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局户籍改革专题

经济全局户籍改革专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称《改革意见》),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并对改革路径和操作方法做了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改革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在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户口的统一将带来身份的认同感,也预示着未来的深度城市化将成为一个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和市民公民化的进程——这是建立有质量现代社会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愿意把“新型城镇化”称之为“深度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注核心在于“半城市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即市民工作生活消费模式、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二元结构失衡,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1进程不单单要清偿历史所亏欠他们(农民和农民工)的债务,还原经济发展的人本导向,它还将生成一个更具有效率,也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格局和增长模式,在给予现代化生活方式条件下,提供更多人的同等的发展机会,逐步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  必须看到统一户籍只是取消制度障碍,开放了要素自由活动的闸门,但外来人口要获得当地城市的公共资源,仍需要通过公道的制度设计来实现有效配置。《改革意见》明确了各地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实现进城农民的身份转换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新增的城市居民获得均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但是,不同城市之间,尤其是范围、级别不同的城市之间,附着在户籍上的养老、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公共服务差别巨大。大量农民落户城市会给当地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冲击,对当地原住市民而言,移民的到来显着影响了自己利益,教育、医疗等资源将会被部分挤占。来自于城市内部的阻力也正源于此。我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三个层次:1)区域之间相对平衡;2)城乡之间相对平衡,重点是提高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3)城镇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之间的相对平衡,重点是非户籍居民公道分享当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户籍改革是一种反哺,一开始肯定是个分蛋糕的进程,它不大可能完全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需要高度的政府主动性强制实行才能操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和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的利益分割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差别巨大,其负担的财政支出压力与其收入其实不对应,完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范围。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机制设计,转移支付(还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应当根据当地的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范围进行分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地方政府在纯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压力,也有利于减缓原住民与新增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这需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固然,如何科学地衡量当地常住人口范围需要深入的研究,从而确保公共资源获得公道有效的分配。  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以满足新增居民的公共需求,包括廉租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金支付、义务教育支出、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支出等。  一个简单而其实不十分准确的测算来看,对政府投资支出而言,市民化本质上还是要解决与户口相干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3大块: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保体系、城市公平教育保障、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等。如果看远点,未来用20年时间新增6亿市民,平均每一年2500万,人均花费万,一旦成为市民,那么,政府每一年的新增城镇化投资在2万亿以上。在不推敲自然增长白癜风的症状及医治并只计算每一年新增一次性支出的条件下,初步匡算以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一般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全部转为市民后,人均多支出3400元,假定入城市户籍后一次性买断20年累计人均支出7万元;在教育方面,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在缩小,主要是地区间差异较大,初步估算每一年用于增加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进办学条件等的财政支出约2000亿元,人均一次性投入0.8万元;而医疗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相同,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便可,暂不计算新增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依照每一年600万套的范围计算,财政支出约3000亿,人均一次性支出1.2万元,暂不推敲折旧、更新等。如此计算,20年的新城镇化投资差不多在40万亿的水平。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如果2014年开始推动初期白癜风医治方法深入改革,那末年户籍改革红利对GDP增速的拉动作用在平均每一年1左右,户籍改革红利对GDP整体的贡献率将到达5。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