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为肾,后天是胃,它是引导身体各个器官
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先看看足三里位置。肚腹三里留、什么是三里
理上,里中,里下
重点我们叙述一下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为什么祖国医学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为它是水谷之海,气血之源,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营养加工厂和运输的脏腑。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相互为表里,脾胃脏,胃为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脾主升;相互分工合作,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维持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出。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开窍于唇,主运化水湿,脾统血,上下眼泡属脾,脾喜燥恶湿。
现在的许多病势吃出来的,一日三餐,饮食不科学,不规律,吸烟酗酒,暴饮暴食,冷热刺激,偏食,营养不均衡,吃得过饱,都会伤及胃肠。再加上有些人长期服药刺激,损伤了胃黏膜,发生了一些病症,如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窦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球部溃疡,胃出血及急慢性肠炎,结肠炎,便秘等胃肠道疾病。
肠胃不好所引起的病症
中医非常重视脾,但许多人都不知晓临床出现哪些症状是脾的缘故或者和脾有关,分析如下:
(1)毛发干枯,脱发;(2)口腔溃疡;(3)下眼脸肿大,俗称“卧鱼”;(4)嘴唇干裂;(5)嘴唇暗紫,有唇线;(6)舌体肿大或舌苔厚腻;(7)头昏眼花,记忆力减退;(8)心肌缺血,脑缺氧;(9)神经衰弱,失眠;(10)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状态;(11)贫血;(12)血脂高,高黏血,脂肪瘤;(13)食少体胖;(14)不思饮食,食后腹胀;(15)腹满有力,爱放屁;(16)疲倦,乏力嗜卧;(17)肢体沉重,举臂迈腿无力;(18)肌肉松弛,重症肌无力;(19)胃下垂,子宫下垂;(20)无名低热,疲倦所致;(21)多谈,痰延涌盛;(22)脚气,湿疹;(23)妇女经少而色淡;(24)月经淋漓不尽,经期延后;(25)大便头起干,后变软;(26)大便溏稀,不成形;(27)产后失血性便秘;(28)脾胃不和——常嗳气。
我们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一些属于脾胃方面的疾病和症状,不难看出呵护脾胃的重要性,也就更进一步知道了中医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体的道理。
脾胃雨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影响
脾胃有病还会造成其他脏腑的疾病与症状。反过来也会受其他脏腑的病变的影响。下面简要举几条:
(1)知肝实脾,意思是说肝一旦有病,则需要加强对脾的保护。如重症肝病,会出现腹水,引起脾大,脾出血,脾切除。
(2)胆有病会影响到胃,由此造成的胃病占80%左右;影响胰腺,造成慢性胰腺炎占到50%左右。此处提醒一句,久治不愈的胃病一定要查一下胆,看是否是由胆引起的,以求标本兼治,彻底治愈。
(3)脾阳不振,脾气虚不能引血上行至肺、心、脑,造成心慌气短,心肌缺血,脑缺氧,头昏沉不清醒,记忆力减退,失眠等。
(4)肺是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为土,肺为金,土生金,意思是说脾虚必带来肺虚,会导致肺部一些疾病的发生。
(5)脾肾阳虚会造成五更泻,大便溏稀,不成形。
(6)肝气盛,肝火旺会影响胃;会吐酸水,恶心呃逆,引起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
上面叙述较多,有关脾的临床病症表现有的是属阳虚,有的属脾气虚,有的是脾阳不足,有的则是脾血虚所致。了解脾胃的重要性,特别是知道了脾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与神经系统有关,与免疫力有关,与呼吸系统有关等等,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对脾胃的保护呢?
脾的功能及调养保护
还得重复一下脾的特点,脾喜燥恶湿;久居湿地伤脾,过食生冷,也是最为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暴饮,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易伤脾阳。
思虑过度伤脾,用脑过度,长期超负荷,不得休息,最易伤及脾血。
如何加强调养和保护:
(1)饮食不宜过饱,过凉,过肥腻,严禁暴饮暴食;
(2)要适当运动,但不能用力过度,时间过长过猛。科学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切莫透支。
(3)保持三焦通畅,即上下道口通,只有浊气下降,脾气才能上升,因此强调睡前推肚子,可调脾养胃,并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的正常。
在饮食方面;脾既然恶湿,就是厌恶、讨厌湿。可吃些利湿的食物,如饭后吃些炒瓜子、炒蚕豆之类的食物,常喝些冬瓜汤、赤小豆粥、薏米仁粥等可利湿,常吃健脾补肾益肺的长山药(便秘者不宜服),常按"下水道“利湿,常按足三里健脾胃。中医讲四季养生,又有五季之说,夏秋之交这段时间通与脾,脾不好者这段时间临床症状会加重,气短乏力,浑身沉重,舌苔厚腻,不思饮食,腹满涨肚,《善养堂》独创了独特的调理脾胃的方法。因人而异给每个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顾客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更高的回报。
明代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在《养老论》中,叙述了年老时出现的症状与保养方法,朱丹溪根据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提出老人具有脾胃虚弱与阴虚火旺的特点,因此,老年人在养生方面,一定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嘴巴。
一、节制饮食,但不偏食
在《养老论》中,朱丹溪指出,老年人内脏不足,脾弱明显,更有阴津不足,性情较为急躁者,由于脾弱故食物消化较为困难,吃完饭后常有饱胀的感觉;阴虚易生虚火,又往往气郁生痰,引发各种老年疾病,出现气、血、痰、郁的“四伤”的证候。故而提出诸多不可食的告诫。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失节失宜,是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普通老化症等代谢病的潜在诱因。
因此,老年人每餐应以七八分饱为宜,尤其是晚餐更要少吃。另外,为平衡吸收营养,保持身体健康,各种食物都要吃一点,如有可能,每天的主副食品应保持10种左右。
二、饮食宜清淡、宜慢
朱丹溪在《茹淡论》中说:“胃为水谷之海,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能运。”又说,五味之过,损伤阴气,饕餮厚味,化火生痰,是“致疾伐命之毒”。所以,老年人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要细嚼慢咽,这是老年人养阴摄生的措施之一。
有些老年人口重,殊不知,盐吃多了会给心脏、肾脏增加负担,易引起血压增高。为了健康,老年人一般每天吃盐应以6—8克为宜。有些老年人习惯于吃快食,不完全咀嚼便吞咽下去,久而久之对健康不利。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另外,吃得慢些也容易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多,影响身体健康。
三、饭菜要烂、要热
朱丹溪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脏器功能衰退,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量减少,胃肠消化功能降低。故补益不宜太多,多则影响消化、吸收的功能。另外,老年人牙齿常有松动和脱落,咀嚼肌变弱,因此,要特别注意照顾脾胃,饭菜要做得软一些,烂一些。
老年人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如吃冷食可引起胃壁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并反射性引起其他内脏血循环量减少,不利健康。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稍热一些,以适口进食为宜。
四、蔬菜要多,水果要吃
在《茹淡论》中,朱丹溪指出“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饲)人补阴之功”。他倡导老年人应多吃蔬菜水果。新鲜蔬菜是老年人健康的朋友,它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还有较多的纤维素,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防便秘有重要作用,每天的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克。
另外,各种水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金属微量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度平衡有很大的作用。为保持健康,老年人在每餐饭后应吃些水果。
除了在饮食上调理脾气虚证外,在经络治疗方面,应该选用脾腧和足三里两穴。
脾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腧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针灸大成》中说它可治“善欠,不嗜食”,也就是老打哈欠,总是昏昏欲睡。
刺激脾腧最好的办法是拔罐,其次是按揉,也可以艾灸。但是因四季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早春和晚秋最好拔罐,夏末和冬季应该艾灸,夏冬两季艾灸不但可以温补脾气,还可以祛湿,尤其是夏末,这时候的天气有湿有寒,艾灸最为合适。其他时候则以按揉为主。
每天晚上8点左右刺激最好,因为这是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一天的工作已基本结束,而且运转了一天的“脾气”已经有些疲惫了,这时补,一来可以缓解白天的劳累,二来可以为第二天蓄积力量。
脾腧在脊柱旁开两指的直线上,平对第十一胸椎棘突(肚脐正对着脊柱的地方为第二腰椎,向上四指处即为十一胸椎)。
足三里:这是古今公认的“长寿第一穴”,是胃经的合穴,“所人为合”,它是胃经经气的必经之处。要是没有它,脾胃就没有推动、生化全身气血的能力。古人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可见足三里对身体有多重要。
足三里一定要每天坚持刺激,也可以找一个小按摩锤等东西进行敲击,力量要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至少揉3分钟。冬天的时候也可以艾灸。
操作方法:每天饭前饭后各半小时按揉两侧足三里穴3分钟,可以左右交替着刺激,然后晚上8点左右再在两侧脾腧上拔罐15分钟,起罐之后喝一小杯温开水。
咽喉不干净,口渴用脚后跟从足三里到丰隆有十个下蹬,嗓子就空了,运化就好多了。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理论课丨梁光裕量子共振技术分析大溪地诺丽
- 下一篇文章: 体质不同健康情况不同,看看你是什么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