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清老师治疗大肠癌医案学习湿热蕴结证
大肠癌是结肠癌与直肠癌的总称,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与食管癌。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居内脏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年发病率高达(35~50)/10万人;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约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本病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但21~40岁的中青年患者亦占相当比例,约40%。男性较女性多,男女之比为2:1。好发部位为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向上则逐段减少,至盲肠又渐增多。基本病理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与浸润型。组织学分型为脾癌、黏液癌、未分化癌和鳞状上皮细胞癌,其中以腺癌最多,约占80%。该病以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部肿块、腹胀、腹痛、脓血便为特征。钡灌肠X线摄片、纤维结肠镜检与病理组织活检是本病确诊与分型的最主要依据。中医学将大肠癌归属于“肠覃”“脏毒”等范畴。古籍中记载详尽,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其病因病机多从“虚”(脾胃气阴虚)、“毒”、“湿”、“瘀”、“痰”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内伤,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发生。病理为脾胃虚弱,湿热瘀毒互结,使大肠络脉瘀阻,久而成积。中医中药治疗大肠癌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患者女性,60岁。年6月16日初诊。病史:患者年11月因腹部持续性疼痛半个月,便次增多,大便溏稀带脓血1医院,诊断为乙状结肠肿物。年1月20日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有一肿物,质硬固定,且与后腹膜粘连,无法切除,遂行人工肛门造瘘术,肿物旷置,术后病理为乙状结肠癌,术后化疗10次,因副反应大,于年2月停止化疗。后因腹痛腹胀多汗服用中药治疗,未缓解。年6月14日开始发烧,体温高达39.6℃,经抗生素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来我院就诊。刻下:低热37℃,腹痛,多汗,畏寒。时有咳嗽,咳痰不多,纳食尚可,小便正常,人工肛门通畅。面色苍白无华,重病容,舌质暗有瘀斑。舌边齿痕,苔白,根黄厚腻,脉细滑。WBC:13.7×10L。辨证:气虚血亏,湿热瘀结。立法:清热化湿,解毒化瘀,益气健脾。处方:三仁汤加减。生薏米15g,杏仁10g,白蔻仁10g,半夏12g厚朴10g,藿香10g,公英30g,土茯苓20g,黄柏10g,元胡10g,焦三仙(各)30g,金银花20g,赤芍10g,丹皮10g,甘草6g,白花蛇舌草30g服药后腹痛减轻,湿毒有减,低热已除,二诊有腹隐痛、气短,自汗,神疲乏力,食欲差,心悸,二便如前,舌红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滑,治法同上,处方以上方减去公英、金银花,加草河车30g,龙葵30g,生黄芪20g,沙参30g,14剂。之后症状逐渐好转,自年8月至年3月的两年半时间里,主要以上方加减,患者症状控制良好。——(林洪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余桂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肠癌的发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之物,遂致湿热蕴蒸;或恣食生冷瓜果,中阳被過,寒湿滞肠,均可致脾不健运,湿热蕴毒下迫大肠,热伤肠腑脉络,毒聚成痈而成大肠癌。大肠癌的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故诊治过程中始终注意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祛瘀解毒为法进行加减。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随证施治。就诊初期,湿热瘀毒明显,虽有气虚兼证,仍以祛瘀解毒,清热化湿为主,待实邪渐去,虚证呈现,以脾虚肾亏为本,故投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品,并坚持用清热解毒抗癌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抑制癌症发展,治疗中,贯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抗癌相结合,扶正治疗以健脾益气补脾肾为主,解毒抗癌则选用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祛瘀攻积、燥湿和中等中药。本例诊治过程以益气健脾化湿,解毒化瘀为法贯穿始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会诊实例3天,两位美国肿瘤指南撰写者,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