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六项的临床意义

血凝主要测量项目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的临床意义:

(1)延长: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减少症,先天性(第Ⅴ因子,第Ⅶ因子,第Ⅹ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循环内抗凝物质增加(SLE),维生素K摄取障碍(新生儿出血,长期服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抗甲状腺药)、维生素K吸收障碍(口炎性腹泻,肠息肉,肠瘘,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K利用障碍(阻塞性黄疸,肝硬化,中毒性肝病,急性肝炎等)等。

(2)缩短: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心肌梗死、肺栓塞、静脉炎初期、DIC高凝期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临床意义:

(1)延长:第Ⅶ、Ⅻ因子以外的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减少、特别是第Ⅷ、Ⅺ因子缺少(血友病)、使用肝素等。

(2)缩短:高凝状态。

3、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

(1)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①先天性:先天性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症等。

②后天性:肝硬化、肝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2)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加(感染、炎症、癌、妊娠晚期)等。

4、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

(1)增加:

①生理性:高龄者、妊娠后期、雌激素制剂内服者、运动后等。

②后天性:妊娠中毒症、感染疾病、恶性肿瘤、脑梗死、心肌梗死、手术、胶原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制剂长期或大量输入(AHG抗人球蛋白制剂、新鲜冻血浆)等。

(2)减少:

①生理性:新生儿。

②先天性:

A.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B.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一部分。

③后天性:

A.生理障碍:慢性肝炎、肝硬化。

B.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症、大出血、使用蛇毒制剂等。

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一次纤溶)、DIC(二次纤溶)等。

D-二聚体是检测什么的,主要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检测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7.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1.简介:

中文名称:是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英文名称:FDP(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FgDP)

定量1~5mg/L。

检查介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2.定义:

FDP(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是在纤溶亢进时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3.纤溶系统及FDP的形成机理:

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在纤溶激活酶的作用下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部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清除已在血管内沉着的微量纤维蛋白。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形成各种FDP碎片。FDP升高,表示纤溶活性增强,提示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血栓形成的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风湿性、感染性、心肌梗死性心内膜炎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创伤性炎症或炎症性静脉损

伤﹑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

血流状态的改变

久病、术后卧床,运动量少的人。

二尖瓣狭窄、动脉瘤。

血液凝固性增强

遗传性高凝状

获得性高凝状态糖尿病患者﹑晚期恶性肿瘤、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术后或产后大失血。

4.临床意义:

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时,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升高,可出现明显的沉淀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见于:

a)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b)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c)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

d)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

合肥宇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RAC-安徽省指定民营总代:

特点:

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多种检测方法

可检测TT、PT、APTT、FIB、D-Dimer、FDP、AT-Ⅲ等多种项目

全中文界面,触摸屏操作

随时插入急诊,任选项目组合

试剂位带冷藏,加样针预热试剂

耗材成本低廉

市场政策灵活,欢迎来电咨询!!!









































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天津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by/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