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肿瘤患者走好人生之路的篆刻大师
曾经看到一方阳文印章,刊刻文字为“心中事,眼中泪,掌中刀。”细读可见刀含笔意,戛戛独造,刀刀都斫在准确的位置上,莫非这是某位极富艺术造诣的篆刻家?
所谓“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词句,改成如此,意味着真正的男人要心中有正事,眼中有慈悲的泪,手中有刀意味着有担当,说白了就是侠骨柔肠。
有缘见到这方印的主人后,发现此人文修养的纯厚。言语之间普世价值、哲学基础及审美思维等言辞汩汩而出,萦绕于耳。单从这方印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刀笔之功至少得有几十年功底。但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却是与肿瘤作斗争的外科医生,专门给各类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诊治肿瘤的外科医生。他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刘冀龙。
医生的责任新解
对于医生的责任,刘冀龙的解释是:“让羸弱之躯重新上路,也许这条路是通衢之路,也许是蜿蜒小径,也许是一条长路,也许是一条短路。走什么样的路是人自己选择的,医生争取把个体送到您该走的路上去。”刘冀龙医生的这一个观点,说出了医者的本质。
这个论断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好像让人感觉有种意味,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与刘冀龙畅聊了起来。见此人身材高大,精神十足,活脱脱一个外科主刀。您别害怕,不是专“宰人”的主刀,而是斩除病魔的手术刀。
之所以有这些感受,完全是从他的实际行动中得到的感悟。
外科手术和篆刻都用的是刀,而刘冀龙主任喜欢在术前的晚上,坐在自己小小的点墨书房,握一枚素石,执一柄刻刀,眼睛盯着刀,心里想着手术细节,思索着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几经雕琢后,印成,手术流程亦了然于胸。这可能就是作为一名外科主任医师、同时又是一名艺术家独有的思维方式吧。
试想,如果这把刀要是用来驱除病人躯体内的肿瘤,不把病魔连根切掉才怪呢!
刻一枚章梳理一下思绪
千思万虑,訇然中开印章
这方印的背后,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不妨说给您听听。
一个月前,他接收了一位病人,此人88岁高龄,女性,身患结肠癌、肠梗阻、重度堵塞性肺功能障碍、心率不齐等诸多病症。家人本打算医院内治疗,但院方以此病人不适合手术为由,建议老人对症治疗。家属医院都是同样的结局,痛苦而无奈之下,家人找到了刘冀龙医生,希望她能解除老人家的痛苦。
根据以往的检查和确认得知,老人家的结肠上长有一枚十厘米大小的肿瘤,已经将肠道基本堵死。“如果不手术切除,老人家的生活就是最后的几个星期。切除了,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几年之间,无疑应该选择几年,那么手术就一定要做的。医院想采取腹腔镜手术,这种手术虽然创伤小,但不适合有心肺病状的患者,刘冀龙的医疗组选择的是开腹。
手术前的晚上,刘冀龙拿起刻刀,开始在石头上行走起来。‘老人高龄,手术时间要争分夺秒,麻醉最重要,已经和麻醉师沟通了细节,腹部打开的时候膨胀的肠管会涌出来,事先备好盐水纱布包包裹肠管,肿瘤巨大且既往腹部有手术史,从哪个层面锐性分离以规避费时的常规探查步骤,结肠切除长度以不松解脾曲为度,如何快速清理肠道内的大量粪便,何时提醒麻醉师停药......’没有什么遗漏之处了。此刻,已是子夜时分,手术的各个细节已经被他考虑周全,而他手中的印章也已刊刻完成。这便是:“千思万虑,訇然中开”这方印。第二天,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手术台。
事后,刘主任解读这方印时是这样说的:“生活工作中常有解不开的结,其实痛苦地思索之后往往豁然明朗,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可能得出答案了,也可能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此即千思万虑訇然中开。”
对话:
问:“如果手术失败了,病人没有拯救回来,作为医生您会不会感到内疚呢?”
答:“任何手术都要由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本例手术,术前特别和麻醉师沟通了两个小时,梳理了各种可能,最后认为麻醉成功的几率能达到80%以上,手术成功的几率也大抵相仿,承担20%的风险,解救一个只有几周生命的老人,值不值?我们和家属商量,摆在医生和病人面前的客观事实是我们没有平坦的路可走,两害相权取其轻,提出我们的建议,由家属拍板。手术的方案这才算确定下来。”
答:“对于医生而言,所谓的勇敢绝不仅仅是感觉和自信力的高涨,而是体现在需要反反复复慎重的思考,我们要规避什么?能否规避?要挑战什么?有无能力?在哪些环节采取哪些措施?细节决定成败,着重强调,此类重大手术的成败常常决定于那些看似并不重要的细节。如果手术万一失败了,如果这种失败是由于术者的考虑不周,我个人承担不起那种自责的心痛。”
术后的袁国兰阿姨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
对于老年人如何调理身体这个话题,刘冀龙的看法与众不同。
作为医生,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生理状态是本分,没有什么可以推脱的,也不应以此成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医者应具备普世价值观,是底线,不能突破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应该尊重他的习惯。作为医者,应当帮助他们走上属于他们的生活道路。肿瘤科医生尤其应当记住,结局可以不好,但过程不能痛苦。这就是医者的原则。
表面看,他对于老年人如何调理并没有说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但实质上,他讲出来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的本质!
人是一架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的,精密程度非常高的生物机器,一旦出现问题,自己会尽力调控修复。医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其本质是在帮助这架机器完成调控和修复过程。对于很多良性疾病而言,有症状并不可怕,很多症状并不需要医疗干预,完善检测就可以,人体自己会调节,会代偿。干预过多往往违背人体自我调节的基本原理,会增加人体的负担,错失自我修复的机会,常常陷入不可控的恶性循环中。
从哲学到实践,刘冀龙的理论值得思考的。老人家的亲人告诉我说:“术后20多天来,老人家的身体恢复的非常好,刘冀龙再一次搀扶老人家走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在本公号发出之日,刘冀龙又接收了一位92岁高龄患者,相信这位老人会和其他人那样,在这里摆脱掉病魔的折磨,走上一条通衢大道。
刘冀龙简介
刘冀龙,男,生于年9月
著名专家董新舒的得意弟子
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
年毕业于哈尔滨医院获硕士学位
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
专业技术特点:胃肠癌根治术区域淋巴组织的廓清
主持完成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胃癌、结直肠癌手术余例。
对高龄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癌性腹水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上一篇文章: 2016版WHO膀胱肿瘤新分类解读
- 下一篇文章: 检验微课堂第26讲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