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擅长潜伏的ldquo息肉rdq

潜伏,侧向发育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治上周为一位老年患者做了结肠多发侧向发育型肿瘤肠镜下ESD术,切下来的病灶长径分别为2.2cm及1.5cm,病理提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在老百姓的观念中,肠道息肉都是肠壁上一颗颗红色的半球形凸起物,但是,有这么一类善于伪装的“息肉”,它们的形态是一片一片的,略微高于肠壁,色泽与周围的肠黏膜非常接近,因此,在肠镜检查的时候非常容易被遗漏,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类特殊的息肉——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定义和特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基于形态学的描述,这类病变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层,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生长,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直径大于1cm,隆起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病理多为腺瘤,伴或不伴有异型增生,有恶变的潜能。分类和亚型

根据表面有无颗粒样隆起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两大类,颗粒型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两个亚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两个亚型。在癌变潜能上,颗粒型虽然有更难看的外貌,但癌变的潜能却低于非颗粒型,当侧向发育型肿瘤尚未癌变时,其生长方式更倾向水平方向,而一般出现癌变,就会向深层浸润。

如何发现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最主要的途径,鉴于这类病变的特点,即使是肠镜检查也有很高的漏诊率,位于盲底、结肠绊背面、结肠袋凹陷处、结肠拐角、肛门口等部位的病灶,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求肠镜操作者对这类病变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保证更长的退镜时间和更大的有效观察面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检出率。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直径2cm以下的病灶,可以通过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于直径2cm以上的病灶,可以通过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癌变并伴有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病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操作过程

ESD是一种内镜下切除方法,对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它不受病灶大小的影响,但对于病灶累及的深度有限制,一般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的病灶可以进行ESD治疗。操作过程:1、确定病灶边界。2、行黏膜下层注射使病灶抬举。3、沿病灶环周切开。4、在病灶下方逐渐剥离。5、完整剥离病灶。6、创面闭合。

预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诊断并行内镜下完整切除者预后好,若发现时已经出现癌变并伴有黏膜下深层浸润者,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分期来决定后续治疗和判断预后。烟雨长卿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3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