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肠内营养治疗应用于肿瘤综合治
本文旨在探讨肠内营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接诊且行综合治疗的肿瘤病患60例,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0例。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58.2±6.7)岁;结肠癌者,11例;胃癌者,19例。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58.4±6.9)岁;结肠癌者,12例;胃癌者,18例.2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手术治疗时,于患者胃内规范化的插入鼻肠管,并将之置于空肠上段,选择全力营养液,所含成分主要包含脂肪、扩物质、蛋白质、热量、碳水化合物以及食物纤维.手术结束后,通过鼻肠管对患者施以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d和第2d予以1/3量,大约为ml,术后第3d予以1/2量,大约为ml,从术后第4d开始予以全量,即1-ml/d。针对其余液体,需经静脉进行补充.B组术后予以肠外营养治疗,选择营养袋,所含成分主要为:复方氨基酸、0.9%氯化钠溶液、微量元素、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维生素以及胰岛素等,并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术后第1d予以1/2量,第2d予以全量。2组术后都予以持续胃肠减压处理,术后第5d对胃管进行夹闭,并指导患者进食少量的流食,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即可将胃管拔出。
1.3评价指标
对2组术前1d和术后7d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主要有前白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记录2组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其作出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x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状况评价
A组术前1d的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同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A组的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明显比B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2.2其它指标评价
表2显示,A组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B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现阶段,肿瘤在我国临床上比较常见,可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对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抑制肿瘤进展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有报道称,肿瘤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的过程当中,由于肿瘤消耗,使得其消化功能显著降低,加之术前需要灌肠以及禁食水等,使得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此外,术后的机体应激状态也可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所以,在术后有必要对患者施以营养支持治疗。目前,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营养疗法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两种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优缺点各异。相关研究表明,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患施以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营养状况,但和接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比较,其疗效相对较低。此研究中,A组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之后,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明显比B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B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肠内营养治疗对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相关症状缓解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此,我们可将肠内营养疗法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种首选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总之,于肿瘤综合治疗中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病情恢复,提高预后效果。
原作者:张俊伟,方红雁
原作者单位:医院营养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结肠癌患者新治疗策略
- 下一篇文章: 结肠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