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放来啦丨如何更好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IBD预测手段有哪些?如何更好地管理UC患者?透过屏幕,医院IBD中心消化专家分享ECCO会议内容和临床诊疗经验。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会议是世界领先的炎症性肠病(IBD)学术大会,年有超过87个国家的多名IBD相关学者参会。第十五届ECCO学术大会,已于年2月12-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议主题是“IBDBeyond”。因疫情原因,中国医生缺席了本次ECCO会议。为了让广大消化领域医生了解本次ECCO会议的具体内容,全国IBD诊治中心和专家携手合作,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结合各个IBD中心的临床经验,对最新的ECCO会讯进行精彩解读,为国内广大消化科医生带来IBD的最新进展。第一期网络会议上,医院钱家鸣教授主持了会议,杨红教授和李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图1:专家简介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鉴别,哪些手段更有效?

杨红教授根据ECCO会议医院自己的经验,分享了“认识IBD发病机制及评估指标”。杨红教授表示,整合组学掀起了学者对IBD疾病的深入探讨。其中整合组学包括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脂质和代谢组学以及单细胞测序[1]等。在微生物组学、IBD机制、诊断和预测治疗反应方面,杨红教授分享了一篇来自ECCO研究[2],研究发现对粪菌移植应答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一种核心菌群可影响黏膜T细胞免疫,该研究为IBD微生物治疗中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此外,多组学技术也为IBD评估提供了较好的平台。研究显示[3],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微生物组学多组学分析对IBD复发具有识别预测能力。ECCO会议上另一项有趣的研究提示[4],用机器学习方法可验证排名靠前的差异表达血清蛋白,具有诊断IBD的潜力。除了生物标志物,内镜严重程度指数(UCEIS)能够更准确地反应UC临床结果和长期预后[5]。杨红教授表示,患者报告结果(PRO)部分Mayo评分和SCCAI在UC黏膜愈合方面同样有着准确的预测作用。表1:UCEIS评分和定义此外,杨红教授还介绍了一系列新的内镜技术,例如新型内镜增强系统LCI(LinkedColorImaging)、计算机辅助图像、双重红色成像、电子染色内镜评分(PIcaSSO)等。这些新理念、新技术为IBD疾病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以看到,在IBD的预测评估手段上,患者可用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多学组学技术、UCEIS甚至机器学习等方法。这些预测评估手段为IBD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合理的基础,也预示着IBD患者的治疗正向精准医学迈进。如何更好地治疗和管理溃疡性结肠炎?对于如何更好地治疗和管理UC,李玥教授进行了精彩分享。“即使是在生物制剂治疗时代,激素在UC的治疗中仍然有着重要地位,是急性重度和重度活动性UC的一线治疗药物。”李玥教授表示,激素在UC的治疗中并不过时,但如何更好地应用激素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特别是针对中重度IBD患者。欧美多国家的调查问卷显示40%和19%的UC患者报告在过去一年里使用激素≥4个月和≥6个月,患者和医生对激素使用的认知存在偏差,许多医生认为每年≥4个月激素治疗不是问题[6]。李玥教授强调,对于激素的使用,医生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转换时早转换”,避免“不必要”的激素治疗。在生物制剂的使用方面,李玥教授分享了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7],75%的UC患者和超过一半克罗恩病(CD)患者在首次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24个月时处于次优反应。提示IBD患者可通过优化治疗或新的生物制剂治疗获益。针对激素抵抗重度UC,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8],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或他克莫司)诱导缓解后过渡到抗-整合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重度激素难治性UC患者可考虑此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剂在不同人群中使用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有所差异。例如,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治疗青年、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既往抗TNF治疗失败史是影响老年患者维得利珠单抗疗效的独立因素,因此推荐老年UC患者在抗-TNF药物之前应用维得利珠单抗[9]。图2:比较青年和老年UC患者使用生物制剂的研究李玥教授给我们“划”了诸多重点:

临床医生应注意把握激素治疗的指证、剂量和疗程,在生物制剂时代激素治疗仍未过时;

中重度UC的治疗将会有更多的治疗选择,抗-TNF、抗-整合素单抗均可作为一线的生物制剂治疗选择;

托法替尼、乌司奴单抗可用于生物制剂失效的患者;

UC患者激素治疗如何选择?为什么要进行病原体筛查?

钱家鸣教授主持了讨论与问答环节,现场医生们通过网络提出了一些问题。Q:轻中度的UC患者用了美沙拉嗪,剂量为3g并联合灌肠维持治疗,但是半年后未达到黏膜愈合状态,应该升级治疗吗?A:钱教授认为,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应该升级治疗,但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要考虑升级后副作用;年轻患者可以考虑升级治疗。Q:

患者入院后便找到寄生虫、便培养、巨细胞病毒(CMV)、EpsteinBarr病毒(EBV)都是阴性的,需要多久再复查上面的指标?

A:杨红教授表示,进行便寄生虫、便培养、CMV和EBV等病原体的筛查,是为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Q:UC患者的激素使用?A:李玥教授表示,UC患者使用激素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急性重症UC患者需选择静脉激素治疗,并在3天后评估激素疗效,激素抵抗要考虑转换治疗方案,即静脉激素治疗疗程通常不超过1周。中重度UC患者可考虑选择口服激素治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75mg/天,若4周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激素逐渐减量,并更换其他药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IBD的评估手段越来越多,从基因组学到内镜严重程度指数,再到计算机辅助图像等等。我们应该从国人的IBD发病机制出发,开发适合中国人群的生物标志物,找到有利于我国人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在UC患者的管理上做到小心谨慎、合理用药。目前我国IBD治疗的目标是及时撤停激素,及时转换治疗方案,达到黏膜愈合,并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探索适合我国疾病人群的处理措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我国IBD发病率逐年增长,我国消化领域医生更应不断提高对IBD病因、诊断以及相应治疗的认识,积极参与临床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治疗和管理IBD患者。本次会议为广大消化领域医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及与消化领域大咖零距离互动的机会。与会专家们分享了的临床经验和的ECCO会议上的经典研究言近旨远,值得回味。团队简介医院消化内科肠病团队

医院始终走在国内IBD诊治领域的前沿。年国内率先报道IBD,被一篇Lancet文章引用并成为中国发现IBD的历史性节点。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组建了以消化内科为中心的涵盖基本外科、病理科、感染科、放射科参与的肠病多学科团队。年在国内较早的建立了MDT会诊制度、IBD专病门诊,至今为止为余例疑难肠病患者提供了MDT会诊。医院队列研究显示与-年比较,-年IBD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68.4%,CD手术率下降47.0%。医院肠病团队在钱家鸣教授的带领下,坚持做好临床科研工作、努力创新、紧跟国际前沿,力争为国内IBD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KumarM,etal.JTranslMed.;17(1):

[2]LGogokhia,etal.JCrohnsColitis.ECCOOP40

[3]LTarassishin,etal.JCrohnsColitis.ECCOP

[4]HTakagi,etal.JCrohnsColitis.ECCOP

[5]KentaroI,etal.JCrohnsColitis.;-95.

[6]AAfzali,etal.JCrohnsColitis.ECCOP

[7]JLi,etal.JCrohnsColitis.ECCOP

[8]JOllech,etal.JCrohnsColitis.ECCOP

[9]NACohen,etal.JCrohnsColitis.ECCODOP57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by/3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