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Rg3对小鼠结肠癌原发瘤切除后肝

本文是由上海中医院开展的《人参皂苷Rg3对小鼠结肠癌原发瘤切除后肝转移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T2-GFP细胞系及其动物模型可以为原发瘤切除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够客观定量评价肿瘤在小鼠肝脏的生长情况。人参皂苷Rg3明显抑制小鼠原发瘤切除后肝内转移瘤的生长。明显抑制转移瘤的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治疗方法:

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BALB/c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用细胞悬液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分为原发瘤切除组、原发瘤未切除组、人参皂苷Rg3组。采用切除原发瘤及人参皂苷Rg3治疗l0d,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肝转移瘤的生长情况。应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肿瘤转移灶情况。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MVD及细胞增殖,TUNEL技术检测转移瘤细胞凋亡。

观察指标:

肝转移瘤的生长情况、肿瘤转移灶情况、转移瘤MVD、细胞增殖、转移瘤细胞凋亡。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用SAS8.2软件进行处理,荧光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平均荧光光子数=总光子数/荧光面积,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土SD表示,先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均数,再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每2组之间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果:

1)GFP在裸鼠剖离肝脏中的表达转移瘤组织

各组小鼠治疗后平均转移灶荧光值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人参皂昔Rg3组较原发瘤切除组及原发瘤未切除组平均肝转移灶荧光值明显降低(P0.01),原发瘤未切除组平均肝转移灶荧光值明显低于原发瘤切除组(P0.01,表1,图3,4)。

表1各组BAlB/cnunu裸鼠治疗后肝脏转移瘤数及肝脏质量(mean±SD,n=10)

图3治疗10d后BALB/cnunu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剖离肝脏情况A:原发瘤切除组;B:原发瘤未切除组;C:人参皂苷Rg3组

图4荧光活体成像法观察治疗后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小鼠剖离肝脏GFP基因的表达.A:原发瘤切除组;B:原发瘤未切除组;C:人参皂昔Rg3组.

2)人参皂甞Rg3对原发瘤切除后转移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治疗后人参皂昔Rg3组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转移瘤细胞核Ki67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原发瘤未切除组细胞核Ki67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原发瘤切除组。

治疗后人参皂昔Rg3组细胞凋亡指数较原发瘤切除组和原发瘤未切除组有明显的升高(P0.01,表2,图5)。

表2各组BALB/cnunu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后转移瘤MVD,Ki67及TUNEL表达水平(mean±SD,n=10)

图5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切片转移瘤情况(HEx),Ki67,CD34及TUNEL表达水平(SP染色x,TUNEL染色x).A.原发瘤切除组;B:原发瘤未切除组;C:人参皂昔Rg3组.

结论:

人参皂昔Rg3对小鼠结肠癌原发瘤切除后转移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减少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结合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结肠癌患者在原发瘤切除后,及时应用人参皂昔Rg3对抑制临床或亚临床转移灶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本文文献来源:郭刚,许建华等.人参皂苷Rg3对小鼠结肠癌原发瘤切除后肝转移瘤生长的抑制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

版权声明:版权属Rg3参一胶囊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注明“转自:Rg3参一胶囊”!

亚泰制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ys/3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