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1,2]。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3]。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4]。
1芒针
(一)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部位;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转,胃下极较原来有所上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以上法共治例,按上述或类似标准评定:痊愈例(38.4%),显效例(22.1%),有效例(40.8%),无效86例(8.2%)。总有效率为91.8%[5~8]。
2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开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选2~3次,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恶心呕吐加内关。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5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约持续刺激20~30分钟。如无间动电疗仪,可用一般市售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为加强疗效,可用维生素B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诺龙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电针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电针12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6次),疗程间隔3~7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回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状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但<2毫米;无效:治疗前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按上法治疗例,痊愈75例(29.9%),显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无效44例(17.5%),总有效率为82.5%[8~10]。
3头针
(一)取穴
主穴:胃区。
配穴:足三里、中脘(均为体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号1.5寸毫针从发际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层捻转进针2毫米,持续捻转3分钟,捻转频率为次/分左右,留针15~30分钟,每隔5~10分钟以同样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针刺得气后施补法。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例,结果痊愈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12]。
4体针
(一)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体针法共治例,其中痊愈例(37.4%),显效例(30.7%),有效例(27.4%),无效22例(4.5%),总有效率为95.5%[11~15,20]。
5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左肩井、脾俞、胃俞;
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配穴:气海、足三里、关元。
(二)治法
一般仅用主穴,每次一组,两组交替。疗效不显时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线法,以0/2或0号肠线,预先剪成2~2.5毫米长,穿入12号腰穿针内。刺入穴内,至得气后,注入肠线。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损伤肺尖,造成气胸。透穴时,肠线长度不够,宜作接力注线,或改用大号三角皮肤缝合针穿线。注线完毕,将针孔用小块消毒敷料覆盖。10~15天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8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28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16,18]。
6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配穴:提胃。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选主穴,用维生素B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双侧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双侧),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进行,得气后速推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19]。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报名中......各级有关医疗机构及从业医师:
为了普及推广新九针疗法临床治疗技能,同时交流各地医学临床诊疗先进经验。由医院医院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七届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将定于年7月3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举办。届时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欢迎贵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对于新九针的介绍:“新九针”疗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源于远古时代的“九针”疗法,逐渐后世医家放弃,导致“九针”中大多针具的流失。为了全面地继承和发展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带领全所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将两千年前就广为临床使用、种类丰富、治疗病种多样的“古九针”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证及研究,于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针针具,该针具包括了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长针。结合临床多年的丰富经验,反复探索,研制出了系列“新九针”针具,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创制了独特的新九针疗法。由于改制后的新九针既保留了其原有的优点,又结合多种现代学说和技术,一经问世,就被国内外针灸界同仁赞誉为“新九针”,这一疗法也便成为“新九针疗法”。“新九针”是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新九针临床应用治疗范围:(1)鑱针:皮肤病,慢性胃病,面瘫。
(2)磁圆梅针:肩周炎,静脉曲张,小儿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小儿遗尿症,动脉硬化,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不孕症。
(3)鍉针:慢性咽炎(一次治愈),软组织挫伤,肛肠痔瘘。
(4)锋钩针:肩周炎,筋膜炎(一次性治愈),神经性头疼,腰背肌劳损,腱鞘炎,脑血栓后遗症,顽固性疼痛,胃痉挛,哮喘,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
(5)火针:慢性胃肠炎,结肠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盆腔炎,痛经,顽固性失眠,网球肘,腰肌劳损,创伤性关节炎,甲状腺囊肿,阳痿,面瘫,末梢神经炎,扁平疣,皮肤结核,牛皮癣。
(6)圆利针治疗:癫痫,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肌肉关节剧痛,腰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肌无力,脑外伤后遗症。
(7)铍针治疗:皮肤良性瘤,体积较大疣,肛肠息肉。
(8)梅花针治疗:顽固性头痛,失眠,中风后遗症,神经性皮炎
(9)三棱针治疗:头痛,高热,急性咽炎,四肢麻木,小儿营养不良。
(10)多种针具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失眠,神经性头痛,抑郁症,慢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面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甲状腺疾病,帕金森,耳聋,耳鸣,近视,斜视,视神经萎缩,无痛针灸减肥,美容(祛斑、去皱、美白)等。
新九针疗法的六大特征:(1)有效性:医学的发展对某些疾病来说还是治疗乏术,束手无策。新九针疗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目前尚不明了发病机制的治疗乏术的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如鑱针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火针治疗痹证、外阴白斑;梅花针治疗脑血管系统疾患;毫针“滞针手法”治疗术后肠粘连等。
(2)安全性:目前,一般的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危害非常的大,物理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及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
(3)广泛性: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具有广泛的治疗用。
(4)适应性:几乎在任何日常环境条件下进行治疗,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所以农村、厂矿、部队、边境、山区等基层或偏远山区、地区均可开展。
(5)易行性:医疗工作者易学易会,患者易于接受。
(6)经济性:新九针价位低,基层工作者可以购置;治疗费用相对低廉,患者容易接受。
主讲内容:1、新九针疗法概论
2、新九针的特征
3、新九针针具及操作
4、新九针的适应症
5、新九针科研发展历程
6、新九针治疼痛
7、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8、九针治痛机理、特点及优势
9、疼痛治疗原则
10、辨病与辩证
11、常见痛症的病位取穴
12、压痛点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
13、新九针治疗头痛
14、新九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15、新九针治疗枕大神经痛
16、新九针治疗颈椎病
17、新九针治疗面神经炎
18、新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
19、新九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
20、新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1、新九针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
22、新九针治疗坐骨神经痛
23、新九针治疗肋间神经痛
24、新九针治疗带状疱疹
25、新九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26、新九针治疗网球肘
27、新九针治疗腱鞘炎
28、新九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9、新九针治疗膝关节内积液
30、新九针治疗足跟痛
31、新九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32、新九针治疗痛经
33、新九针治疗慢性胃炎
34、新九针治疗急性咽炎
35、专利刀钩针疗法
36、刀钩针作用机理
37、刀钩针适应症
38、刀钩针禁忌症
39、刀钩针手法操作
老师现场示教,讲解注意事项,学员可以带患者免费治疗。
主讲专家介绍:邀请对象:1、各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科室医生。
2、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等研究人员。
3、个体相关从业针灸推拿医师等。
证书及培训事项:1、由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也可以带病人现场演示治疗。
2、考核结束颁发医院学业证书。
3、报到时交二张一寸免冠彩色照片。
4、培训时间:年7月3日—7月6日(5月21日报到)。
5、培训地点:黑龙江哈尔滨市
6、培训费用:人民币元(包括元报名费、授课、资料费、合影费)。培训期间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备注:提前报名并预付报名费者赠送一套师怀堂新九针包(磁性圆梅针1支、毫针30支、梅花针1支、大三棱针1支、铍针1支、锋勾针1支、鍉针1支、鑱针1支、圆利针2支(长1支,短1支)、火针:细6支,中2支,粗1支,平1支,多头/三头1支(包括单头针,它又分细中粗,多头火针,火鍉针,火铍针)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灯和针线包,毫针针盒。
注明:鉴于保证培训班的教学质量,本班有名额的限额,请学员务必提前电话报名。
报名联系方式:
报名
裴老师:(同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老中医专业治白癜风
- 上一篇文章: 七代祖传秘方
- 下一篇文章: 女子肚内竟长出20斤肿瘤这种致病习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