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便习惯发现癌症,今天你顺畅吗
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癌症发病排第3位。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结直肠癌发病率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且发现的病人90%为中晚期病人,年纪在45岁左右。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虽然在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还是有治好的可能。通过直肠指检和电子肠道镜检查,基本都能排查结直肠癌,其准确率在80%以上。居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排便习惯稍加留意,也能及时防治直肠癌。
便血要排查直肠癌
在日常生活中,痔疮和直肠癌可能有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症状(如便血),使得一些患者放松了警惕,结直肠癌的便血和痔疮的状况略有不同。
医院郑伟达教授表示: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这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因此与粪便不相混合,更没有黏液存在。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脓液,而且大便的习惯会明显改变。
长期便秘,结直肠癌的诱因之一
长期便秘可导致滞留在大便中的致癌物浓度越来越高,肠壁与这些致癌物质长期接触,有可能就是结直肠癌的一个诱发因素。同时,便秘也是结直肠癌的表现之一。由于左边的降结肠狭窄,因而肿瘤在这边的话,往往会发生梗阻,导致便秘,一般有经验的医生通过问诊,基本都就能初步能判断其结直肠癌在哪个部位了。
排便习惯变化,也是直肠癌前兆
排便习惯变化,也不能掉以轻心,那可能是直肠癌的前兆。排便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如平常排便比较干燥,这几天却突然变稀,或是由稀变干;还有的人排便次数出现了变化,从每天一次变成二三次,或是反之。总之,如果有腹部不适、疼痛,局部出现肿块,里急后重感,大便性状及形状改变(由干变稀,带黏液和鲜血或大便不成形,变细变扁),即排便和平常的规律不一样,医院进行专科检查。
通过筛查可以消除癌前病变,减少癌的发生
对于无大肠肿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若经济条件允许,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若无异常,则以后每隔3-5年检查一次;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摘除,术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若条件不允许,可进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肠镜检查。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则应该适时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不到50岁的非直系亲属发现肠癌,医院就诊,及时接受肠镜检查。
预防直肠癌,需持科学态度
除了定期做肠镜筛查外,饮食一定要健康,禁止吃五香类食物、少吃腌制食物、少吃糯米食物、少吃方便面等工业油炸、膨化食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密切注意大便性状、排便习惯的变化:当出现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等症状时,医院做正规检查。
痔疮是很常见的疾病,“十人九痔”之说,就是指痔疮发病率高。得了痔疮后,不要认为这是多发、常见病,就不去看医生,痔疮的症状之一是便血,而息肉病、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溃疡、大肠肿瘤等疾病,也同样会出现大便带血症状,普通人对此很难辨别,如果麻痹大意地自诊为痔疮,就很可能酿成大患。临床证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3%最终被诊断为直肠癌。
痔疮不能小视,可过多担心痔疮转化为直肠癌,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作为痔疮本身不会癌变,痔疮是一个血管团,所谓的癌,是上皮、直肠、粘膜发生了恶变,而痔疮是静脉血管,是不会癌变的。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痔疮不会癌变,但是它会掩盖很多其他疾病的表现,要想彻底排除,就一定得先有诊断再进行治疗,医院医院进行确诊。
痔疮发病是有过程的,分为早、中、晚期,到后期肛门会脱出来,而且可以脱得很厉害。大便从肛门出来是要靠括约肌进行肛门收缩的,只有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大便才能正常排出,如果括约功能受到障碍,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痔疮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有关系,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应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擦屁股不能用特别粗糙的东西来擦,要少抽烟、少酗酒、少吃辛辣的食物。并不是说能吃辣的人得痔疮的几率肯定高,这主要与个人的耐受性有关系。另外还应该适当做一些运动,膳食结构合理,保持大便通畅等。
“曾经憋回去的都去哪了”有屁不放憋坏五脏
人体内气体的排出有三种渠道:一是往上,通过打嗝;二也是往上,气体被血液吸收,经由肺的代谢呼出;三是随着肠道的蠕动向下,通过括约肌排出,也就是放屁。
那些被憋回去的屁去哪儿了呢?憋屁有暂时性憋屁和长期憋屁两种:暂时性憋屁基本都是原路返回,回到大肠内,等待下一次的“释放”。长期憋屁会被身体吸收,大量气体堆积在大肠内,往下通不了,身体就会找另外一条路,屁中的部分成分会透过肠道黏膜重新被血液吸收。
屁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废气,其所含的氮、氢、甲烷等成分都是有害物质。如果长期憋屁,这些有害物质排不出,会被肠道黏膜重复吸收,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臭气积在体内会导致腹痛,使消化吸收的功能降低,甚至影响大便的排泄;而人在便秘时,大肠内会堆积更多的有害物质,产生更多的废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长期不能排出体内的这些废气,会使体内的器官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肝脏这类解毒器官的负担加重,长此以往,会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此外,经常憋屁,会使机体形成慢性中毒,产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和脸色蜡黄等症状。
该尿不尿尿路感染
憋尿分主动和被动,常见情形都是主动的,比如在公交车上突然有尿意也只能憋着。也有的是被动,比如要做B超检查时。大多数人是第一种情况。女人憋尿情况比男人多见,憋尿很容易会憋出尿路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旅游回来,因喝水少、憋尿或劳累出现尿路感染甚至引发肾盂肾炎,经常反复发作会损害肾脏功能。
尿液是人体产生的废物之一,它含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如长时间存留体内,会对人体造成许多危害。首先,尿液在体内不断增加,会使膀胱不断膨胀。有人会说憋尿膀胱会破吗?一般不会出现把膀胱憋破的情况。如果尿液滞留过多,超过膀胱的储量,便会向输尿管回流,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尿毒症,膀胱的括约肌也会因此变得松弛。其次,尿液长时间不能排泄,长期反复,会使盆腔器官功能紊乱,造成抵抗力下降。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经常憋尿会导致前列腺肥大,更容易引发排尿困难。所以,人们一旦有了尿意,一定要及时排出体外。
该便不便转为便秘
工作忙时有便意憋着,外出时想排便又找不到洗手间……忍到不能再忍的时候,去解决时发现又不想排便了。
大便是人体内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也不能长时间留存体内。大便不及时排出,水分就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排。经常把大便憋住,会因大便干结而出现肛裂,又因肛裂解便时疼痛不敢大便,久而久之会发展为便秘。当然肛裂反复出血又会造成失血性贫血。大便秘结还可能会引起结肠下段扩张。针对这种情况要训练。
大便中的毒素在体内积累时间过长,有害物质被肠道吸收,就会出现精神委靡不振、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此外,长期如此,肠道中的菌群环境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便秘、肛裂、痔疮等一系列肛肠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肠道癌症。所以一定要养成每天早晨起床后或每晚临睡前排便的习惯。
哪种排便姿势最科学
蹲着还是坐着?
蹲着排便符合生理结构更顺畅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养成了蹲式排便的习惯,不过从生理结构来说,蹲式排便更符合生理结构,从理论上来说排便最顺畅。这一点可以通过人的肛肠角看出来。
人体有一根U型耻骨直肠肌,它从一侧耻骨出发,在直肠后绕一圈,连接到另一侧耻骨,形成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尖端向前的角度,这就是肛肠角。
人在一般坐姿中,肛肠角大约是80°~90°,而蹲姿时肛肠角可达到°~°。从理论上讲,肛肠角越大,直肠越直,排便就越顺畅。除此以外,腹部的挤压也能促进排便,能减少腹部用力,有部分缓解排便困难症状的作用。
蹲姿排便的优势在于用力较小,而排便用力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诱因。对于发生心梗或脑中风风险较高的人群,除了使用通便药物减少排便用力外,可以采取蹲式排便,有利于减少排便用力的作用,理论上来说对防治排便时发生意外有好处。
坐着排便减少腿部压力更耗时
采用坐姿排便,人体肛肠角没有多大改变,但对于部分特殊人群来说,建议采用蹲式。排便姿势不会直接导致肛肠疾病,坐姿排便也不会增加患上痔疮、便秘、大肠炎、阑尾炎和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但坐着相对舒服,有人在坐便器上看书看报,延长了如厕时间,从这个角度出发,增加痔疮发病率也不是不可能。
相对于蹲姿,坐姿没有腹部朝下等重力作用,排空时间更长,腹部用力更多,更耗时。对于体力相对较弱的中老年人,采用蹲姿会使腿部和膝盖受力较大,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他们就更加适合坐姿。还有静脉曲张患者,坐式比蹲式对腿部的压力减少,这类人更适合坐式。
有的人推荐坐姿时用脚踩一个小板凳,通过减少大腿与躯干的夹角角度,模拟和蹲姿排便一样的效果,其实没有用。虽然脚踩小板凳可以缩小大腿和躯干的夹角,但肛肠角度没有改变,所以无法帮助减少排便压力。
蹲着排便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会更顺畅,坐着排便可以减少腿部压力但更耗时,坐姿排便时踩一个小板凳模拟蹲姿排便,其实没有效果。
占着茅坑拉不出教你三个小方法
1、顺时针按摩腹部
围着肚脐顺时针打圈按摩,顺应了肠道蠕动的规律,有利于刺激肠道,增加便意。
2、轻轻拍打骶尾骨
直肠紧挨骶尾骨后方,轻轻拍打骶尾骨,有利于将力量传递到直肠,通过振动刺激肠道,利于排便。
3、从上往下按摩腰部脊柱
有利于刺激马尾神经,中医中这一区域有刺激排便的穴位,能刺激排便。
- 上一篇文章: 天啊,广州最高发的癌症竟然是TA一年就
- 下一篇文章: 泉州44种疾病nbsp医院须一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