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2017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
血液
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1.。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L
成人静脉血:(3.5~10.0)×/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
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
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L,重度感染可20.0×/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简述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用药
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ACEI),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西酯(ABR)、甲基多巴等。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l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
(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其临床意义如下。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3)其他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计数(RBC)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新生儿:(6.0~7.0)×/L
儿童:(3.9~5.3)×/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L。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参考范围:
男性:~g/L
女性:ll0~g/L
新生儿:~g/L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量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
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
(1)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血小板计数(PLT)
(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个,其寿命仅有7~14天。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
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
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
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l0%。
参考范围:(~)×/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
(5)用药
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2)创伤
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简述
红细胞沉降率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
男:0~15mm/h
女: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而病理性增快见于:
(1)炎症
风湿病(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l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周恢复正常。
(3)恶性肿瘤
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病理性减慢
主要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时,如相对性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 上一篇文章: 关于囊肿你了解多少
- 下一篇文章: 想预约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预约不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