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科技乙状结肠癌简介

疾病简介

结肠又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癌症。其中,乙状结肠癌发病率较高,因为乙状结肠位于消化道的末端,是大便聚集的地方,所以其发生癌变的几率是最高的。

患者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可有大便习惯的改变、便血、腹痛等表现,确诊时往往多为中晚期,可表现为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腹胀、便秘,经一般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肚子胀、不排气、不排便等。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

内科-消化内科

预后影响

如果能及时发现,早期着手治疗,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但若发现较晚,伴有转移现象,则预后差,患者的生存率会相应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该病有一定的复发率,为了减少复发,建议在手术后5年以内,医院做相关检查。病因

乙状结肠癌的发生,是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低维生素、低钙饮食,均能够使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

2.遗传因素:亲属当中若有乙状结肠癌患者,那么此人发生乙状结肠癌几率要比一般人群高3~4倍。

3.饮水因素:饮用受污染的河水、池塘水者,患该病的危险性要高,相当于饮用井水者的20倍。

4.结肠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患者,发生乙状结肠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5~10倍,其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最终发生乙状结肠癌的危险性越高。

5.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静态工作的人,肠蠕动减慢,粪便通过结肠的时间增加,使乙状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6.心理、精神、社会因素:长期紧张的心理因素及不良情绪会造成肾上腺素和肾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胃肠蠕动减慢,造成食物残渣在肠腔停留时间延长,使更多的致癌物被吸收而致乙状结肠癌。

预防对于乙状结肠癌的预防,要从病因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1.定期复查,年龄在40岁以上时进行筛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来说,比如亲属当中有患肿瘤的人,或是有消化道绞痛、大便带血等症状的人,医院做结肠镜检查。

2.少吃加工处理的肉食品,包括腊肠、火腿肉、腌肉、腌鱼、高温烧烤和油炸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中含有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并且高蛋白食物经高温或油炸后会产生致癌物质。

3.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膳食中增加维生素A,能够减少黄曲霉毒素所诱发的乙状结肠癌。

4.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的摄入,能够吸附或结合致癌物质,促进排便。常见食物有木耳、紫菜、荞麦、红薯、黄豆、玉米、各种水果等。

5.摄入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和蔬菜,或直接补充钙剂,可减少患此病的危险性。

6.平时要适当锻炼,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每隔半小时走动一次,刺激肠蠕动,从而缩短粪便通过结肠时间,减少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

并发症乙状结肠癌可引发一些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贫血、肠穿孔、结肠内瘘、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等。日常护理一旦确诊为乙状结肠癌,不仅要通过积极治疗来改善症状,同时也要做好日常护理,日常护理对控制、改善病情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日常的活动应寻求医生的指导,很多患者因为疾病的折磨,总是会出现卧床不起的现象,很少去进行运动,但是对于疾病的康复而言,适度的活动还是非常必要的。

2.注意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

3.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

4.避免过度劳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坐。

5.手术后的患者,要遵医嘱规范化疗,医院进行复查,必要时行肠镜复查。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是否有复发或转移,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营养饮食康复期间及康复后,要注意改善饮食习惯。

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医院

01中医院

中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始建于年,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于一医院,医院。

02医院

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单位,建院于年3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医院。

0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广东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Bily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3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