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

提示:点击上方"符炜大夫"↑订阅本刊

先天性巨结肠

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1)

结肠的功能

结肠的功能

结肠是大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和直肠。本篇重点介绍结肠。

结肠功能:吸收、分泌、细菌消化与协助排粪作用。

结肠几乎没有消化功能,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为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储存场所,并将食物残渣转变为粪便。

肠液是由在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分泌物富含黏液和HCO3-,其pH为8.3~8.4。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黏液蛋白,它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其肠液的分泌主要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而引起。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分泌增加,而刺激交感神经则可使正在进行的分泌减少。

大肠的各部

结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与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储存场所相适应。

一、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这是在空腹和安静时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由环形肌无规律地收缩而引起,它使结肠出现一串结肠袋,结肠内压力升高,结肠袋内容物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这种运动有助于促进水的吸收。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推进运动是指环形肌有规律的收缩,将一个结肠袋内容物推移到临近肠段,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如果一段结肠上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的收缩,并且其内容物被推移到下一段,则成为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见这种运动。

3、蠕动:大肠的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收缩波前方的肌肉舒张,往往充有气体;收缩波的后面则保持在收缩状态,使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

4、集团蠕动: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massperistalsis)。它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肠内容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最常发生在早餐后60分钟内,可能是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这一反射主要是通过内在神经丛的传递实现的。

二、排便

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十余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结肠黏膜吸收,剩余部分经结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粪便中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

此外,机体的某些代谢产物,包括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血液通过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金属,如钙、镁、汞等的盐类,也随粪便排出体外。

气钡双重造影

视频:结肠的蠕动

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2)

结肠各部

盲肠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盲肠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

毗邻

其周围均为间接腔隙(有时后内侧出现系膜),前为腹前外侧壁;后为腹后壁及髂腰肌;内侧为回肠及系膜窦;外侧为结肠外侧沟;上连升结肠;下对盆腔。

结构

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盲肠内部分别向内通回肠,向上通向升结肠,向内下通向阑尾,内有回盲瓣。

结肠的各部

结肠为盲肠与直肠之间的肠段,呈现为“M”行围绕空回肠周围。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大肠各部

气钡双重造影

结肠的解剖特点: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的各部—升结肠

与腹膜的关系:

长约15cm,起始于盲肠,沿腹腔右侧上行,至肝右叶下方(结肠右曲)后移行为横结肠。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膜后壁相粘,三面被腹膜覆盖,位置比较固定。无系膜。

毗邻:

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肾,腰背筋膜,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手术分离较困难。

结肠的各部—横结肠

与腹膜的关系:

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下弧状弯曲左行,在左季肋区结肠左曲(结肠脾曲)处下行为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绕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此系膜在肝曲及脾曲逐渐变短,而中间较长,致使横结肠作弓状下垂。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差别,其最低位可达脐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

毗邻:

横结肠上方有胃结肠韧带连于胃大弯,下方续连大网膜。横结肠系膜根部与十二指肠下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胰腺关系密切,在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横结肠系膜内的结肠中动脉,以免造成横结肠的缺血坏死。分离横结肠右半部时,应防止损伤十二指肠和胰腺。

结肠和腹膜系膜的关系

结肠的各部—肝曲和脾曲

结肠右曲(rightcolicflexure)又称肝曲,位于肝的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肝的下方有肝结肠韧带。

结肠脾曲位置较肝曲高且偏后,约在第10—11肋平面。侧方有膈结肠韧带将其悬吊于膈肌上,后方有横结肠系膜将其连于胰尾,是结肠中最为固定的部分。

由于脾曲位置较高且深,上方与脾、胰紧邻,因此在左半结肠切除时须注意对脾、胰的保护。

此外,脾曲弯曲的角度一般比肝曲小,故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脾曲比肝曲更难通过。

横结肠和腹膜系膜的关系

结肠的各部—降结肠

与腹膜的关系:

上自脾曲与横结肠相接,长约25-30cm,为腹膜间位器官,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粘,与左肾下外侧、腹横肌腱膜起点及腰方肌相接触。无系膜。比升结肠位置更深。自左季肋部及腰部沿左肾外侧缘向下,至左肾下极,略转向内侧至腰大肌侧缘,然后在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下行至髂嵴水平而移行为乙状结肠。

毗邻和手术注意事项:

升结肠、降结肠均由腹膜固定在腹后壁上,当手术在后腹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向结肠内侧进行钝性剥离时,应注意走行在结肠内侧的精索内动、静脉或卵巢动、静脉,以及左或右输尿管。

升结肠、降结肠的后面均在腹膜之外,在腹膜后有血肿存在时,须游离结肠,探查其腹膜外部分,以免遗漏。

结肠的各部—乙状结肠

与腹膜的关系:

长约40cm。在髂嵴水平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行,至第3骶椎平面转为直肠。腹膜内位器官,系膜较长,活动度大。偶因系膜过长至肠扭转。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应根据其形状,顺其自然弯曲进镜。

毗邻:

前方:空肠;

后方:左髂腰肌、左髂外血管、睾丸/卵巢动静脉、左输尿管。

空、回肠移除后的结肠

视频:结肠切除术

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3)

结肠的动、静脉

结肠的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1、中结肠动脉:

在胰腺下方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在横结肠系膜缘附近分出左、右两支,分布于横结肠右1/3,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

变异:约有3%的人无结肠中动脉,横结肠由左、右结肠动脉的分支供血;另有10%的人有副结肠中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和肠系膜下动脉,偏左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内,供应横结肠左半部及结肠脾曲,中结肠动脉和右结肠动脉共干。

手术注意:胰腺手术或胃手术结扎大血管,或切开结肠系膜时,注意不要伤及中结肠动脉。胃切除术时,切开横结肠系膜前,注意有无副结肠中动脉。

2、右结肠动脉: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中部,中结肠动脉的稍下方(有时可与中结肠动脉合为一干),沿腹后壁腹膜深面横行向右,至升结肠附近分出升、降两支。升支多与中结肠动脉的右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动脉升支吻合,供给升结肠和肝曲血液。

变异:右结肠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占40%,来自中结肠动脉的占30%,由回结肠动脉分出者占12%,另有18%的人无右结肠动脉,由回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供血。

3、回结肠动脉:

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终末支,在右结肠动脉稍下方发出,在十二指肠横部下方腹膜后,向下向右分成升、降两支,升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吻合,降支到回盲部分成前后二支,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回肠支吻合。回结肠动脉供给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下段血液。

结肠的动脉结肠动脉的变异

结肠的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

在十二指肠下方,从肠系膜下动脉左侧发出,在腹膜后向上向外,横过精索或卵巢血管、左输尿管和腰大肌前方走向脾曲,分成升、降两支。升支在左肾前方进入横结肠系膜,与中结肠动脉左支吻合,分布于脾曲、横结肠末端;降支下行与乙状结肠动脉吻合,沿途分支,分布于降结肠和脾曲。

变异:右结肠动脉的变异较多,可来自中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或者无右结肠动脉(由中结肠动脉或者回结肠动脉代替供血)。

乙状结肠动脉:

由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后,紧贴腹后壁在腹膜深面斜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分为升、降两支。升支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吻合,降支与直肠上动脉吻合,供给乙状结肠血液。

结肠的动脉

结肠动脉的变异

结肠的动脉—边缘动脉

供应结肠血液的各动脉之间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形成一动脉弓,即结肠边缘动脉。边缘动脉再发出直动脉,直动脉又分出长支和短支,与肠管垂直方向进入肠壁。短支多起自长支,供应系膜缘侧的三分之二肠壁血液;

边缘动脉、直动脉、长短支

长支先行于结肠带间的浆膜下,然后穿入肌层,沿途发出多数细支也供应系膜缘侧的2/3肠壁血运,另有小支至肠脂垂;其终末支穿过网膜带及独立带附近的肠壁,最终分布至系膜对侧的1/3肠壁。

结肠动静脉标本

长、短支之间除在黏膜下层有吻合外,其余部分很少有吻合,因此长支是肠壁的主要营养动脉,手术时不可将肠脂垂牵拉过度以免伤及长支。根据肠壁血管分布的特点,如需切开肠管时,应在系膜对侧缘进行,以免损伤终末动脉。

临床意义:肠系膜上、下各动脉之间虽有吻合,但有时吻合不佳,或有中断,因此边缘动脉尚有薄弱处,临床上中结肠动脉如有损伤,有的可引起部分横结肠坏死。结肠手术时,当某一动脉结扎后肠壁能否保留,应注意肠壁的终末动脉是否有搏动,不可过分相信动脉间的吻合。

边缘动脉血管弓在结肠有三处吻合不充分

1、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的吻合

2、脾曲处的中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吻合--Griffiths关键点(Griffithscriticalpoint)

3、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支与直肠上动脉之间吻合—Sudeck点(Sudeckpoint)

结肠的动脉—Riolan(若兰氏)动脉弓

Riolan动脉弓是中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之间的重要吻合支之一。出现率小于10%,Riolan动脉弓沿结肠系膜的基底部走行,该血管相对粗大、管径均匀一致、走形蜿蜒.也是连接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的重要侧枝循环动脉。

Riolan弓

箭头示Riolan弓(DSA)

通常情况下,该血管相对细小,当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之一发生明显的狭窄或闭塞之后,该动脉弓会代偿性的显著增粗并迂曲扩张。在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时,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可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和扩张的Riolan动脉弓为小肠和右半结肠供血;若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肠系膜上动脉就会通过Riolan动脉弓为左半结肠提供侧枝供血,同时会有左侧髂内动脉的少许分支供血。

手术:食管癌根治术横结肠代食管术,左半结肠切除术和腹主动脉瘤手术时应注意Riolan动脉弓的存在和保护。

结肠的静脉

结肠的静脉属门静脉系统

分布在右半结肠的静脉:有中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回结肠静脉。各支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与回、空肠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共同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上行至胰头后面与脾静脉汇合构成门静脉。

分布在左半结肠的静脉:有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和直肠上静脉共同汇入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与肠系膜下动脉并行,经胰腺右方入脾静脉,最后流入门静脉。

结肠的静脉

结肠的动静脉变异及名称

(1)回结肠动脉(ileocolicartery,ICA):SMA供应回盲部和阑尾的分支。自SMA中下段的右侧壁发出,分布至阑尾、回盲部及升结肠。

(2)回结肠静脉(ileocolicvein,ICV):由盲肠静脉和阑尾静脉汇合而成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上延续于SMV主干。

(3)右结肠动脉(rightcolicartery,RCA):源自SMA,位于回结肠血管和结肠中血管之间,供应升结肠区域。非源自SMA主干而发自SMA分支的血管,虽然也供应升结肠的血运,均视为RCA缺如。

(4)右结肠静脉(rightcolicvein,RCV):收集升结肠区域血流,单独汇入SMV。通过其他属支再汇入SMV者视为RCV缺如。

(5)上右结肠静脉(superiorrightcolicvein,sRCV):收集升结肠区域或肝区结肠区域血流,作为主要结肠属支汇入胃结肠干。该血管命名与右结肠静脉的存在与否无关。

(6)副右结肠静脉(accessorysuperiorrightcolicvein,asRCV):当sRCV存在的情况下,收集肝区结肠区域血流,汇入胃结肠干。

(7)胃结肠干:胃网膜右静脉(rightgastroepiploicvein,RGEV)在注入SMV之前,先与RCV或sRCV、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合形成的静脉干。

(8)RGEV:胃网膜右动脉的伴行静脉。沿胃大弯右行,接受胃前、后面和大网膜静脉支,走行于胰腺头部表面,经胃结肠干汇入SMV。

(9)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superioranteriorpancreaticoduodenalvein,saPDV):胰头前上部及十二指肠许多小静脉,在胰头前面胰十二指肠间沟内靠近十二指肠降部的下部形成,在沟内向上内注入胃结肠干的静脉。

(10)中结肠动脉(middlecolicartery,MCA):SMA供应横结肠的分支。发自SMA的上段,经横结肠系膜分布至横结肠右2/3。非直接源自SMA者,视为MCA缺如。

(11)中结肠静脉(middlecolicvein,MCV):收纳横结肠的静脉血,向左与左结肠静脉吻合的静脉,向右与RCV相连,注入SMV或胃结肠干。

(12)副结肠中静脉(accessorymiddlecolicvein,aMCV):当中结肠静脉存在时,仍有较小属支收集横结肠区域血流,注入SMV或胃结肠干。

Henle干(胃结肠干)

Henle干为由上(副)右结肠静脉(sRCV)或右结肠静脉与胃网膜右静脉(RGEV)形成的共干,亦称胃结肠干,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有时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ASPDV)亦共同汇入,Henle位于横结肠后间隙中,分离出Henle干是右半结肠癌CME手术的关键。因此精准游离出横结肠后间隙对发现Henle干非常关键。

根据胃网膜右静脉、上(副)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胰十二指肠下静脉及中结肠静脉等的汇合情况不同,Henle干分为多种类型。

GT:胃结肠干;SMA:肠系膜上动脉;SMV:肠系膜上静脉;IMV:肠系膜下静脉;RGEV:胃网膜右静脉;RCV:右结肠静脉;MCV:中结肠静脉;SRCV:上右结肠静脉;ASPDV: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PSPDV: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PIPDV:胰十二指肠下后静脉;SV:脾静脉。1stJV:第一空肠静脉。

关于Henle干:

长度:0.2-4.7cm;

汇入点与十二指肠下曲的距离1.20—4.0cm;

前方无动脉跨越者约占70.0%,有动脉跨越者占30.0%;

位于胰头前方者95.0%;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者占5.0%;

平均外径约为2-10mm。

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4)

结肠的淋巴和神经

结肠的淋巴

各部分结肠的淋巴分布多少不同,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曲和脾曲较少,降结肠最少。结肠的淋巴由以下部分组成:

结肠的静脉

(1)壁内淋巴:大肠的淋巴管存在于固有膜深层或黏膜肌层附近,肠壁内小淋巴管将淋巴液汇流入结肠上淋巴结。

(2)结肠上淋巴结:离肠壁最近,位于结肠壁浆膜下,亦有人认为存在肠脂垂内,淋巴结体积很小。

(3)结肠旁淋巴结:收集结肠上淋巴结的淋巴液,位于边缘动脉和肠壁之间,是结肠癌转移的第1站。

(4)中间淋巴结:沿各结肠动脉分支排列,如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和乙状结肠淋巴结。该淋巴结的淋巴液汇入各主结肠淋巴结。

(5)主结肠淋巴结:位于各结肠动脉的根部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

肠壁的淋巴经过上述淋巴结群引流,右半结肠的大部分淋巴汇集于肠系膜上淋巴结;

左半结肠的淋巴汇集于肠系膜下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与腹腔淋巴结的输出管共同组成肠干,汇入乳糜池。

即肠壁淋巴管→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结肠淋巴结→主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肠干→乳糜池,但有一部分结肠淋巴管汇入腰淋巴结而入腰干。同级淋巴结之间和不同级淋巴结之间均可存在直接通路,所以结肠癌病人有时可发生跳跃转移或逆向播散等。

结肠的神经

结肠由肠系膜上、下神经丛支配,该丛分别盘绕着肠系膜上、下血管,它们所含的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腰交感神经节,分布于全部结肠。迷走神经纤维仅分布于结肠脾曲以上的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则由骶2~4脊髓节的副交感神经分布。

结肠的实用临床外科解剖(5)

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筋膜、间隙和平面

升、降结肠在胚胎早期为腹膜内位器官,也有肠系膜,在胚胎中期转变为腹膜间位器官,复杂的肠系膜和筋膜的融合,形成了它们现在的模样,升、降结肠有系膜这一概念在经典的解剖教科书几乎没有描述。

虽然升、降结肠无我们通常理解的典型解剖意义上的系膜,但由于胚胎的演变,原始的系膜通过融合仍然存留。癌细胞淋巴转移的路径是通过原始系膜演化结构中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因此彻底清除胚胎时原始系膜中的结构是CME的基础原理。那些系膜筋膜在胚胎期是如何融合,就不在此详述。迄今,根据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得出上述的结论。

Toldt线(WhitelineofToldt)

升、降结肠外侧缘的脏腹膜与壁腹膜移行处,有一恒定的线,叫Toldt线,我国又称黄白交界线(yellow-whiteborderline)。黄白交界线的形成是由于脏腹膜下腹膜外组织脂肪组织较多,而壁腹膜下的较少,透过腹膜见到的移行处颜色不同。Toldt线是到达融合筋膜和进入融合筋膜间隙的重要标志。

融合筋膜(Toldt筋膜)

沿Toldt线即黄白交界线切开腹膜、腹膜外组织,即可见到深面有一较致密的膜状结构,即融合筋膜(fusionfascia),也称Toldt筋膜,在肾前筋膜前面。融合筋膜向内在中线区与深部结构结合较紧密;向外与侧锥筋膜相延续,部分融入腹膜外组织中;向上在胰十二指肠后方与膈下筋膜融合;向下隔肾前筋膜覆盖肾、输尿管、生殖腺血管等,越过骶岬移行为直肠后盆筋膜壁层。

升、降结肠与融合筋膜的关系

乙状结肠与融合筋膜的关系

胰前筋膜

横结肠系膜后表面与胰腺筋膜相互融合形成疏松的筋膜,包裹十二指肠及胰头。

横结肠后间隙

从横结肠系膜根,自胰头中份经胰颈下缘延伸至胰体前下缘的间隙。

胰前筋膜和横结肠后间隙

肾前筋膜(Gerota筋膜)

肾前筋膜是位于腹后壁的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性结构,它覆盖于肾、输尿管和生殖血管的表面,紧贴于腹膜外脂肪,越过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向下消失于腹膜外筋膜中;向外侧与侧腹壁的腹横筋膜相延续,在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及其头侧,走行于胰头后方,与膈下筋膜延续。是腹腔镜结肠切除术中重要的筋膜平面,手术一般不可突破此筋膜平面。

肾前筋膜和结肠的关系

肾前筋膜和结肠的关系(1)

肾前筋膜和结肠的关系(2)

DimitrieD.Gerota(17July-3March),罗马尼亚著名解剖学家和医生

融合筋膜间隙(Toldt间隙)

切开融合筋膜,可见融合筋膜与肾前筋膜之间潜在疏松组织间隙,即融合筋膜间隙。融合筋膜间隙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极细小血管、神经通过。

融合筋膜间隙以肾长轴附近最窄,肾外缘处最宽,可因体位不同而改变;至中线附近间隙逐渐消失,不与对侧同名间隙明显相通。沿融合筋膜间隙从外向内钝性分离,能轻松地将升、降结肠及其原始结肠系膜向内翻起,完成结肠游离,或显露后方的肾前筋膜。

左侧的融合筋膜间隙向上达胰上缘后方,向下至降结肠下端;右侧的向上达结肠肝曲平面,向下至盲肠下端。

升、降结肠融合筋膜间隙

乙状结肠和融合筋膜间隙

一般肾前筋膜致密,在融合筋膜间隙分离时,应以肾前筋膜为标记,作为外科平面的重要标志,这样除可保护间隙前方的结肠系膜间隙内的血管,还可保证肾前筋膜的完整性,避免肾、输尿管和生殖血管的损伤。

结肠和腹膜系膜的关系

粘连带

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或系膜与左侧腰大肌筋膜和腹膜之间的纤维带。

CarlToldts是奥地利解剖学者(,5,3–,11,13)年在维也纳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曾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做解剖学教授。出版过著名"AnatomischerAtlasfürStudirendeund?rzte"("Anatlasofhumananatomyforstudentsandphysicians")。

腹膜-融合筋膜间隙

腹后壁腹膜与融合筋膜间的潜在间隙称腹膜-融合筋膜间隙。升、降结肠区该间隙较大,前面是腹膜,后面是融合筋膜,形成以结肠为外边的三角形。三角内主要结构是升结肠或降结肠、进出结肠的血管及腹膜外组织,分离结肠时不可以在该间隙游离,以免损伤间隙内血管。

右半结肠切除术游离的范围

(1)内侧:肠系膜上静脉,是中线入路解剖法定位融合筋膜间隙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2)外侧:右侧结肠旁沟的“黄白交界线”。

(3)前界:结肠系膜,即融合筋膜间隙的前界,即外科平面的前界。

(4)后界:肾前筋膜。

一、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白癜风怎么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by/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