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年版)》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指南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定义和术语对“早期结直肠癌”、“上皮内瘤变”、“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锯齿状病变)”、“侧向发育肿瘤”、“整块切除”、“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完全切除”、“治愈性切除”、“局部复发/残留”、“间期结直肠癌”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二、流行病学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结直肠癌是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年第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仅次于胃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近20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肠癌发病率增高明显,直肠癌基本稳定;死亡率从40岁开始持续快速上升,85岁组时达到峰值且未见下降。三、危险因素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生活方式与基因等若干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指南从人口学因素、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2型糖尿病等危险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在我国,有无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行结肠镜检查的决定因素。考虑我国结肠镜检查费用较为低廉,普及率高的现状,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应对根据危险因素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可以筛选出高危受检者。四、病理学

分为病理学分型、浸润深度分类、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几部分。

五、筛查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符合第1条和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并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轻表型FAP(AFAP)、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提出应尽早行基因检测确诊,无症状家系成员也推荐接受检测,并规律进行结肠镜筛查。

筛查方法中对粪便潜血试验、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虚拟结肠镜、结肠胶囊内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等检查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

六、结肠镜检查分为“检查前准备”、“内镜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内镜检查技术特点及应用”、“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分型”、“内镜下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标准”等几部分。七、结肠镜质量控制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发展和对结肠镜认识的深入,结肠镜质量控制逐渐受到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yfjcl/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