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疼痛的中医针灸辨治
胃痉挛,简单的说就是胃运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由胃壁平滑肌收缩引起胃部肌肉抽搐,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返流、饮食因素、受寒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中的一个。就像小腿肚子抽筋儿的道理一样的症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时上腹痛疼难忍,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一般治疗多采用如阿托品等解除痉挛的药物。临床须与感染性胃炎(由细菌和细菌的毒素引起的胃炎);腐蚀性胃炎(由强酸、强碱等不同的化学物引起的胃炎)及胆绞痛(胆结石因某种原因移动,引起了胆管或胆囊颈梗阻)相鉴别。
胃痉挛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胃脘暴痛”;“腹痛”范畴。祖国医学对于该病早有认识,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有:“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认为胃痉挛的发生多由饮食积滞、寒积胃肠引起。其病在胃和肠,属实或虚实夹杂之性。患者素体阴虚,又有饮食不节(或不洁)、暴饮暴食,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之劣习,复感外寒,使寒邪客于胃府而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而突发该症。
胃脘痛分型
胃脘痛按脏腑辨证通常可分为以下几型:
1
肝气犯胃型
这一型在现代社会中较常见,在我们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其占城市及乡村病患中的约70%左右。胃脘疼痛,有时串及两胁,伴有呃逆,嗳气,吞酸,或有恶心,胸腹胀满,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如果辅以经络辨诊,可发现在患者胃脘部,下肢足三里、阳陵泉,背部的胃俞、肝俞等处有压痛,或有条索样改变。
2
饮食积滞型
表现为胃脘胀痛,拒按,嗳噫食臭,不思食,食则加剧病情。或伴有呕吐,吐后则好转。舌糙老,苔厚腻,脉沉实滑。此型虽是实证,但也有虚实夹杂情况,有些老年人或慢性疾病者,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过度治疗导致胃弱,也即西医所谓胃肠动力缺乏,也会导致食后胃脘胀满,纳谷不消。
经络辨诊则会发现腹满硬,按之则痛,或有气串感。
3
胃虚受寒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胃脘部喜暖喜按,得热得食则减。伴倦怠乏力,嗜卧,舌苔薄白,脉沉迟。
经络辨诊可在背俞穴处发现脾胃俞处压之有舒适感。
治疗原则
理气温中,和胃止痛。
临床选穴
局部穴位取中脘为主,辅以远道取穴内关、足三里。
方义:胃脘痛病位中焦,中脘为腑之会,又居中焦,取之可直接刺激病所,和胃止痛。内关为厥阴经络穴,与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合用可治疗胃脘及心胸部的疾病;足三里为四总穴之一,为胃经的合穴及下合穴,是治疗胃脘疾病的必备穴之一。
1.肝气犯胃证
配穴:合谷、太冲,或背部脾、胃、肝俞、阿是穴
方义:肝气犯胃,重在气机阻滞,因而可用合谷、太冲开四关而理顺全身气机。根据经络辨诊而采用背部穴位,则可采用敏化了的背俞穴进行治疗,效果不输于传统疗法。
2.饮食积滞证
配穴:建里、内庭/四白、天枢
方义:建里与中脘位置相近,取之加强胃肠运动功能,里内庭为治疗食积经验用穴,但由于针之疼痛较剧,故临床少用,有时以四白穴替代。天枢为大肠募穴,六腑以通降为顺,用之可降气导滞,和胃止痛。
3.胃虚寒痛证
配穴:气海公孙脾俞
方义:气海为一身气之所生,有补气补虚之用。内关公孙同用,和胃止痛;脾俞以健脾和胃,祛寒止痛。
施术手法
实证者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寒证可用灸法,在气海、脾俞或背部阿是穴上进行艾灸或隔生姜灸。
临床病例
病例一
王某,男性,65岁,工人。年3月25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不适两月余。
现病史:两月来渐觉上腹部不适,胀痛,无明显规律,伴反酸,呕吐,有呕出胆汁样物病史。呃逆频,纳食可,大便常,小便黄。嗜烟,每日40支,酒少许。舌质暗红,苔黄厚,脉弦滑。
经络诊查:中脘处有压痛
胃镜结果:胃体粘膜皱襞红肿,分泌物中等量,黄绿色,胃窦四壁均见胆汁斑粘附,胃蠕动欠佳,幽门开合欠佳,形状欠圆。
PH值:3.0
诊断:中医胃脘痛·呕胆(肝胃郁热)
西医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青年吸烟,辛香燥烈之气郁而化火,加之年事已长,“阴气自半”,脾胃之气亦虚弱,致使肝木之克伐更甚,出现肝胃郁热之标证。肝气不能条达,气滞不通,则发为胀痛,呃逆:肝气犯胃则有反酸:胃气上逆则呕,胃气挟胆汁上逆则呕苦;气郁化火,小便黄;有火兼实滞,则苔黄且厚,脉滑,脉弦主痛证及肝病;舌质暗红,是病久伤及血分。
治疗原则:疏肝泻热,健脾和胃
取穴: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内关公孙太冲内庭脾俞胃俞膈俞
刺灸方法:各穴毫针直刺,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
方义: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脾俞以调和胃气,和胃以止痛;太冲、阳陵泉疏泄肝气,内庭泻胃火,膈俞既可止呃逆,又可调气养血。足三里与阳陵泉是为胃胆二经合穴,合治内腑;内关与公孙两个八脉交会穴主胃心胸病;中脘与脾胃俞是俞募配穴,调理脏腑功能;这几组穴位与太冲、内庭、膈俞共用,体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医学传统思想。
复诊结果:治疗1疗程后症状减轻,续1疗程,隔日治疗1次,一月后复查,患者反酸症状消失,微有上腹不适,偶有恶心、呃逆,未再呕吐。纳食二便常。舌淡红,苔白,中略黄,脉弦滑。背部压痛消失,阳陵泉处仍有压痛。胃镜示粘膜色泽红为主,胃分泌物中等量,色淡黄,部分粘膜散在有胆汁斑。胃蠕动尚好,幽门口开合欠佳,形状圆。PH值:2.6。
疗效及评价:此病例为治疗有效,其症状改善,胃蠕动好转,胆汁反流减轻。胃镜下示粘膜由充血水肿变为充血,幽门口开合仍欠佳,由于幽门口部粘膜水肿消失,故形状复圆。
医例二
钟某,男,19岁,工人。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黑便6个月
现病史:上腹疼痛一年余,疼痛性质有时为胀痛,时为刺痛,发作时吞服医务室予的药片(不详)或休息之后可得缓解,反复发作。六月来.间断出现黑色便,成形,软。既往有大量饮酒史。西医以“黑便原因待查”收入院。纳食少,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即时查大便潜血(–)。
经络诊查:背部脊柱正中(督脉)胸6~9,存在一条索状物,有压痛及弹拨感。
胃镜检查:粘膜红肿,呈麻疹外观,分泌物黄色,中等量,四壁有胆汁斑粘附,胃蠕动欠佳。幽门部粘膜略红肿。
PH值:1.9
诊断:中医胃脘痛·呕胆(胃络瘀阻)
西医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有大量饮酒史,过量饮酒致使胃部络脉受损,出现胃部疼痛,时发时止。胃络受伤,血不循经而行于脉外,卞致大肠与粪便相结排于体外而成黑便。胃络受损,瘀血阻滞,则胃气不能降,胆邪上犯,出现胆汁反流。瘀血阻滞,阴气不足则舌暗红有瘀斑,脉细而弦。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选穴: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血海脾俞膈俞
刺灸方法:.由于患者以前未进行过针灸治疗,初次给予足三里、阳陵泉及背俞处穴位按摩,中脘处艾灸,患者觉胃部有舒畅感,对针灸治疗产生信任和接受后予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尽量少而精。
方义:足三里、中脘、脾俞能调和胃气,止痛;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阳陵泉是辨病施治,用以治疗胆汁反流。六穴同用,共收活血和胃之功。
结果:治疗四次后胃脘痛明显缓解,治疗期间未发现黑便,入院一周后出院,门诊治疗1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不再治疗。9月15日复查胃镜,胃粘膜红白相间红为主,余无异。胃镜诊断为轻度浅表性胃炎。PH值:1.5
疗效:显效。
医例三
樊某某,女,56岁,农民。初诊时间年5月16日。
主诉:上腹部不适,伴心慌,出虚汗一月余
现病史:一月来无明显诱因发上腹部不适,有胀满感,觉恶心,口苦。因时发心慌不宁,发则汗出,以“心脏病”、“更年期综合症”
等服药治疗(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刻下纳食不佳,眠差易,惊,心中惶惶不宁,二便调。舌淡红,边有小块腻苔,其余部分无苔,脉细弦稍滑。患者有情志不舒史,45岁停经。
胃镜检查:粘膜红白相间红为主,分泌物多,黄绿色,胃窦部花斑样外观,大量胆汁斑粘附。胃蠕动较差,幽门口粘膜红肿。PH值2.7。
诊断:中医心悸(阴虚型)、胃脘痛·呕胆(胃阴不足胆胃不和)
西医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分析:患者所苦以心慌、出虚汗为主,但细询之后发现与上腹部不适相关密切。患者长期情志抑郁,肝气不得疏泄,耗伤阴津,使得心失所养,故而心中惶惶,心在液为汗,心气失调,汗无所摄,则发为自汗。肝气郁滞则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上腹部不适、胆肝互为表里,胆为中正之官,胆病则“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胆热扰心则眠差易,惊,胆邪犯胃则胆汁反流,口中作苦,舌边有腻苔及脉带滑象,是胆热内扰,而舌苔剥脱及脉细则是由于阴津不足,脉弦主痛及肝胆有病变。
治疗原则:养阴和胃清胆宁心
选穴: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神门复溜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胆俞
方义: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和胃止痛;合谷、复溜司汗液之开合,以止汗出;神门、心俞养心安神;阳陵泉、肝俞、胆俞疏肝理气。
刺灸方法:直刺0.5-1.5寸,背俞穴得气后不留针,余穴留针30分钟。
结果:第一疗程以中脘、足三里、复溜、合谷、神门针刺之,疗程结束后症状略减,第二疗程加阳陵泉、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胆俞,与前穴同用,针数次后症状明显改善。6月27日复查,上腹隐隐有不适感,食后微胀,余无异。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同前。胃镜检查可见粘膜红白相间红为主,分泌物量中等,色黄,胃蠕动欠佳。PH值2.1。
疗效:有效。此病例最初心胃同治,见汗止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尽如人意。后偶思其心慌不宁、易惊,正是胆病“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之意,于是胆胃合治,兼以背俞穴调其脾胃肝胆脏腑气血阴阳,方有明显效果。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推荐
师怀堂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
各级有关医疗机构及从业医师:为了普及推广新九针疗法临床治疗技能,同时交流各地医学临床诊疗先进经验。由医院医院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七届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将定于年7月3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届时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欢迎贵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疗法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源于远古时代的“九针”疗法,逐渐后世医家放弃,导致“九针”中大多针具的流失。为了全面地继承和发展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带领全所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将两千年前就广为临床使用、种类丰富、治疗病种多样的“古九针”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证及研究,于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针针具,该针具包括了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长针。结合临床多年的丰富经验,反复探索,研制出了系列“新九针”针具,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创制了独特的新九针疗法。由于改制后的新九针既保留了其原有的优点,又结合多种现代学说和技术,一经问世,就被国内外针灸界同仁赞誉为“新九针”,这一疗法也便成为“新九针疗法”。“新九针”是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主讲专家李玲,主任医师、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针刀医师学会常务理事,山西针刀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头颈部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医36余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新九针、小针刀、刀钩针等疗法的研究,擅长采用小针刀、针灸、埋线等技术治疗各类疾病,如颈椎病、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心脏病、各种头痛、脊柱相关性疾病等。
主讲内容1、新九针疗法概论
2、新九针的特征
3、新九针针具及操作
4、新九针的适应症
5、新九针科研发展历程
6、新九针治疼痛
7、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8、九针治痛机理、特点及优势
9、疼痛治疗原则
10、辨病与辩证
11、常见痛症的病位取穴
12、压痛点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
13、新九针治疗头痛
14、新九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15、新九针治疗枕大神经痛
16、新九针治疗颈椎病
17、新九针治疗面神经炎
18、新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
19、新九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
20、新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1、新九针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
22、新九针治疗坐骨神经痛
23、新九针治疗肋间神经痛
24、新九针治疗带状疱疹
25、新九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26、新九针治疗网球肘
27、新九针治疗腱鞘炎
28、新九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9、新九针治疗膝关节内积液
30、新九针治疗足跟痛
31、新九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32、新九针治疗痛经
33、新九针治疗慢性胃炎
34、新九针治疗急性咽炎
35、专利刀钩针疗法
36、刀钩针作用机理
37、刀钩针适应症
38、刀钩针禁忌症
39、刀钩针手法操作
老师现场示教,讲解注意事项,学员可以带患者免费治疗。
新九针临床应用治疗范围(1)鑱针:皮肤病,慢性胃病,面瘫。
(2)磁圆梅针:肩周炎,静脉曲张,小儿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小儿遗尿症,动脉硬化,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不孕症。
(3)鍉针:慢性咽炎(一次治愈),软组织挫伤,肛肠痔瘘。
(4)锋钩针:肩周炎,筋膜炎(一次性治愈),神经性头疼,腰背肌劳损,腱鞘炎,脑血栓后遗症,顽固性疼痛,胃痉挛,哮喘,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
(5)火针:慢性胃肠炎,结肠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盆腔炎,痛经,顽固性失眠,网球肘,腰肌劳损,创伤性关节炎,甲状腺囊肿,阳痿,面瘫,末梢神经炎,扁平疣,皮肤结核,牛皮癣。
(6)圆利针治疗:癫痫,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肌肉关节剧痛,腰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肌无力,脑外伤后遗症。
(7)铍针治疗:皮肤良性瘤,体积较大疣,肛肠息肉。
(8)梅花针治疗:顽固性头痛,失眠,中风后遗症,神经性皮炎。
(9)三棱针治疗:头痛,高热,急性咽炎,四肢麻木,小儿营养不良。
(10)多种针具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失眠,神经性头痛,抑郁症,慢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面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甲状腺疾病,帕金森,耳聋,耳鸣,近视,斜视,视神经萎缩,无痛针灸减肥,美容(祛斑、去皱、美白)等。
新九针疗法施针原则及治疗范围(1)辨证施针针分主辅,合理配伍,系统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针具,以发挥各种不同针具各自的治疗作用的同时,通过不同针具的相互配合而产生的独特的治疗效果。
(2)目前,新九针疗法对种病证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疗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填补了针灸治疗方面的某些空白。如磁圆针治疗静脉曲张,火针治疗外阴白斑、疣赘等,开拓了针灸外科、针灸美容等新的领域。
新九针疗法的六大特征(1)有效性:医学的发展对某些疾病来说还是治疗乏术,束手无策。新九针疗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目前尚不明了发病机制的治疗乏术的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如鑱针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火针治疗痹证、外阴白斑;梅花针治疗脑血管系统疾患;毫针“滞针手法”治疗术后肠粘连等。
(2)安全性:目前,一般的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危害非常的大,物理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及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 (3)广泛性: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4)适应性:几乎在任何日常环境条件下进行治疗,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所以农村、厂矿、部队、边境、山区等基层或偏远山区、地区均可开展。
(5)易行性:医疗工作者易学易会,患者易于接受。
(6)经济性:新九针价位低,基层工作者可以购置;治疗费用相对低廉,患者容易接受。
邀请对象1、各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等科室医生。
2、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等研究人员。3、个体相关从业针灸推拿医师等。
研修方式及证书1、由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也可以带病人现场演示治疗。
2、考核结束颁发医院学业证书。
3、报到时交二张一寸免冠彩色照片。
时间地点费用培训时间:年7月3日—7月6日(7月2日报到)。
培训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培训费用:人民币元(包括元报名费、授课、资料费、合影费)。培训期间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备注:提前报名并预付报名费者赠送一套师怀堂新九针包(磁性圆梅针1支、毫针30支、梅花针1支、大三棱针1支、铍针1支、锋勾针1支、鍉针1支、鑱针1支、圆利针2支(长1支,短1支)、火针:细6支,中2支,粗1支,平1支,多头/三头1支(包括单头针,它又分细中粗,多头火针,火鍉针,火铍针)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灯和针线包,毫针针盒。
报名方式
全国统一报名及咨询
注明:鉴于保证培训班的教学质量,本班有名额的限额,请学员务必提前电话报名。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克罗恩病的现代治
- 下一篇文章: 医院集团名中医馆名中医及特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