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应用
本文原载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年第10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第3位,每年约有万新发病例,每年死亡数超过50万[1]。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约有50%的患者会发生远处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25%的患者会发生同时性肝转移[2]。起初治疗手段的缺乏,使发生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个月左右[3]。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使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is,CL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个月[4]。随着包括多学科协作在内的治疗模式和技术的发展,经过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CLM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40%以上[5]。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始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6]。随后即应用在包括淋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头颈部肿瘤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并将名称命名为多学科协作组(multidisplinaryteam,MDT)。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的大力推广,MDT模式得到快速发展[7]。年,国际结直肠癌工作组在结直肠癌病例优化诊疗方案中推荐了MDT模式,并严格规定了MDT专家组成员的组成[8]。至年,英国90%的结直肠癌患者均参加过一次或多次MDT讨论。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版)指出:所有初诊结直肠癌的患者,必须经过MDT讨论后才可接受检查和治疗。对于怀疑或确诊的同时性腺癌,还要求包括1名肝胆和肺转移瘤切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外科专家参与MDT.年,MDT模式写入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指南建议所有CLM患者均应接受MDT治疗模式[9]。医院结直肠癌MDT成立于年2月,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MDT模式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影像及病理学能够明确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2)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至少包含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水平、胸部X线片、腹部和盆腔CT影像资料、手术记录及病理结果、术后治疗情况及复查资料;(3)剔除因原发灶出现穿孔、出血行急诊手术者。
按上述纳入标准,医院普通外科年2月至年2月未经MDT讨论患者86例(对照组),年2月至年4月经结直肠癌MDT(CRC-MDT)讨论治疗的患者32例(MDT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所有患者均获知情同意;86例患者按传统路径进行诊治(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清CEA检测水平、原发肿瘤位置、T3期以上患者比例、淋巴结转移和局部肿瘤情况(包括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等)、平均转移灶数目、是否侵及双侧肝叶及转移灶大小(直径5cm的个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CRC-MDT的放化疗策略
1.初始可切除的CLM患者新辅助治疗:
(1)结肠癌肝转移:mFOLFOX6(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四氢叶酸)3周方案/FOL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贝伐或西妥昔(KRAS、NRAS野生型)或帕尼单抗或希罗达±贝伐单抗株的新辅助治疗(首选mFOLFOX6±单抗),第4周期后4~6周行手术治疗(单抗为贝伐者6周),术后完成剩余4周期化疗。(2)直肠癌肝转移:首先推荐同步单药口服卡培他滨+放疗(照射区:包括肿瘤及5cm安全边缘、骶前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及可能的淋巴结转移区;T4期患者靶区包括髂外淋巴结,低位直肠癌(侵犯肛管)包括腹股沟淋巴结。照射剂量:50Gy/25次)。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根据病情完成6~8周期围手术期化疗。
推荐2~3周期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放化疗效果及手术时机。当出现原发灶出血或导致梗阻时,考虑放置支架或肠梗阻导管后4~6周行手术治疗。
2.初始不可切除的CLM患者予以转化或晚期化疗:
予以mFOLFOX6(3周方案)/FOLFIRI±贝伐或西妥昔(KRAS、NRAS野生型)或帕尼单抗或希罗达±贝伐单抗株的新辅助治疗(首选mFOLFOX6±单抗),第4周期前评估化疗效果。若转化为可切除则4~6周行手术治疗(单抗为贝伐者6周),术后尽早完成不足8周期的围手术期化疗。若仍为不可切除则根据化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以后每2个月行影像学评估。
当出现原发灶出血或导致梗阻时,优先考虑放置支架或肠梗阻导管,其次手术切除,之后继续化疗。
三、CRC-MDT手术或消融策略
手术切除是MDT组处理肝转移灶的首选方案。MDT组消融治疗仅用于同时满足以下两情况时:(1)患者能通过消融或消融+手术的方式获得肝转移灶的R0切除;(2)消融治疗仅适用于经术前评估手术切除难度大、难以保证R0切除或切除后有可能使健康肝脏剩余体积30%者,或伴有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度脂肪肝的肝脏剩余体积50%的转移灶。
四、术后管理
1.术后化疗:
根据术前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情况,完成围手术期8周期化疗(6个月)。
2.术后监测:
术后前2年每3~6个月1次胸、腹和盆腔CT检查以及肿瘤标记物监测,然后每6~12月1次,共5年。肝转移灶复查可行腹腔CT或MRI结合超声及超声造影。术后1年结肠镜检查,若未发现肿瘤复发,可3年内复查1次。
五、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病理CPR统计以切除肝转移灶数目为参考,并发症发生率计算以手术次数为依据。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或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影像检查
MDT组患者胸部CT检查率、腹部MRI检查率和盆腔MRI检查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影像TNM分期评估比例也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TNM分期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术前辅助治疗
MDT组接受化疗29例中4例为新辅助治疗,对照组54例中仅有5例为新辅助治疗。MDT组术前化疗率高于未经MDT讨论患者(P0.05),且MDT组平均治疗周期数少于对照组(P0.01)。MDT组和对照组肝转移灶初始可切除率分别为21.9%(7/32)和20.9%(18/86),但两组间初始不可切除CLM患者的转化率分别为24.0%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两组手术资料
MDT组手术治疗13例,术前发现29个肝转移灶,处理26个,其中6个消融,20个切除,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76.9%(10/13),转移灶手术切除率76.9%(20/26);对照组手术治疗25例,术前发现34个肝转移灶,处理29个,其中16个消融,13个切除,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为36.0%(9/25),与MD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转移灶手术切除率为44.8%(13/29),与MDT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但两组病理检查结果包括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清扫率、转移灶清扫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治白癜风方法
- 上一篇文章: 热点聚焦活久见男子被捅7刀竟无大碍
- 下一篇文章: 让你受益一辈子的防癌计划,请花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