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视角,剑指新方向骨与软组织肿瘤
年11月11日,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医院协办的骨与软组织肿瘤自然屏障学术会议暨血液专业多发性骨髓瘤外科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深秋的北京,天气晴朗而微寒。骨与软组织肿瘤自然屏障学术会议暨血液专业多发性骨髓瘤外科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的会场内坐无虚席,与会者热情高涨,期待着会议的开幕。
直击开幕式杜心如主持开幕式杜心如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
受本次大会之邀,解剖学专家和骨肿瘤专家汇聚一堂。不同以往的是不同领域的专家探讨同一课题,共同交流学术,思想相互融合,思维相互碰撞。希望骨肿瘤在相关临床解剖中有所突破或发现曙光。演讲专家将在会议上进行关于肿瘤边界和肿瘤屏障的认识,体内解剖结构能否阻挡肿瘤,影像上能否够界定边界屏障,在手术中是否有客观的指标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报告。
在多发性骨外科学组成立会议上,骨科学系和多发性骨髓瘤学系专家将一同出席和探讨。
丁自海代表钟世镇院士致辞丁自海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丁自海教授在参会前,已向钟世镇院士汇报了本次大会的筹备情况。钟院士向大会表示祝贺。临床解剖学发展已逾半世纪,临床解剖学者和肿瘤专家首次汇聚一堂,研讨和促进临床解剖学发展。以往临床解剖学与微创外科,皮瓣外科等进行讨论较多,与骨肿瘤专业讨论比较少。希望日后召开更多解剖学结合临床各专业的研讨会。丁自海教授表示将在大会上与更多的临床解剖学者和临床专家,一起探讨临床解剖学,更好和临床专业结合,期待发现更多与临床解剖学研究的相关课题,促进中国医学发展。
海涌致辞海涌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
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大会,尤其是远道而来的解剖界和肿瘤界的知名专家。本次大会的名称非常鼓舞人心,能够把解剖学专家和临床专家聚集在一起,为特殊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更多的视角,对临床工作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帮助。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大师论坛柏树令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柏树令教授表示对于器官缺损或功能衰竭的患者,器官移植是最有效和最后的治疗手段。缺损器官替代物的生产和移植,既是社会的呼唤,又是患者的福音。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分三大类:喷射成形,挤出成形和激光引导成形。明胶基水凝胶材料能与不同类型动物细胞组装成各种形状的三维结构,细胞存活率最高可达98%。柏教授对未来3D器官打印做了美好的预测:多种技术之间的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细胞-材料-结构达到一体化成形;器官制造中使用干细胞比成体细胞更有优势。
肖建如第二医院主任医师
肖建如主任医师介绍,脊柱肿瘤重建方法包括:非生物学重建、生物学重建、3D打印假体(人工椎体、板体一体化假体)重建。脊柱重建原则是重建其可靠的坚强内固定系统与生物学功能,目的是恢复切除部位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演讲中,肖建如主任医师结合亲自操作的手术病例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丁自海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丁自海教授介绍筋膜主要来源于胚胎中胚层,其内有未分化的间质细胞为筋膜的干细胞,可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细胞。筋膜有结构作用和防御作用。丁教授最新编译的《格氏解剖学》一书也对筋膜进行了介绍。解剖结构亘古不变,但对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要与时俱进。基于这种理念,用现代临床解剖学知识,从筋膜的分布规律、结构特点和功能上分析,会启迪我们的思路,有可能阐明骨与软骨组织自然屏障与筋膜的关系。
方医院主任医师
方志伟主任医师指出,目前软组织肉瘤手术存在三无产品问题:无术前MRI检查、无手术前病理、无治疗计划。总结手术中的经验,他介绍了术中保留分离后的坐骨神经,采用无水乙醇灭活达到安全切缘。在方志伟主任医师的科室,对于软组织肉瘤化疗有明确的原则。化疗适应症:病理分级G3、粘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IV期肉瘤。对化疗敏感的肉瘤如Ewing瘤、PNET、横纹肌肉瘤行常规化疗;小圆细胞类肉瘤,超过5cm者手术前后均化疗。他还呼吁病理科医生的病理报告要详细规范,这对于软组织肉瘤的诊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隋鸿锦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P45断层塑化技术为解剖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和新思路。目前普遍认为解剖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组织结构不会再有新的发现。然而,隋鸿锦教授团队,通过塑化技术发现了新的人体解剖学结构--这一结构是从项韧带发出的向上行走,穿过寰枕间隙和寰枢间隙,终止与硬膜的一组纤维,并将其命名为待命名韧带。另外还发现了枕下肌群的第二止点。塑化技术亦可以助力临床研究,如在骨髓瘤领域,助力医生细致的研究骨解剖结构。
对于人体自然屏障的认识,解剖学者,肿瘤专家和骨科专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一新课题,需要汇集各医学领域专家的认知,进行全面和深入研究。祝愿本次大会碰撞的学术火花,更快更广的传播!
END荟萃名家-聚焦临床,欢迎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 上一篇文章: 人生,越努力,越幸运
- 下一篇文章: 肌肉的疼痛,先分清原因,再进行干预才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