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淋巴管与子宮及输卵管的集合淋巴管

汇合,

经骨盆漏斗韧带,

伴卵巢血管上行,至肾下极平面回流入腰淋巴结。

子宫底和子宫体

2/3

的集合淋巴管经阔韧带上部,与输卵管及卵巢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腰淋巴结。子宫

体下

1/3

部的淋巴管主要注入髂内淋巴结。子宫颈的淋巴结可分别回流至髂内、外淋巴结以

及骶淋巴结。阴道上部的淋巴注入髂内、

外淋巴结。阴道中部回流至髂内淋巴结。

阴道下部

的淋巴管与外阴部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女性生殖系统淋巴:卵巢淋巴管与子宮及输卵管的集合淋巴管汇合,经骨盆漏斗韧带,伴卵巢血管上行,至肾下极平面回流入腰淋巴结。子宫底和子宫体上2/3的集合淋巴管经阔韧带上部,与输卵管及卵巢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腰淋巴结。子宫体下1/3部的淋巴管主要注入髂内淋巴结。子宫颈的淋巴结可分别回流至髂内、外淋巴结以及骶淋巴结。阴道上部的淋巴注入髂内、外淋巴结。阴道中部回流至髂内淋巴结。阴道下部的淋巴管与外阴部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盆部淋巴结的正常CT表现正如前述腹部淋巴结解剖名称颇多,考虑临床实用性,腹部淋巴结CT图像上在腹腔、腹膜后间隙以及腹后中线血管周围的解剖分布,按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脾门(含胃脾韧带)、大网膜(含胃结肠韧带)、肠系膜以及胰周、肠系膜根部、腹腔动脉周围、门腔间隙、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以L3椎体上缘,即以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为界分上、下部)等,分为11个解剖部位。盆腔主要淋巴结在CT图像上和解剖上命名一致,分为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前淋巴结及髂总淋巴结等4个解剖部位。淋巴结CT图像上呈园形或椭园形的软组织影,常通过与周围脂肪比衬而识别。Dorfman等曾对例正常上腹部淋巴结在横断面CT上测定淋巴结短径,发现淋巴结正常值范围内6~20mm,不同解剖部位淋巴结正常值上限:门腔间隙为10mm,肝门部为7mm,肝胃韧带8mm,腹主动脉周围上部为9mm,腹主动脉周围下部为11mm,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为10mm。盆腔淋巴结通常认为大于7mm为异常增大。临床上诊断常根据淋巴结大小来判定有无异常,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本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淋巴管与子宮及输卵管的集合淋巴管

汇合,

经骨盆漏斗韧带,

伴卵巢血管上行,至肾下极平面回流入腰淋巴结。

子宫底和子宫体

2/3

的集合淋巴管经阔韧带上部,与输卵管及卵巢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腰淋巴结。子宫

体下

1/3

部的淋巴管主要注入髂内淋巴结。子宫颈的淋巴结可分别回流至髂内、外淋巴结以

及骶淋巴结。阴道上部的淋巴注入髂内、

外淋巴结。阴道中部回流至髂内淋巴结。

阴道下部

的淋巴管与外阴部的淋巴管汇合回流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在网上发现一篇介绍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给大家,先介绍教科书淋巴结情况:目前,妇科恶性肿瘤分期有两种描述方式:FIGO(国际妇产科学联盟)系统及TNM分期系统,前者应用最为广泛,后者是基于临床及病理的分期系统。妇科肿瘤TNM/FIGO分期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内容总结如表2。

表1妇科肿瘤淋巴结浸润TNM及FIGO分期

1.卵巢癌

淋巴转移途径: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最常见)、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21)、沿子宫圆韧带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淋巴结(卵巢癌早期较少见)。

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中,右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第2腰椎水平),左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肾静脉后方)。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中,肿瘤细胞沿子宫血管卵巢支,至阔韧带及宫旁组织,注入髂外淋巴结。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突破前哨淋巴结进入膈上乳糜池及胸导管,并通过胸导管进入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细胞转移至纵隔可经过2种途径:通过腹膜后淋巴结或从腹腔经过膈膜(具有丰富的腹膜下淋巴管网)进入胸膜表面。

图1示意图显示了卵巢癌最常见的2种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CT是诊断卵巢癌分期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图22),MR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但与CT相比,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PET/CT在疗效评估与术后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3),同时与CT相比,它对腹腔外小转移灶更敏感。

图2女,65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双侧卵巢区软组织肿块(*),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箭,直径约13mm)。分期为N1或ⅢA(ii)

图3冠状位(a)及横轴位(b,c)FDGPET/CT显示卵巢癌复发并转移至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腔静脉后淋巴结(a图白箭)。同时PET/CT利用药物浓聚能够清晰显示亚厘米级的膈脚后(b图箭)及主动脉腔静脉间(图a黑箭,图c箭)淋巴结

2.子宫内膜癌

淋巴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图24)。肿瘤发生于子宫体中下段时,常经宫旁组织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即外侧途径(最常见);肿瘤发生于子宫底及体上部时,常沿下腹部途径转移至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随后转移至髂总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偶尔,肿瘤细胞会沿子宫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相关疾病:

肿瘤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目前,妇科恶性肿瘤分期有两种描述方式:FIGO(国际妇产科学联盟)系统及TNM分期系统,前者应用最为广泛,后者是基于临床及病理的分期系统。妇科肿瘤TNM/FIGO分期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内容总结如表2。

表1妇科肿瘤淋巴结浸润TNM及FIGO分期

1.卵巢癌

淋巴转移途径: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最常见)、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21)、沿子宫圆韧带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淋巴结(卵巢癌早期较少见)。

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中,右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第2腰椎水平),左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肾静脉后方)。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中,肿瘤细胞沿子宫血管卵巢支,至阔韧带及宫旁组织,注入髂外淋巴结。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突破前哨淋巴结进入膈上乳糜池及胸导管,并通过胸导管进入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细胞转移至纵隔可经过2种途径:通过腹膜后淋巴结或从腹腔经过膈膜(具有丰富的腹膜下淋巴管网)进入胸膜表面。

图1示意图显示了卵巢癌最常见的2种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CT是诊断卵巢癌分期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图22),MR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但与CT相比,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PET/CT在疗效评估与术后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3),同时与CT相比,它对腹腔外小转移灶更敏感。

图2女,65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双侧卵巢区软组织肿块(*),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箭,直径约13mm)。分期为N1或ⅢA(ii)

图3冠状位(a)及横轴位(b,c)FDGPET/CT显示卵巢癌复发并转移至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腔静脉后淋巴结(a图白箭)。同时PET/CT利用药物浓聚能够清晰显示亚厘米级的膈脚后(b图箭)及主动脉腔静脉间(图a黑箭,图c箭)淋巴结

2.子宫内膜癌

淋巴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图24)。肿瘤发生于子宫体中下段时,常经宫旁组织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即外侧途径(最常见);肿瘤发生于子宫底及体上部时,常沿下腹部途径转移至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随后转移至髂总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偶尔,肿瘤细胞会沿子宫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图4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示意图。最常见的是外侧途径及下腹部引流途径。肿瘤细胞也可通过卵巢淋巴管转移至主动脉旁淋巴结

影像检查:MR是子宫内膜癌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能够综合评估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手术治疗。与MR相比,FDGPET/CT及CT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中并不能够提供更多诊断信息(图25,26)。未来,PET-MR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5子宫内膜癌患者,女,80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并不均匀明显强化(箭)。分期为N1或ⅢC2

图6子宫内膜癌患者。冠状位T2WI显示子宫肌层内局限性高信号,提示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箭头)。右侧髂外淋巴结转移,短径约9mm(箭)。分期为N1或ⅢC1

3.宫颈癌

淋巴转移途径: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27)为主,包括外侧途径、下腹部引流途径及骶前引流途径,前两者为主。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外侧淋巴转移途径中的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可经此转移至髂外淋巴结;下腹部转移途径中,肿瘤细胞可沿髂内血管内脏分支转移至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骶前转移途径中,肿瘤细胞可沿宫骶韧带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中间组。

图7示意图为宫颈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MR是宫颈癌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能够准确评估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宫颈间质及周围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图28)。CT与MR检查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几乎相同。PET/CT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其他影像检查(图29)。

图8女,52岁,宫颈癌患者。冠状位T2WI显示宫颈部软组织肿块(*),右侧输卵管受累,受累部以上梗阻(箭头),直肠及阴道受累。骶前淋巴结短径约8mm(箭)。在TNM分期中属于N1期,FIGO分期并未将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范围

图9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ⅠB1期)。横轴位(a,b)及容积再现(c)SPECT/CT清晰显示右侧腹股沟前哨淋巴结以及左侧髂外淋巴结(包括一个微小淋巴结)转移灶

4.阴道癌

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图30),肿瘤位于阴道上2/3可通过盆腔淋巴引流途径(外侧途径及下腹部引流途径)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肿瘤位于阴道下1/3,可通过腹股沟浅表淋巴引流途径转移至腹股沟及股淋巴结。

图10示意图为阴道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MR检查组织对比优于CT,是判断阴道癌分期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图31)。

图11女,80岁,阴道癌。盆腔冠状位T2WI扫描显示上2/3阴道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箭头),左侧可见一肿大髂外淋巴结,短径约33mm(箭),并可见一偏心性囊肿(*)。分期为N1或Ⅲ

5.外阴癌

转移途径:腹股沟浅表淋巴引流途径(图32)。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是该引流途径中的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经此前哨淋巴结转移至腹股沟深淋巴结,病变早期通常转移至同侧淋巴结,15%~20%患者中线结构阴蒂可受累,此时肿瘤细胞可经阴蒂转移至对侧淋巴结。如果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没有转移,则对侧腹股沟淋巴结或盆腔深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图12示意图为外阴癌常见淋巴转移途径

影像检查:MR是外阴癌比较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观察原发肿瘤浸润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图33)。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最常用的判断方法是淋巴结短径,优于淋巴结形态评估,通常认为淋巴结短径>10mm则恶性可能性大。

年Kataoka等提出将鉴别淋巴结良恶性的短径临界值降为5mm,最新FIGO及TNM分期均采用5mm作为临界值。对于肿块大于2cm的病变,腹部CT检查可帮助发现远处转移灶(图34,35)。

图13冠状位T2WI显示左侧外阴部肿块(箭头)及双侧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短径11mm(左箭),对侧淋巴结短径3mm(右箭)。左侧外阴部及阴唇还可见片状水肿区。分期为N1或ⅢA(i)图14外阴癌患者冠状位CT显示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右侧4个淋巴结短径分别为17mm、13mm、9mm及6mm,左侧2个淋巴结短径分别约8mm、5mm。分期为N2b或ⅢB(i)

图15外阴癌患者,横轴位对比剂增强CT显示右侧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其内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高度可疑恶性。分期为N2c或ⅢC

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熟悉淋巴转移途径、选用最佳的检查方法、了解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特点,能够帮助临床准确评估肿瘤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来源:Pathwaysoflymphaticspreadingynecologicmalignancies.Radiographics.May-Jun;35(3):-45.









































百癣夏塔热片疗效
北京公立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d/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