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肿瘤个体化分子检测项目介绍

作者:蒋红亮

目前常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低于70%,约20%-35%的患者接受了不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果肿瘤治疗能够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实施个体化治疗,将能够大大提高疗效,避免过度治疗和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出现,分子靶向技术治疗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手段—即从个体基因组中分析和鉴别患者之间存在的疾病相关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来合理的指导临床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界广泛共识。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肿瘤个体化分子检测项目:

1.肠癌MSI检测项目

1)背景介绍:

年关于结直肠癌诊疗的NCCN指南中(Version2),MSI已成为首要检测项目。①MSI检测用于HNPCC的诊断性筛查;超过90%的HNPCC患者肿瘤组织表现MSI;当高度怀疑HNPCC时,需检测MSI。

②MSI为预后标志之一,MSI-H结肠癌患者生存期更长,较少复发,被认为是预后好的标志之一。

③氟尿嘧啶类药物的辅助疗效预测。NCCN指南和中国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建议,对拟接受氟尿嘧啶类药物单药辅助化疗者,应考虑检测MSI,因为MSI-H难以从氟尿嘧啶类药物的辅助化疗中获益。

2)检测位点:

根据年工作组推荐,该项目利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包括BAT26、BAT25、D2S、D5S、D17S共5个微卫星位点。

3)适用人群: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及疑似HNPCC患者。

4)标本要求

每例检测病人必需2份配对标本:肿瘤组织+正常肠粘膜,或肿瘤组织+外周血2ml。肿瘤组织标本类型最好为新鲜肿瘤组织,如果无新鲜标本可以用石蜡包埋组织代替,提供手术标本≧4张切片,活检标本≧8张切片。外周血为EDTA抗凝血。

2.乳腺癌21基因检测

1)背景介绍:

OncotypeDX乳腺癌分析利用RT-PCR方式测量肿瘤组织中一组(共计2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表达水平的数据计算出复发指数值,该复发指数值范围为0-。包含的21基因检测是由ASCO和NCCN指南联合推荐的多基因检测项目,在美国、欧洲、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近6年,已有超过位乳腺癌患者从中获益。

最新版NCCN指南推荐21基因检测用于系统性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适用病人包括雌激素受体阳性(ER+)、HER2阴性、pN0或pN1mi(腋窝淋巴结微转移:≤2.0mm),临床分期为pT1、pT2、pT3,肿瘤组织0.5cm的浸润性患者。9年DR(远端复发)率在低(RS18)、中(RS=18到30)及高RS(RS≥31)组N0患者中分别为4%、12%和25%,在N+患者中分别为17%、28%和49%。RS的预测价值在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治疗组相似。对于淋巴结阴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患者,21基因RS与局部区域复发率

(LRR)显著相关(P<0.),评分低、中、高组的10年局部区域复发(LRR)率分别为4.3%、7.2%、15.8%。

获悉RS结果后,肿瘤内科医师改变了对31.5%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建议,27%的患者改变了治疗选择。最显著的改变是,22.5%的病例由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改为内分泌治疗。淋巴结阴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被21基因检测法(OncotypeDX)测定为高RS的患者能从化学疗法中极大地受益,而被诊断为低RS的患者在化学疗法中受益则十分微小甚至负获益。相似结论在NSABP-B20实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如前所述。可见,用21基因检测法RS分级来区分患者复发的风险高低能使化疗的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

2)检测位点:

乳腺癌预后相关的16个相关基因GRB,ERBB2,ESR1,PGR,BCL2,SCUBE2,BIRC5,MKI67,MYBL2,CCNB1,AURKA,CTSL2,MMP11,CD68,GSTM1,BAG1及5个对照基因ACTB,GAPDH,RPLPO,GUS,TFRC。

3)适用人群:

a、淋巴结阴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b、绝经后、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4)样本要求:

新鲜肿瘤组织mg(约2个绿豆粒大小)或者8-10张≥5μm厚的石蜡切片。样本离体后15-30min内浸泡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

3.循环肿瘤检测

1)背景介绍:

CTC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的英文缩写,是痕量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各种肿瘤细胞的统称。它主要是从实体肿瘤病灶(原发灶、转移灶)脱落而来,大部分CTC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发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数能够逃逸并锚着发展成为转移灶,增加肿瘤患者死亡风险。

年,澳大利亚学者Ashworth在一例转移性肿瘤患者血液中首次观察到从实体肿瘤中脱离并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率先提出了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概念。多数肿瘤几乎都会通过血液传播到身体的其他器官,癌细胞远端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发现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对于患者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和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量实验证明循环肿瘤细胞的出现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作为一种简单的血液检测,可随时捕捉并评估循环肿瘤细胞以确定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大量研究已经证实,CTCs检测将有助于乳腺癌复发转移监控、判断患者预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等。与淋巴结、骨髓相比,外周血标本易获得、创伤性小、可反复采集,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大大提高了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

而且CTCs不仅是肿瘤预后和预测指标,也有可能成为药效学的生物标志物。比如在药物治疗后1-2周,通过CTC的检测,临床医师就可以观察循环细胞数量的改变即可预测治疗效果,效果不好的以及时调整方案,不必让患者停留在无效治疗中甚至死亡。

2)检测位点: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所有实体瘤患者,如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肾癌、胃肠道间质瘤、黑色素瘤等所有实体肿瘤。在肿瘤确诊后、手术后、各种治疗(化疗周期)的间隙期、定期复查等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CTC检测来及时了解病情,全程监测肿瘤的变化。

4)样本要求:

10mlACD抗凝血。

4.MGMT甲基化检测

1)背景介绍:

在细胞核中,MGMT可以使烷化剂作用下形成的06位甲基化鸟嘌呤去甲基化,有效地修复DNA损伤,同时自身不可逆失活为烷基化MGMT。MGMT一个分子只能修复一个烷基加合物,因此,MGMT被称为“自杀”酶。细胞的修复能力取决于MGMT在细胞内的含量和合成速率,而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和抑制蛋白合成,阻碍DNA的修复。

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为60%-80%,在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60%-70%,在GBM发生率为20%-4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40%-5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20%-30%。在继发性GBM和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IDH基因突变和lp/19q缺失的状态呈正相关。复发胶质瘤样本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第一次手术样本多有明显的增加,但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受初治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在TCGA(癌症图谱研究网络)进行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的原发性GBM研究中,存在MGMT甲基化的CBM患者放化疗后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突变,其中包括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而MCMT蛋白无法修复突变。

高级别胶质瘤放疗联合TMZ同步化疗后,影像学上常常出现和肿瘤进展酷似的假性进展,MCMT甲基化者假性进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甲基化者,同时假性进展的出现提示预后较好。具有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瘤患者对化疗、放疗敏感,生存期较长。

对于70岁以上GBM患者,若KPS评分低于70分,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应用替莫唑胺治疗可延缓复发并延长总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若同时伴有MGMT启动子甲基化,则替莫唑胺效果更佳。老年GBM患者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高,单纯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期,而无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老年患者辅助化疗并没有延长生存期。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疗效,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非常确定的作用:(a)化疗药物敏感性:MGMT甲基化患者对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敏感。而非甲基化患者却很少从烷化剂化疗中获益;5年新英格兰杂志临床医学十大进展:替莫唑胺的临床试验表明能够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b)化疗疗效:替莫唑胺(TMZ),年FDA批准用于用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FDA批准用于GBM的治疗,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TMZ疗效密切相关;(c)预后指标: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未甲基化患者相比往往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1p/19q非缺失型间变型胶质瘤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未甲基化患者相比往往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2)检测位点:

MGMT基因启动子区。

3)适用人群:

脑胶质瘤患者。

4)样本要求:

新鲜肿瘤组织mg(约2个绿豆粒大小)或者8-10张≥5μm厚的石蜡切片。样本离体后15-30min内浸泡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

来源:“云康病理诊断平台”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