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年

今天一起学习一个今年发布的专家共识

小GIST定义及流行病学

观点:胃是小GIST最好发的部位,其余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特指直径<2cm的GIST

小GIST的生物学行为

观点1:小GIST有一定的恶性潜能,非胃来源小GIST生物学行为更差。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超声内镜的高风险特征如强回声灶、异质性、边界不规则、囊性变等,有助于预测小GIST恶性潜能。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弱推荐。

小GIST的辅助检查

观点1:超声内镜是小GIST的首选检查。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增强CT对于小GIST的定位及随访检查有一定意义。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的鉴别诊断

观点:小GIST是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一种,术前易与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及施万细胞瘤等混淆。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的外科治疗

胃观点:有高危因素的胃小GIST应手术治疗,对于适宜部位的小GIST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单纯内镜下切除仍需谨慎。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弱推荐

十二指肠观点:十二指肠小GIST在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应尽量保留器官功能,减少行联合脏器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肠观点:小肠小GIST,一经发现应积极切除,不建议常规行腹腔镜下切除治疗,但可借助腹腔镜技术暴露及定位肿瘤。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弱推荐

结肠观点:结肠小GIST罕见,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应积极切除。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强推荐。

直肠观点:直肠小GIST一经发现应积极切除,在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功能。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的内镜治疗

食管观点:食管小GIST常见于食管下段,可考虑内镜下切除。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胃、十二指肠、小肠、结直肠观点:小GIST的内镜治疗仍有争议,胃来源者可酌情开展,其余部位证据不足。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的病理诊断

观点:小GIST常起源于固有肌层,通常核分裂象少见。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小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同样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标记(胃GIST)。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因小GIST仍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特别是对于核分裂象大于5/5mm2的病灶建议对其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靶向药物治疗。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小GIST核分裂象通常少见,其野生型占比较非小GIST高

小GIST的分子靶向治疗

观点:小GIST常不需要术前治疗,但是对于核分裂象>5/5mm2者,术后建议行基因检测,应给予靶向治疗。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弱推荐

依据:目前关于小GIST危险度分级数据较少。既往文献认为,胃小GIST,不论核分裂象多少,复发转移风险为0;非胃小GIST,核分裂象≤5/5mm2者,复发转移风险为0;非胃小GIST,核分裂象>5/5mm2者,复发转移风险为50%~54%。按照目前的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NIH2008改良版),核分裂象>5/5mm2者术后均应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推荐进行基因检测以便于预测治疗疗效。对于一些有镜下浸润生长的微观形态学特征的小GIST,可能也有一定的复发转移风险

小GIST的观察策略

观点1:非胃来源小GIST不建议观察。胃小GIST可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选择观察。证据级别:C。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胃小GIST在随访中出现EUS或增强CT高风险表现时需结束观察,积极手术治疗。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3:直径>1cm的胃小GIST在观察中应当更加积极,建议每6~12个月复查1次。证据级别:B。推荐意见:强推荐

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yfjcl/3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