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价包治好为何激起医者反感
近日,福建泉州的一份报纸在医生圈火了,因为一条标题为《44医院须“一口价包治好”》的头条新闻。当地医保中心介绍,单病种付费结算试点是我市医改工作医保支付制度配套改革的又一举措,这一措施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让患者“治病不贵,又保证治好”。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升结肠恶性肿瘤/横结肠恶性肿瘤/降结肠恶性肿瘤/乙状结肠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直肠恶性肿瘤等在内的44种疾病,在宣传者和报道者口里,变成了一种可控的疾病,既能够控制医疗费用,还能够控制治疗结果。就好像人体是一部如此简单的机器,医学无所不能,医生只要动动手,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里,医生被送上了神坛。但,现实恰恰和宣传内容相反。医学是有限的、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高风险,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喜欢用“包治好”的口吻去对待病人,因为这种承诺远远超过了医学的能力。能力再强的医生也不能突破医学发展的这种受限,医生是最循规蹈矩的职业之一。“一口价”的前提依然是,病人的病情能够按照某个人的设想去发展,比如医生。但医学实践告诉我们,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样的一种疾病,当它发作在不同人体身上,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转归,有时很快会治愈,有时会恶化到一发不可收拾,有时还会伴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让人苦不堪言。医生不是上帝,安排和决定不了这种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影响要素之一。但宣传者完全忽略了这种行业的特点,臆造出这种可能性,下笔千言离题千里。虽然,因为专业的隔阂,不能苛求宣传者总是精确到位,不犯任何错误。但是这种性质的错误,反应的不是错误的本身,而是态度问题。放到报纸头条位置的新闻,难道不需要严格把关吗?如果真的经过层层把关,何至于犯下这种低级错误?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为了宣传本身,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报道者故意哗众取宠,用耸人听闻的结论来吸引注意力。因为如果一板一眼去平实的报道,新闻会显得没有重量。所以才有这种解读,好像打上了引号就有了犯错的保障,能够自圆其说。现在看来,的确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众多医疗界人士的质疑声不是来了吗?但这种以丑陋搏出位之举,更像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伤及到了媒体公信力,公信力是媒体发展的根本要素。媒体公信力既涉及专业能力,也涉及态度,如果记者成了键盘侠,做医疗报道,不深入一线采访,接受专业审核,那么犯下错误的概率是极高的,这种低级犯错会一次次削弱媒体公信力。在医疗费用猛涨和浪费并存的局面之下,政府部门出台单病种付费改革,以促进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避不合理用药成为医疗管理的挑战,这是实施单病种付费的改革初衷。但现在,在这种政策的宣传解读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失偏,被人为夸大和错误引导,看起来是为了政绩宣传的需要。政府出台了保障治好和廉价定价的医疗服务,最后出了偏差,就很容易被演绎成医者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这种误导,正是让医生们时常有一种被“黑”的普遍感受,媒体往往小看了自己的这种破坏力。但一线临床医生作为这种破坏力的品尝者,对此有深刻而痛苦的体验。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被不专业的解读,画虎成猫,给医生工作增加了负担和麻烦。写和发一条这样的新闻很容易,但民众一旦被误导,造成了对政策的第一印象。那么医生们要纠正和颠覆这种集体性地认识误区,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苦不堪言。一旦遭遇对报纸执迷不悔的粉丝病人,就医者以报纸的解读为准则,还可能更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夸大失真的语言容易引起反感,尤其当这种语言出现在大面积发行的报纸上。医生们集体对这种新闻提出强烈的抗议,侧面也说明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重要性。媒体和医疗行业本来应该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了推进国民健康和医疗良性发展携手合作,媒体不应该为了追求点击率,而放弃了自己的把关责任,走向不择手段,不讲专业,一路向下。一则宣传失实的医疗新闻会污染认识的河流,污染容易治污难,最后造成人人受害的困局。作为主要的受害者,医生想不喊痛都难。
编辑:沚夫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MedSciApp
MedSci改善医疗质量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北京那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上一篇文章: 最新版中国癌症地图,拿好不谢
- 下一篇文章: 可怕经常便秘竟会引起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