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笔记结直肠癌相关解剖学基础

一、结肠

成人结肠全长1.2~2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肛管,各部直径不一,总体来说由粗变细,盲肠端7.5cm→乙状结肠末端2.5cm。

部位长度位置

盲肠

ceacum

6~8cm腹膜内位

升结肠

ascendingcolon

15cm腹膜间位

横结肠

transversecolon

50cm腹膜内位

降结肠

descendingcolon

25cm腹膜间位

乙状结肠

sigmoidcolon

40cm腹膜内位

乙状结肠变异度较大

二、直肠

1.成人全长12~15cm。

2.分界

以腹膜反折为界:下段直肠(反折以下),上段直肠(反折以上)

以距齿状线距离为界:下段直肠(5cm),中段直肠(10cm),上段直肠(15cm)

3.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一个独立结构,由1.5~2cm厚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富含淋巴、血管组织,外表覆盖一层盆脏筋膜,从中下直肠后方、两侧三个方向包绕直肠,并在侧方与环绕血管和腹下丛的结缔组织及“侧韧带”融合。

三、血运

1.结肠

(1)盲肠至降结肠的中远段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

(2)降结肠远段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

2.直肠

齿状线以上的动脉主要为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直肠上动脉,其次为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和来自腹主动脉的骶正中动脉。齿状线以下的血液供应来自肛管动脉(髂内→阴部内→肛管)。

3.静脉

(1)结肠的静脉与动脉同名,经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

(2)直肠肛管有两个静脉丛。

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上方的黏膜下层,汇集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汇成为直肠上静脉(痔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入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下方,在直肠、肛管的外侧汇集成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分别通过髂内静脉和阴部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

四、淋巴

1.结肠

结肠的淋巴结分为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四组,中央淋巴结位于结肠动脉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周围,再引流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2.直肠

直肠肛管的淋巴引流亦是以齿状线为界,分上、下两组。

上组在齿状线以上,有三个引流方向:向上沿直肠上动脉到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向两侧经直肠下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到盆腔侧壁的骼内淋巴结;向下穿过肛提肌至坐骨肛管间隙,沿肛管动脉、阴部内动脉旁淋巴结到达髂内淋巴结。

下组在齿状线以下,有两个引流方向:向下外经会阴及大腿内侧皮下注入腹股沟巴结,然后到髂外淋巴结;向周围穿过坐骨直肠间隙沿闭孔动脉旁引流到髂内淋巴结。上、下组淋巴网有吻合支,因此,直肠癌有时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五、神经

1.结肠

上、下组支配结肠的副交感神经左右侧不同,迷走神经随动脉分布支配近侧大部分结肠,盆腔神经支配远侧结肠和直肠。交感神经纤维则分别来自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神经丛。

2.直肠

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故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无疼痛感。

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上腹下)神经丛。该丛位于骶前,腹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膜外组合成左右两支,称之为骶前神经或射精神经(男),向下走行至直肠侧韧带两旁,与来自骶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下腹下)神经丛。骶前神经损伤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缩能力,不能射精。

直肠的副交感神经来自盆神经,含有连接直肠壁便意感受器,对直肠功能的调节起主要作用。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在直肠上部较少,愈往下部愈多,直肠手术时应予以注意。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神经丛后分布于直肠、膀胱和海绵体,是支配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亦称勃起神经。在盆腔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

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及其周围结构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支配。肛直肠下神经的感觉纤维异常敏锐,故肛管的皮肤为“疼痛敏感区”。肛周浸润麻醉时,特别是在肛管的两侧及后方要浸润完全。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请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3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