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如何实现精准医疗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肿瘤频道”加 年10月17日,由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家委员会、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现场
每年的CGOG年会均以“专注、汇聚、精准”为主题,以促进胃肠肿瘤相关领域的临床协作研究和多学科规范化诊断治疗为目标,旨在专注胃肠肿瘤临床研究。本次会议在此基础上,继续就胃肠肿瘤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涵盖了从研究到实践、指南解读以及病例讨论,有利的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参会专家合影
会议还邀请了包括Heinz-JosefLENZ、YasuhideYAMADA、YeulHongKIM、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等国内外四十余名专家作精彩报告。会议内容覆盖了食管癌、胃癌、肠癌、胃肠间质癌(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胰腺癌等多个疾病领域,全面聚焦相关瘤肿的最新进展、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医学界》小编在现场为您报道会议盛况,并邀请沈琳教授、刘云鹏教授就胃肠癌诊治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Heinz-JosefLenz教授做精彩演讲
会议现场,美国南加州大学Heinz-JosefLenz教授首先介绍了肠癌精准医疗的现状与未来。他指出,所有新诊断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均应接受RAS检测,一线化疗方案应反映治疗目标和对潜在副作用的 随后,医院李进教授就结肠癌精准医疗背景下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对结直肠癌亚组进行分组分型能够预测预后,但对指导分子靶向药物意义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肿瘤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因而研发靶点更明确且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是未来靶向治疗发展方向之一。
中外专家共同接受采访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沈琳教授也告诉我们,虽然免疫治疗是近些年来的热点问题,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正在飞速发展,但在现阶段仍然是一个难点。已知在结肠癌患者中d-MMR患者对PD-1/PDL1免疫治疗敏感,而其他患者则对该免疫治疗不敏感;临床上已有的DC-CIK疗法等也仅仅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而中国是食管癌、胃癌高发病率大国,尽管有研究表明PD-1高表达、EB病毒感染、突变频率较高的患者可能会对免疫治疗敏感,但未得到确切证实,许多其他免疫治疗敏感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最后,刘云鹏教授介绍说,在胃肠肿瘤精准治疗这个领域,我们将精准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的精准,比如针对肿瘤的靶点和抗血管新生的靶点治疗已经取得了成效。二是对胃肠肿瘤异质性的精准,分子水平上的分期和分类,如胃癌、肠癌的不同位置、组织学和病理学分型都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就需要结合各自特点,对分子或基因的组群进行分类。
同时,刘教授指出关于精准医疗中的“精准”可否精准到预测肿瘤甚至患者的死亡和病程时间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肿瘤为遗传性的,则容易预测自然病程,但由于治疗干预,则会改变预测的最终结局。另外,精准还包括诊断、分期、预后判断及疗效的预测,精准指的是总体的精准,而非单纯指找到某个靶点或靶向药物。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补骨脂注射液价格在什么价位区间- 上一篇文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南院区内镜中心
- 下一篇文章: 肿瘤防治周防抗大癌种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