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出诊得肿瘤就

  受访专家

  沈琳,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消化内科及肿瘤内科,主要包括胃、肠、食管、肝、胆、胰腺肿瘤的内科治疗,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诊治,胃镜下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上午(特需)

  (健康时报记者姚欣医院特约记者管九苹刘晨)消化道肿瘤是咱们老百姓比较熟悉的一类肿瘤。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法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效果明显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沈琳院长经常说,消化道肿瘤不可怕,但最怕的是自己吓自己。

  沈琳院长正在给患者讲解病情

  妈妈得了结肠癌

  儿女也应查基因

  门诊现场:一位60多岁的妈妈在儿子陪同下来做术后复查。此前她常腹痛、呕吐,做了胃肠镜检查后确诊为结肠癌,因此做了右边半结肠切除术。

  沈琳:临床发现,患有这种肿瘤的女性,肿瘤细胞很容易往盆底转移,目前病人术后没有高危因素,不需要化疗,定期复查就可以了,积极观察。

  另外,你妈妈比较年轻,结肠癌有一定遗传倾向,所以直系亲属一定要做个基因筛查,如果发现携带这种基因,那将来就能更早发现它,甚至幸免。现在一些正规的基因检测公司都可以做,先查一查有没有特殊的遗传疾病,然后根据结果再做相应的基因筛查。这种检查可不仅仅是体检,是有针对性的防癌筛查,肠镜一定要做,直系亲属中如果检查出息肉也一定要切除。回去给妈妈加强营养,让她多吃一些高纤维素的食物,不要吃太多肉类,平时要注意通便。

  癌前病变不是癌

  治疗能恢复正常

  门诊现场: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平时总觉得烧心、频繁打嗝,体检发现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听说十二指肠溃疡属于癌前病变,她非常焦虑。

  沈琳:癌前病变不是癌。这是个很常见的误区,像结直肠的息肉或腺瘤样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医生有可能会提到这些可能会发展成癌前病变,或者有的患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这些病变原来是一种癌前病变,就会吃不香睡不好,每天琢磨。

  其实这些最多算是癌前疾病,不能叫癌前病变。所谓的癌前病变,是指这个病出现了不典型增生,出现了不典型增生就有可能发展到癌。癌前病变可能是癌症的癌前阶段,它当然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癌症,但它仍然不是癌,而且有一定的可逆性,除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也有可能自行或在采取某些有效的治疗措施之后重新恢复正常。

  消化道肿瘤

  最怕糊里糊涂治

  门诊现场: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胃癌术后5年,在当地术前没有穿刺活检。现在术后又复发了,患者常常腰疼、颈部疼、头疼。

  沈琳:患者之前属于糊里糊涂地诊断、糊里糊涂地治,手术前连穿刺活检都没做,现在又出现脑膜转移了。正规、正确的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其中,病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关键作用。穿刺活检是肿瘤治疗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前为了确定脑膜转移癌的病理类型,需要做骨穿刺活检和腋下淋巴结检查,主要是为了判断病人是胃癌复发转移,还是新发了乳腺癌。而根据现有的片子和描述,我怀疑是乳腺癌,因为胃癌术后五年才复发的比较少。对病人的治疗不能只管眼前,更要考虑到预后效果和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病人身体条件差

  局部治疗求稳定

  门诊现场: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因为便血1年多被确诊为直肠癌,目前肺癌术后同时肝转移两年多了,这次来沈院长门诊做复查。

  沈琳:现在患者身体条件太差,所以要以局部治疗为主。幸运的是,病人对药物治疗较为敏感,用药效果会比较好。肺部有小转移病灶,但通过几次复查的片子来看情况比较稳定,所以目前的最主要的是积极维持,吃两个月药后再来复查。

  病人现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等到下次检查如果发现还跟现在差不多,那就继续局部治疗;如果发现比较明显的病灶,到时我们再根据情况制定局部治疗方法。

  如果治疗每次都能回到原点那是最好的,但现实是病人的情况会每况愈下,所以我们现在的所有治疗方式都是为了抵消病情的这种发展,延长病人生命,不但要活,还要好好地活。

  门诊见闻

  早晨9点多,一位老大爷走进了沈琳院长的特需门诊。

  “沈大夫,您帮我看看我这是不是癌症。”老大爷的表情里有期待也有无望。

  沈琳仔细看了检查单子,语气轻松地说:“您这就是个溃疡,别担心,都不用治疗。”

  大爷眼睛一亮,但是半信半疑地继续问:“但我自己查了也问了不少人,说我这属于癌前病变啊,是不是会转变成癌症啊?”

  “其实癌前病变也不一定会发展成癌,但其实您这连癌前病变都算不上,只是个‘可能’,所以不用焦虑,好好治疗你现在这个胃溃疡就好了。”沈琳耐心安慰他。

  “可是都‘癌前’了,下一步不就是癌了吗?”老大爷还是不甘心。

  这时,还没等沈琳院长回答,在一旁等候的患者忍不住对她说:“沈院长是这个邻域的专家,这么权威,你咋说啥都不信呢。”

  一直戴着口罩的沈琳用眼神安慰大爷,“您老人家呀,就是一辈子经历的坎坷太多,所以凡事想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所以我建议您,多去老年社团,和朋友们多倾诉,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人每天都要吃饭,消化道每天接收那么多东西,有点小问题是很正常的。”

  老人擦了擦眼泪:“就这样就行了吗?也不用治?”

  “老人家,您听我的,有病咱们肯定好好治,现在我告诉您您的病不要紧,那您就放心该吃吃,该喝喝,凡事更要往好了想,这类病最怕自己吓唬自己。”沈琳嘱咐说。

  记者手记

  记者第一次见沈院长,是在一次国际消化道肿瘤学术大会上。

  在一个病例讨论环节,面对国内外众多同行的提问或者对治疗方法的一些疑问,身着红色正装的沈琳院长始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对答如流。现场有亟待发出光芒的年轻医生,也有意见不同但同等分量的权威专家,沈琳院长就那么静静坐在第二排,跟每一个走到她身边希望和她聊聊的同行都握握手。

  脱掉正装,穿上白大褂,她就更“普通”了,记者采访那天,她感冒了,还套了一件有点臃肿的羽绒服。记者前后去门诊为她拍照两次,她都没有摘口罩,“我正看病呢怎么能摘口罩。”

  她常说自己胆子大,敢给病人做决定。记者觉得,她不像个“专家”,也没有咱们都熟悉的、大牌专家的那种“范儿”,而只是个咱们普通人看病时最渴望能找到的那种“好大夫”。

  内容转自“健康时报网”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ys/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