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结肠和直肠常规成像
第二十三章结肠和直肠常规成像
一、正常解剖
双对比钡灌肠的目标是使钡均匀涂抹于黏膜表面,还要避免形成钡池,以免掩盖病变。重要的是要深谙双对比检查的正常表现和各种变化。评价内容包括结肠的大小、形状、位置和结构。
(一)肠管扩张当正常黏膜皱囊刚好展开时,肠管扩张到最佳。扩张不足可能掩盖病灶,但过度扩张也可以掩盖病变,如浅溃疡。结肠带足够扩张时,在图像上结肠皱褶显示为垂直于肠管管轴的平行线。
(二)管腔轮廓钡剂涂布足够时,肠管内腔的轮廓侧面上看应该呈一条连续的白线。
(三)黏膜表面的变化正常黏膜表面通常呈平滑的、无异常的外观。黏膜表面由连接处的白色线状衰退为光滑的灰白色表面。其他潜在的解剖特点包括以下内容。
1)小凹槽或小区:看到细小的网格状线,不应该被误认为是浅表溃疡。
2)横向条纹:继发于黏膜肌层的收缩。
3)淋巴滤泡:可能会表现为黏膜表面多发细微的1~3mm大小的结节。这些小囊更常见于儿童,但这些淋巴滤泡肿大可能提示克罗恩病、炎症和淋巴瘤。
二、病变表现
(一)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融合性弥漫性病变(图51-4)。
1.早期变化
1)细颗粒改变:早期黏膜充血和水肿。
2)黏膜斑点:钡附着在浅表溃疡上形成。
3)“纽扣”样溃疡:增厚水肿的黏膜上,腺窝脓肿形成较深的溃疡,延伸进黏膜下层。
4)粗颗粒样改变:由于黏膜弥漫性溃疡,由肉芽组织替代。
2.后期变化
1)假性息肉:在广泛的溃疡区域之间的残余黏膜。
2)炎症息肉;岛状的炎症黏膜。
3)炎症后息肉:见于本病静息期,黏膜上的“小标签”
4)线状息肉:具有蠕虫状外观的炎症后息肉。
(二)克罗恩病
1)多见于右半结肠,节段性病变,中间可见正常肠管,早期呈口疮样溃疡(图51-5)。
2)中后期发展为深溃疡。
3)狭窄,瘘管和窦道形成
4)由于在管腔的一侧不对称的纤维化,从而导致另一侧囊状突起,形成结肠假性憩室。
(三)伪膜性结肠炎
1)不均匀分布的结肠炎,不累及直肠(图51-6)。
2)肠管不规则的指纹样凹陷。
3)黏膜表面浅表溃疡和斑块样的病变。
(四)缺血性结肠炎
1)脾曲区和降结肠是分水岭区域,容易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2)早期改变:结肠壁增厚,痉挛,毛刺征。
3)晚期改变:肠壁内淤血和水肿,导致多发性结节性缺陷,形成所谓的“指压迹”图案(图51-7)。
(五)艾滋病相关性结肠炎
1)最常见于右半结肠。
2)肠壁增厚和溃疡显著。
(六)放射性结肠炎
1)直肠乙状结肠区域最常见,由于盆腔恶性肿瘤的放疗引起。
2)影像学表现包括褶壁增厚、毛刺征、溃疡、狭窄,偶尔痿管形成(图51-8)。
3)肠管纤维化僵硬、无活性。
4)愈后可能形成假息肉及炎症后息肉。
(七)憩室病变
1.憩室炎
1)钡剂灌肠检查被认为是安全的,除非存在腹膜腔穿孔或败血症的迹象。
2)憩室炎的钡剂灌肠特征包括憩室囊变形、有脓肿证据和钡外渗到结肠腔之外(图51-9)。
2、憩室脓肿
1)结肠外的肿块累及邻近结肠,结肠管腔变窄,但狭窄的边缘逐渐变细,不同于结肠癌的肠管突然变窄。
2)钡剂渗漏到脓腔,也可能形成与管腔平行的轨迹,经常连接多个穿孔囊(“双轨征”)。
(八)淋巴组织增生
弥漫性的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结节大于4mm,与过敏性、感染性和炎症疾病有关。
(九)淋巴瘤
1)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
2)形态学表现包括大小不等的多发结节,可有溃疡、空洞和穿孔,肠壁弥漫性浸润导致球形褶皱和肠壁增厚。
(十)脂肪瘤
1)结肠最常见的黏膜下肿瘤,最常见于盲肠和升结肠。
2)钡剂灌肠表现为光滑、边界清楚、椭圆形的充盈缺损,直径一般为1-3cm(图51-10)。
3)质软,受压时形状改变。
(十一)肠外占位
1)肠外肿块通常导致类似于肠内疾病的结肠占位效应(图51-11)。
2)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植入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3)肠管有边界清楚的凹陷,可以压迫但通常不包绕肠管。
4)良性盆腔肿块,如卵巢囊肿、囊腺瘤、畸胎瘤和子宫肌瘤,对结肠壁形成光滑的压迹。结肠被移位,但不被浸润。
(十二)结直肠癌
1)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部位。
2)环形收缩病变是最常见的表现,呈“苹果核”
状短的节段性的狭窄,并见黏膜破坏(图51-12)。
3)其他表现包括腔内的、蕈伞型的息肉样病变,黏膜下浸润的斑块样病变和肿瘤溃疡。
4)有时结肠癌可表现为局限的或大的穿孔,或表现为慢性阻塞性环状癌肿的近端缺血性结肠炎。
(十三)转移
1)浆膜受累可引起肠固定、成角或牵拉效应,以及栓系、毛刺和狭窄。
2)直接蔓延至肠道的常见肿瘤,包括生殖道、肾脏和胰腺来源的肿瘤。
内容摘自于《腹部影像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济源二院齐豫生编辑审校。
扫一扫
- 上一篇文章: 经常肚子痛,一定要引起重视
- 下一篇文章: 女性私处健康掌管着女人的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