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虎教授肝转移瘤治疗新策略SBRT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

前言

肝脏是消化系统等恶性肿瘤的好发转移部位。随着放疗新技术,例如调强放疗(I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等的应用,肝脏转移瘤的放疗尤其是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保证,从而使SBRT逐渐成为肝转移瘤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特医院王维虎教授简述结直肠癌肝转移瘤SBRT治疗进展、非结直肠癌来源肝转移瘤SBRT的应用、肝转移瘤SBRT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

结直肠癌肝转移SBRT治疗进展

1

疗效及不良反应

研究一:早在年,海德堡大学研究者已经尝试肝转移瘤的SBRT治疗。该I/II期研究纳入37例患者,共计60个肝脏病灶,其中55个为肝脏转移灶(30个来自结直肠癌)。研究者将单次剂量从14Gy逐渐提高到26Gy,未发现严重治疗相关毒性。总体而言,18个月的局部控制率(LCR)为67%,其中20~26Gy照射组的LCR明显更高,为81%。

研究二:年,Hoyer等报道了来自丹麦的I/II期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入组64例结直肠转移患者,其中44例为肝转移。入组患者中DukesC期占70%。这44例肝转移患者,均为不适合手术或者射频消融(RFA)患者,其中21例患者SBRT前已行手术和(或)RFA等局部治疗。处方剂量为45Gy/3次,5~8天完成。基于病灶的2年LCR为79%,基于患者的2年LCR为64%。

研究三:年Scorsetti报道了来自意大利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入组61例肝转移患者,76个病灶,其中29例(47.5%)来自结直肠癌。处方剂量75Gy/3次/3天,其中14例患者因危及器官剂量限制导致放疗剂量下降(67.5Gy,6例;60Gy,4例;52.5Gy,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该研究2年LCR高达91%,且肿瘤直径>3cm的肝转移瘤的LCR并不比≤3cm者差。

研究四:年Clerici汇报了来自意大利的回顾性研究数据,该研究纳入例肝转移瘤患者,共计个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灶(例患者为结直肠来源、23例乳腺来源、13例妇科肿瘤来源)。采用75Gy/3次放疗,结果显示:1、3、5年LCR分别为92%、84%、84%,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1、3、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9%、27%、15%。在预后分析中,该研究认为,肝脏转移瘤直径是否>3cm并不影响LCR,这可能与本研究放疗剂量较高有关。肝脏转移瘤SBRT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见表1。

表1肝脏转移瘤SBRT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

_

研究一

研究二

研究三

研究四

转移瘤数目

≤3

1~6

1~3

1~3

转移瘤直径

≤6cm

≤6cm

≤6cm

≤6cm

局部控制率

18个月:81%

2年:79%

2年:91%

3年:84%

治疗毒性

无严重

毒性

肝功能衰竭1例;严重胃肠反应2例

3级胸壁疼痛1例

2度乏力38%,3度AST升高24%

2

治疗剂量

有研究对结直肠癌来源肝转移瘤的SBRT治疗剂量进行探索。年,Chang等推荐肝转移瘤SBRT剂量≥48Gy/3次。年,Joo等报道了不同处方剂量下的LCR,生物等效剂量(BED)≤80Gy、~Gy、≥Gy的2年LCR分别为52%、83%、89%。研究数据显示,高剂量SBRT治疗肝转移瘤的2年LCR通常高于90%。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来源的肝转移瘤SBRT剂量>Gy的BED可以达到较满意的LCR。

SBRT是一种有效、安全、非侵入性治疗方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案例简介

分享1医院近期治疗的病例

患者男性,58岁,结肠癌伴肝脏多发转移,经过全身治疗、肝脏RFA后,肝脏S1段仍有肿瘤转移灶(图1A),癌胚抗原(CEA)持续升高。年3月就诊于我院放疗科行局部SBRT治疗,给予处方剂量60Gy/5次(图1B)。放疗后3个月评效,肿瘤消失(图1C)。

后肝脏S8段再次新发转移病灶行射频消融后残留(图1D),于年8月我科再次给予局部SBRT治疗,处方剂量60Gy/10次(图1E)。放疗后6个月评效,肿瘤强化不明确,未见明显活性(图1F),复查肿瘤标记物无异常,肝功能无异常。

图1结直肠癌肝转移SBRT实例

图1A:PET/CT显示肝脏S1段转移病灶(箭头所示);

图1B:定位CT显示肿瘤靶区及剂量覆盖;

图1C:肝脏MRI显示放疗后3个月,肝脏S1段肿瘤消失。

图1D:MRI示肝脏S8段新发转移消融后残留灶(箭头所示);

图1E:定位CT显示放疗射野、靶区及剂量覆盖;

图1F:肝脏MRI显示放疗后3个月,原肝脏S8段肿瘤强化不明确,未见明显活性。

非结直肠癌来源肝转移的SBRT应用

1

乳腺癌来源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25%~40%的乳腺癌会出现转移,其中约50%患者会出现肝转移。其中,孤立性肝转移发生率占2%~12%。

年、年,Milano等分别报道了2项前瞻性研究中的例不同组织来源的转移瘤SBRT治疗经验,其中32%的患者为乳腺癌来源,给予72%的病灶50Gy/10次,6年的LCR高达87%。

年,Scorsetti等汇报了乳腺癌伴有1~3个肝、肺转移病灶患者的SBRT治疗疗效,处方剂量的分割模式有48Gy/4次、56~75Gy/3次,1、2、3年LCR分别为98%、90%、90%。中位OS期48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93%、66%。

2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来源

年,Gomez等汇报了一项NSCLC寡转移SBRT治疗的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入选标准为转移灶≤3枚,一线全身治疗后未进展者,按1:1随机分配至维持化疗/观察组、局部巩固治疗组(SBRT或手术)。研究共入组49例患者,25例分配至局部巩固治疗组,其中2例有肝转移接受SBRT治疗。结果显示,局部巩固治疗组、维持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1.9个月对3.9个月。

相似的,年Iyengar汇报了一项NSCLC寡转移SBRT治疗的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入组29例NSCLC,转移灶≤5枚,一线化疗有效,给予维持治疗或维持治疗+转移灶SBRT治疗。共入组29例患者,14例入组SBRT组(采用33Gy/3次),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结果显示,SBRT组PFS为9.7个月,而维持化疗组的PFS仅有3.5个月。上述研究显示,尽管在NSCLC中,肝转移往往不是首发转移部位,但是当肝脏作为寡转移累及部位时,肝转移灶SBRT治疗对局部控制及PFS均有明显获益。

3

肝转移瘤SBRT敏感性分析

年,Ahmed等利用10个基因检测形成放射敏感性指数(RSI)研究发现,以下来源的肝转移瘤SBRT敏感性依次递增:胃肠间质瘤、黑色素瘤、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结直肠腺癌、乳腺癌、肺腺癌、胰腺癌、肛管鳞癌、小肠神经内分泌瘤。

尽管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放疗敏感性并非前列,但其肝转移SBRT应用最为广泛,说明结直肠癌易出现早期肝转移,因此作为寡转移的常见部位,SBRT治疗应用广泛。同时也说明,当肝脏作为寡转移累及的部位时,积极的局部治疗可能会使患者获益,特别是放疗敏感性更靠前的患者,如乳腺癌、肺腺癌、胰腺癌、肛管鳞癌、小肠神经内分泌癌。

该研究提示,不同原发灶及组织类型来源的肝转移可能影响SBRT处方剂量大小的选择。目前非结直肠来源的肝转移SBRT研究资料较少,笔者建议,对预后较好的非结直肠来源的肝脏转移瘤应积极开展SBRT治疗临床研究。

肝转移瘤SBRT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

有研究证实,放疗引起肿瘤细胞死亡过程中释放肿瘤相关抗原,使肿瘤转变为“原位肿瘤疫苗”,从而提高放疗照射野内外的促炎信号,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肿瘤间质以及肿瘤本身的改变激活人体固有免疫系统,从而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导致肿瘤进一步死亡。肿瘤远隔效应也是由免疫系统介导发生的。放疗除了导致照射野内肿瘤死亡,也可以引起照射野外肿瘤的死亡,称为远隔效应。远隔效应发生率较低,通常见于个案报道。但是,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是否会激发远隔效应,从而使二者产生协同效应呢?

1

SBRT联合免疫治疗疗效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年,一项放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Ⅳ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显示,伊匹木单抗4周期联合转移灶放射治疗,有效率达50%。

年,Tang等汇报了一项SBRT联合伊匹单抗治疗难治性肿瘤肝、肺转移的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分为4个组,伊匹单抗治疗同时或者序贯应用SBRT(50Gy/4次)治疗肝或者肺转移瘤。临床获益定义为,照射野外免疫相关的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该研究的临床获益率达23%。该研究还发现,肝转移SBRT似乎比肺转移SBRT更易激活全身免疫。

2

联合治疗的剂量、顺序及范围

为了使免疫治疗启动,最佳的放疗剂量、放疗安排、放疗范围是怎样的呢?给予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基于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推荐,当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抗时,分次照射比单次照射更容易产生远隔效应。但是,较大范围、较长时间的照射,可能会导致免疫抑制状态,通过降低浸润效应T细胞的数量削弱免疫相关的细胞毒效应。因此,较少分次的大分割放疗可能是未来的选择。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顺序仍在研究中,根据已知的肿瘤免疫及临床前研究结果,放疗早于免疫治疗,或者二者同步进行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对于寡转移病变,SBRT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对于多发转移性病变,放疗多个部位是否比放疗一个部位更有优势呢?特别是联合免疫治疗的情况下,放疗扮演的可能是“点火者”而不是“火”的角色。在寡转移、多发转移的治疗中,放疗与全身治疗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存在协同作用,但是如何将二者的协同作用发挥至最佳状态,有待进一步探索。

临床研究证实,肝脏SBRT在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肝脏SBRT在其他部位来源的肝转移瘤的治疗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在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放疗与免疫治疗存在协同效应,但是放疗在寡转移、广泛转移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放疗范围、剂量、分割模式、顺序等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

王洪智李丽娟盛雪晴朱向高王维虎(医院);赵立(医院)

编辑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专家简介

王维虎教授

医院放疗科主任博士后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组长

主编《消化系统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

主编《头颈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

加CMT肿瘤小编,了解临床肿瘤学前沿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d/3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