能使血小板数迅速上升

D.控制出血的作用明显

E.血小板正常后应立即停药

10.下列关于长春新碱治疗I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长春新碱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B.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C.可能促进血小板自贮存池释放

D.每周只用一次

E.静脉注射比静脉滴注效果更佳

11.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A.血小板计数

B.3P试验

C.出血时间

D.APT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E.纤维蛋白原定量

12.急性型DIC高凝期患者的治疗原则,除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外,应首先考虑

A.补充水与电解质

B.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C.积极抗纤溶治疗

D.及早应用肝素

E.输注全血或血浆

13.女,16岁,近3天双下肢伸侧出现紫癜,分批出现两侧,对称、颜色鲜红,伴腹痛及

关节痛,血小板×/LWBC10×/L,Hbg/L,凝血时间正常,应首先考虑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过敏性紫癜

C.急性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血友病

14.女性,25岁,反复出现皮肤紫癜,月经量多1年余,此前无服药史。查体,脾肋下1cm。血象:血红蛋白g/L,白细胞5.4×/L,血小板25×/L。其余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抗核抗体谱阴性。骨髓象示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以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Evans综合征

(15~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大多为颗粒型巨核细胞

B.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C.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原始巨核细胞显著增多

D.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小巨核细胞增多

E.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病态巨核细胞增多

15.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是

16.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是

(17~19题共用题干)

女性,26岁,10天来全身皮肤出血点伴牙龈出血来诊。化验PLT35×/L,临床诊

断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17.下列体征支持ITP诊断的是

A.皮肤有略高出皮面的紫癜

B.关节出血

C.口腔溃疡

D.下肢肌肉血肿

E.脾不大

18.下列支持ITP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

A.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血块收缩良好,血小板功能正常

C.抗核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增高

D.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型增多

E.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幼稚、颗粒型增多

19.该患者的首选治疗是

A.糖皮质激素

B.脾切除

C.血小板输注

D.长春新碱

E.达那唑

答案与分析

1.[答案]E

[考点]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分析]白血病可由于肿瘤细胞对正常造血系统的抑制而使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均减少;

脾功能亢进可使三系的细胞破坏增多,从而引起三系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可有一系、两系和三系减少;巨幼红细胞贫血由于缺少DNA合成的原料,也可造成三系减少;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加,寿命缩短,血小板减少,但不影响红系和粒系等成熟,不会引起三系减少。

2.[答案]C

[考点]凝血酶原时间

[分析]在某些凝血障碍性疾病中,PT正常,在备选答案中唯有血友病为正确答案。因

其为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PT正常。在其他备选答案中为Ⅱ、Ⅶ、Ⅸ、X及V因子缺乏,主要属外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其PT延长。

3.[答案]E

[考点]过敏性紫癜的实验检查

[分析]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为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血管的损伤是主要病变。

血管内有形成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无明显异常,故在实验室检查中,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而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检查均属正常,凝血时间亦属正常,故应选E。

4.[答案]C

[考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特点

[分析]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青年女性,应选C。

5.[答案]D

[考点]ITP病人出血的机制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和可能同时伴生成减

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而且ITP病人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常伴血小板功能异常,也可导致出血,一般ITP病人的血小板第3因子无异常,因此D最不可能。

6.[答案]C

[考点]ITP的概念

[分析]ITP时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常增加,而不是减少,题中其他几项关于ITP的描述都

是正确的。

7.[答案]C

[考点]ITP的临床表现

[分析]诊断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应该脾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即在肋下刚

触及,绝不会是超过肋下5cm,而其余四项表现均可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答案]C

[考点]ITP的诊断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无凝血功能障碍,所以不会出现APTT延长,而其

余四项都是典型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依据。

9.[答案]D

[考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生成、降低毛

细血管脆性和刺激骨髓造血。对急性型和慢性型的急性出血发作均有疗效。控制出血的作用明显,多数患者在数天后出血停止,两周内血小板数开始上升。但停药后易复发,血小板正常后应小剂量维持3~6个月。

10.[答案]E

[考点]ITP的长春新碱治疗

[分析]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是长春新碱,临床实践证明静脉滴注比静脉注射效果更佳,因而E项是错误的,其余各项均是正确的。

11.[答案]D

[考点]治疗DIC时肝素用量监测

[分析]治疗DIC时,用APTT监测肝素用量,是答案中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其他答案

不够准确及可靠。3P试验是测纤溶亢进的定性试验,不能监测肝素用量。

12.[答案]D

[考点]急性型DIC的处理

[分析]急性型DIC高凝期的患者应首选及早应用肝素,目的是及时阻断凝血因子及血

小板形成的高凝状态并阻断其消耗性出血。输注全血或血浆是错误的。在高凝状态下,提供凝血因子(全血或血浆),会加重DIC的发展,使病情更加恶化。

13.[答案]B

[考点]过敏性紫癜的诊断

[分析]题干所提供的临床表现具有过敏性紫癜的特点,其血象及凝血时间基本正常,

故应首先考虑过敏性紫癜。

14.[答案]A

[考点]ITP的临床特点

[分析]患者年轻女性,反复出现皮肤紫癜,月经量多1年余,血常规示轻度贫血,血

小板明显减少。患者以前无服药史,可排除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常规和肝功能正常,轻度贫血考虑由月经量多引起,因此可排除Evans综合征。患者抗核抗体谱阴性,可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同时患者骨髓象仅有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

15~16.[答案]15.B;16.A

[考点]再障和ITP骨髓象特点

[分析]再障患者其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减少,而在ITP时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且大多为

颗粒型巨核细胞。

17~19.[答案]17.E;18.E;19.A

[考点]ITP的诊治

[分析]该年轻女性病人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支持诊断的体征是脾脏不

大,若脾脏增大则多为继发性的,ITP病人皮肤可有紫癜,但不会高出皮面,关节出血和下肢肌肉血肿是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而不是ITP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的特点,口腔溃疡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门身免疫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不支持ITP的诊断;ITP是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所以实验室检查应该发现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而且产板型减少,幼稚和颗粒型增多;治疗ITP首选糖皮质激素,疗效不满意时才考虑脾切除或加用免疫抑制剂,因为该病人血小板>20×/L所以不需要血小板输注。









































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d/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