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四大归回

回归真正的敬拜(之一)

灵性回归神本

文:靳新元牧师

经文:林后5:18

古有犹大王约西亚时期的大革新,众民回归尘封已久的律法书,举国上下洁除偶像,痛心疾首归向耶和华神;后有以色列百姓被掳异邦满七十年后的回归重建,共筑圣城,弘扬律法,洁净婚姻。今日教会是否建基于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之上(弗2:20),在世俗化大潮冲击下,基督教教会是随流失去或是同罪恶沆瀣一气,抑或是引领潮流走向朝圣之旅实在有待考量。举国上下之芸芸众教会乃至普世众教会皆需归回真正的敬拜,如此行方合圣徒体统。窃以为,纯正的信仰引致的真正的敬拜大致有四项指标可以评估:灵性、理性、德行和法性。本篇笔者主要论述灵性需要回归神本,这是纯正信仰的基础。神本(GOD-CENTERED)就是行事为人要以神为中心,不是以其他的任何事物或者人作为敬拜和生活的依归。

神本的思想是源自圣经本身的重要内容,圣经原典绝非流露出人本信息的信仰,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建构。当今灵恩派对上帝“控制式”的祷告就是一厢情愿的人本式祷告,然而却被冠以信心的标签在滋长。当彼得只体贴人的意思的时候,耶稣就赶逐魔鬼对待他这样人本的思想意念。灵性本应回归父神,他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约4:23),他要人用心灵侍奉(罗1:9),无论是敬拜和侍奉的标杆皆是指向神自己。下面从三个方面思考圣经神学中的神本内涵。

一、从创造世界看神本

上帝曾询问约伯,创立世界根基、铺张穹苍、陈列星宿的时候约伯何在(伯38:4-11)。言下之意,约伯未曾参与上帝创造的一草一木。其实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曾经参与过上帝的创造,甚至没有任何人可以凭空创造出一个活物,创造的事件在人界是个空白。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创世纪1-2章是跨文化的记述,上帝是创造宇宙的主角。

上帝的创造用大能的话语进行,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当大地、植物、日月星辰和动物被造出来之后,圣经记载“神看着是好的”,当神造出人类第一对夫妻亚当、夏娃时,才总结说他“看着一切所造的甚好”。神赋予亚当、夏娃管理大地和动物、植物的权柄,神的心意要人殷勤顺服他的权柄时享受伊甸园的美好生活。

历史中曾发生对圣经批判学的兴起,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尤甚,那时产生出很多对抗神本的著述。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发展到人可以为自然定法则的极端人本主义倾向。那时人的意识觉醒了,却把神从人们的心灵空间赶出,文化灿烂了,信仰也烂了。其实文化在创世纪第四章之后开始灿烂起来,不要忘记各种文化的产生时间是发生在人堕落之后。文化能让人感到暂时的满足,甚至自豪感油然而生,人们却感觉不到文化可以让人更加相信神和亲近神。

二、从拣选子民看神本

神首先拣选了我们,不是我们先拣选了神。对以色列民的拣选是上帝主权的作为(罗马书第九章),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前往应许之地迦南,亚伯拉罕遵命出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往哪里去(来11:8),他知道何去何从有上帝在掌管方向。过去大有能力传达上帝信息的先知,诸如以利亚、以利沙、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等人,都是蒙神拣选和呼召后才顺命而行。

公元一世纪的众使徒,都是奉神差遣建造初期教会。耶稣祷告一整夜后拣选十二个人作使徒,绝非因为这十二个人有什么资质和信心,倒是耶稣赐给他们权柄可以赶逐污鬼,医治病症。

上帝没有拣选该隐和亚伯,而是拣选了塞特成为蒙福的器皿,后来上帝又拣选了挪亚造方舟,相继拣选闪、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雅各的儿子中利未子孙做祭司、犹大支派立君王。

上帝对每一个人拣选不是因为这个人有什么可夸之处,以上所列举出的蒙拣选之人都有瑕疵,今天我们作为被拣选的族类依然如故,顺命而行便可。试想一下我们被拣选时所听到的讲章不是我们预备要听的,如同我们出生的日子不是任何人可以决定的一样。

耶和华神拣选以色列子民并不是因为他们人多势众,神亲口说拣选出于神自己的爱(申命记7:7)。笔者认为上帝的拣选与不拣选都出于上帝的爱,是建立在上帝全知的基础之上。

三、从救赎圣民看神本

救赎是自主的神用大能实施主动之爱的行动。

救赎的恩典是圣三一真神的独行奇事,非人类与神协力而为之。天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全救恩,圣灵感化人相信救恩。救赎是以神为中心的行动。圣天父指着耶稣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赎出来,他拣选、拯救了无力靠着自己的力量拣选他为救主的世人。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那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圣灵在世人心中动工,感动人们相信耶稣是主,光照信徒相信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从以上阐述可知,救赎是以救主耶稣为中心的圣三一真神的大工。此恩绝非人力可以寻得救恩或有资格得蒙救赎,试想人的力量十分有限,想面见一位有级别的官员或明星尚且不易,更何况有限的世人有何德何能寻见伟大的上帝呢?

关乎救恩真理,圣灵感动使徒保罗作见证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0)。以上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得蒙救赎和自己本身的行为毫无关系,甚至行善的力量也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看一看我们的一生,可以说终身的事都在上帝的手中(诗31:15),我们何时何地都无法躲避上帝的掌管(诗:7-8)。就基督徒的读经和祈祷而言也是神本的,圣经是圣灵感动作者所写所记的圣言而非人的自言自语,祈祷是上帝感动人所发出的对上帝的回应。

哈拿的祈祷以及乃缦得医治等圣经事件都不是人本身的功劳,乃是上帝的预备和施恩,“神恩在先”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铭记在心的理念。灵性归回神本是信仰的基本要素,亦是回归真正敬拜的亟需!

回归真正的敬拜(之二)

理性回归真理

文:靳新元牧师

理性的英文就是REASON(亦有“原因”之意),是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对人、事、物认识判断的一种功能。每个人都具有理性判断功能,当然运用理性时有正常和非正常等情形不一而足。

一、理性不能回归自身,因为人类理性的两大特点使然。

理性不能回归自身意味着理性不具有自足性,理性所遇到的问题理性自身不能够消化和解决,其原因是理性的两大特点使然。

我们需要明白理性有两大特点:有限和软弱。

有限是因为人是被造的,所赋予的理性也是被造的一部分,既然是被造就具有有限性而不具有无限性,尽管人们常常渴望永恒和无限,因为人有限,自然渴望无限,谁还对拥有并享有的渴望呢?

经历罪恶玷污的理性是软弱的理性。理性的软弱是随着犯罪堕落而同时发生的,尽管人拥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事实上从亚当到摩西,世人都犯了罪。罪能玷污并使理性功能丧失作用或时明时暗地产生残缺不全的功用,试看有人丧心病狂投毒杀人,理性完全被情感的冲动笼罩。有时罪恶让人的理性故意不去发挥正常的功用,经文记载“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出23:8),在私欲怀胎的时候尤甚。情欲中的人们常常连最基本的理性判断都没有了,被罪恶的绳索牵引诱惑,完全跟着感觉走。昔有参孙误爱爱大利拉,他多次被骗依然与大利拉亲热如故,哀哉参孙,憾哉其理性!

从现实生活来看,一个醉酒的人胡言乱语,神志不清,不能自抑,甚至理性丧失,用自己的“行为艺术”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挪亚醉酒后赤身露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葡萄园中(创9:20-21);罗得醉酒后和二女犯下乱伦的滔天大罪(创19:30-38)。在酒精面前,理性世界是何等脆弱与放肆。在金钱与女人面前何如?面对财色名利,朝野上下多少达官贵人、石井街坊多少贩夫走卒全然不顾党纪国法以及自己的仕途声誉,非理性地挥霍自己的生命。改教先驱马丁路德深知信心有它自身的理性,却是理性无法理解的,他非常形象地告诉学生“不要咨询理性那个江湖郎中”。

二、理性不能回归科学,因为科学世界的有限、不定使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通过归纳和整理、探索和追求后人类理性产生出科学分科:其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文学等科目。科学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一定的作用,又在一定的范围外失去作用。所有科目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一定的作用,平面几何的一些法则在立体几何中失效,甚至在空气中研究的某些现象在真空中失效。科学世界的有限性容易造成对事物判断的不定性。

科学世界的不定性在于人们的前理解和预设具有不定性。对于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人们有很多假说,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他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论的理论就是一种假说,该书中“假如”、“或许”、“大概”、“可能”等词汇俯仰皆是,有学者统计有上千个这样表达不确定之意的词语,然而很多貌似最讲究科学理性的人却把这个进化论假说最不理性地奉为圭臬。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是理性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故此理性不能建立在自己的外延上,如此行势必造成逻辑学上的“循环论证”。现实告诉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正说明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道理而言。文学有自己充满想象的夸饰,正史有自己不敢正视而写进历史的隐秘,哲学有各门各派提出不同的哲学断语和纷纷扰扰的迷思,对于世界的起源哲学界众说纷纭,泰勒斯认为世界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源于火,阿基米德认为世界源于数,理性岂可建基在各门我们所认为的学科上面?前沿的物理学界有人认为世界源于一次“大爆炸”,世界只能越炸越乱,何来炸出一个秩序井然的新世界?更有人提出大爆炸的原动力何来进行质疑。

医学界无论中医西医,对很多病理无法厘清,不少疾病也无法医治。就我个体而言,本人有一个经验,脖子后长一个疙瘩,找了三个医生查看病情,其一说是腱鞘囊肿,其二云脂肪瘤,其三坦言是“无名肿块”,“无定的”的郎中让我如坠云雾,加之近日各地雾霾重重,身处郑州霾天之中倍感世界飘忽不定了。

三、理性只能回归真理,因为绝对真理的本体乃是上帝。

真理是主体性的、是有生命的、是无限的,所以真理的本体就是上帝,而这位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了人,所以人就成了有真理影子的理性活物。

如影随形,我们渴慕象以诺那样与上帝同行,然而放纵的理性让人们变得如同浪子一样寻找回家的路,期盼享受家的温暖,正如鱼儿需要归回水中,鸟儿需要归回巢中,狐狸需要归回洞中,人儿需要归回天堂,真正的信仰需要归回圣经的总原则,依次类推,理性需要归回到真理本身才有真正的安息。

当初亚当、夏娃夫妇在伊甸园中何等甜蜜,气候适宜,瓜果类类,香飘四溢,与神同行。堕落前亚当的理性思维非常了得,他可以给一切的牲畜、飞鸟走兽起名字(创2:19-20),今天的人们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都需要绞尽脑汁,甚至借助于周易八卦起名而误入歧途。堕落后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靠着理性判断二人甚至傻傻地用无花果树叶遮羞,岂不知这样的“衣服”保质期何等之短呢?他们从此找不到返回伊甸的路了,至今人们靠理性头脑也没找到伊甸园,以致对伊甸何在的问题众说纷纭。一个得救的人之理性和灵性也是十分软弱,甚至找不到回天家的路,需要服役的天使作GPS的导航方可,讨饭的拉撒路就是这样回到了天家(路16:22)。

理性需要归回真理,因为理性的大厦在这个世界找不到可靠的根基,除非遇见了上帝和上帝的圣言。圣徒奥古斯丁说“神啊,我的心如果不在你里面就永远没有安息”,理性也需要平静安稳在真理本身。世界所谓的真理只是一些相对的道理,既有限又不定,发展到启蒙运动时,大哲学家康德甚至提出人要为自然定法则。绝对真理只能是真理的本体以及真理本体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启示(包括行动启示和话语启示),那就是行动的上帝和发出圣言的上帝。

耶稣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14:6),这个宣告显明真理的本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就是真理本身,他的话语发出属天的真理之光。从旧约的先知、祭司、君王到新约的使徒,无不靠主的圣言安身立命,兼济天下。

综上所述,诸君不可以反求诸己般地安置理性,因为人人都是如此软弱和有限;理性又不能靠赖许多人奉为圭臬的科学,因为科学的产生是理性运行的结果,从逻辑学上看理性依靠科学的结果只能是循环论证。理性之路在何方?回归真理是唯一通达之正途!

回归真正的敬拜(之三)

德性回归圣洁

文:靳新元牧师

本文笔者尝试分析探讨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第一要厘清德性和圣洁的内涵,这是关乎本文的预设和前理解,简而言之,就是要阐明什么是德性和圣洁;第二方面,笔者拟分析德性为什么必须归回圣洁,难道德性就没有其他归途了吗?难道德性就不能“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多找几个归途?第三方面,这种独断论的宣告意义何在?笔者根据圣经神学的相关内容分析德性回归圣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此部分内容对践行信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何为德性与圣洁?

在古希腊语中,德性最初指武士的高贵行为诸如正义、勇敢等,后来指公民在城邦中所表现的美德和优秀品质,泛指人类生命所显出的优美品质。根据人美德的外在和内在表现,希腊哲人进一步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意即外在有美好的品行谓之道德德性,内在具有良好的心志就是理智德性。

启蒙运动时,时年75岁的著名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年)中宣信“德性意味着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其实康德认为宗教的作用和价值就在道德的范畴内起作用,把宗教定位成一种道德宗教,这样无疑剥去了宗教神秘经验的成分和价值。从德性的分类来看,康德注重意志的力量应该属于理智德性的范畴。

圣洁是什么意思呢?

圣经里说的圣洁,源自一个希腊文字,有时被翻译成“被圣化了的”,它的基本意思是“专门为神而予留的生命”。这种神圣而纯洁是被上主圣化的结果,亦是遵照上主法则生存,分别于世俗生活的一种人生境界。总之,按照圣经的原则,圣洁的意思是指神所要求的德性的美善,即与罪恶、污秽隔离。这种圣经的圣洁观,不同于世俗从人的外在形像、神态或言语举动所界定的人本圣洁观。

二、何为德性之归途?

1、德性可以回归自我满足式的宁静心灵吗?

康德提出了道德生活的健康法则,他所认为的实施德性的法则几乎成为后世圭臬,“德性的真正力量就是平静中的心灵及其一种深思熟虑的和果断的决定,即实施德性的法则。这就是道德生活中的健康状况”。

消极避世不是德性完满的最高境界,古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的说法。隐于市还可以在喧嚣的世界服务他人,属于“心远地自偏”的高境界。耶稣曾告诉门徒不要离开世界,而是要离开世界的恶者。耶稣有避静的时刻,更有走入人群医病赶鬼、传扬福音的时刻。

可见德性归回自我的象牙塔不是圣经的范式,其与儒家“达者兼济天下”的伦理要求亦不相合。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事情,德性回顾心灵的宁静犹如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当人们用好奇心打开这个“盒子”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邪情私欲就会让人欲罢不能,贻害终生。具有仙风道骨的诸葛孔明,本想在隆中悠闲雅致地过闲云野鹤日子,倾其生于琴棋书画之间。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的宁静就没有了,硝烟弥漫之时多了几份心机和权谋,直到最后他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局面!

2、德性可以回归各家学派精华的伦理要求?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墨家文化倡导兼爱非攻;佛家文化强调大彻大悟、度己度人;道家文化倡导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上各家各派倡导的伦理原则各有千秋,其内容只不过提出了德性伦理所要求的外在表现,是凭借一己之力努力而为的结果,实在缺乏他力作为一个源头实施所规范的德性诉求。另外,以上各派所规范的德行要求达到后又如何呢?只不过建立了一个“人间天堂”而已,缺乏对未来的盼望或指向。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人间建构的各种学说往往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执政理念服务的,秦始皇之所以采用韩非子的法家理论,无非为他残暴的“焚书坑儒”寻找理论支撑点,却被冠以大一统的美名,包括希特勒采用哲学家尼采的“超人理论”而大肆杀戮,残害上帝的选民犹太人。人们为什么非要寻求统一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更好吗?而哪一个执政者骨子里希望众人的言行异样到威胁自己的权威呢?故此他们要求所谓的奴性“统一”。从西汉的汉武大帝尊儒而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文革”期间的批儒把知识分子定为“臭老九”,哪一个不是拿儒学作为当权者利益服务的工具呢?我认为多年来儒学经过了许多“我注六经式”的经学家的洗礼,是最经历风雨飘摇遭人利用的学说,甚至到了今日的新儒家依然如故。儒学的产生背景,只是孔子看到当时的“礼崩乐坏”、“大道废矣”后,呼唤道德重建的一种感慨而已。

总之,所有流派的伦理要求缺乏一个外力推动,只是凭借个体的心力,这个力量无法保证伦理要求的完全实施,自身的有限和各人好恶的不同势必限制对德性要求的付诸行动。另外,以上各家学派的德性伦理提议无可厚非,是德性正常发挥之后的一个结果,而绝非人们德性正常发挥的前提或自然发展的一个结果。从信仰角度看,以上各家所论德行无非是要建立人间的“巴别塔”而已,高举人的德性价值,却忽略了上主是众善之源;注重今世人伦关系的建造,却忽略了与上帝建立永恒的关系。

3、德性可以回归承担社会义务的各耳板吗?

“各耳板”一词出现在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第七章十一节,意思是“供献”。“各耳板,”是将财物作一种许愿式的奉献,凡经拥有者指定为“各耳板”的财物,别人就没有权利动用。问题是这笔奉献的钱,并不一定是要用在宗教的用途上,可随奉献者的心意,最后仍归自己享用。因此,‘各耳板’的誓词变成了一种手段,让作儿女的可以逃避律法上定规的对父母应尽责任。

尽义务责任时是否有爱与怜悯的情感?尽义务之后是否还会有爱的情感和怜悯继续“超额完成任务”的举动?如果连义务都无法完成,抑或连义务都需要催逼才可以被动而非自觉自愿地完成,又何谈义务之外的悲天悯人情怀呢?以上笔者所提问题,是对“尽义务”心态的一种反思,真爱的举动是“不计算”的善举。

当耶稣面对最有律法情怀的法利赛人和文士,责备他们把一些财物作为“各耳板”,需用时却闲置不用,他们用属灵的理由逃避对父母应有的赡养。承担社会义务的“各耳板”,也许有担心背负众人道德谴责的轭,亦有担心违背法律后遭受惩罚的因素。

“我有本分当今,我有上主当尊”,本分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属于律法所规范的范畴,德性如果只是满足这一部分的需要,那么律法中所没有定规的亲情友情爱情中的具体细节又当如何规划完成呢?如果德性可以回归承担社会义务的各耳板,那么就意味着德性可以自足于律法的光环之下。然而律法的主要功用是让人知罪,根本不具有指导德行回归正途的功能!

4、德性回归上帝所规范的圣洁伦理吗?

“你晓谕以色列全会众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未记19:1)。《旧约》和《新约》的圣洁观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旧约圣经强调的是礼仪和道德上的圣洁,包括崇拜礼仪和十条诫命等法典内容。而新约圣经则是强调生命的内在转化和更新——即一个重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地位和生活上的圣洁!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参:林后5:17)。可见圣经中的德性不是人遵守了什么法规而产生的,而是人的生命在基督里有了更新变化之后的生命彰显,新的生命才具有归回上帝所规范的圣洁伦理的必要条件。没有经过上帝所重生的人,生命依然活在亚当的旧性情和本性里面,所谓的德性追求目标无非是一纸空文的各种美好学说而已。基于此,笔者认为圣经中的德性强调的是归回一种圣洁的生命伦理,社会学中的德性一直在追寻一种尘世中的理念伦理。

三、何为圣洁之德性?

圣洁的本意是“有分别”的意思。基督教的德性属于有神论的信仰德性,不属于希腊传统所认为的人本式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

基督教德性体现了信仰内涵,圣经所言德性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皆有神谕规范,表现在基督徒生活中,一举一动都有新生的样式。

1、衣:衣着可以体现德性吗?当然可以,从着装可以识人,军人服装有军威,可以体现军人威仪;护士的白大褂可以显出“白衣天使”的风范。同样祭司穿着绝对有分别,上帝对之有明确规定,华冠上有“归耶和华为圣”的字样,胸片有十二块连于以弗得。

新约圣经要求基督徒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指德性融入信仰。穿戴整齐是走出室外的事情,最后到达上帝之城时上帝要亲自给我们穿上光明洁白的细麻衣。

2、食:旧约圣经《利未记》第十一章规定很多动物的肉不可食用。上帝管理人类入口的食物,他曾定规分别为圣的拿细耳人,清酒和浓酒都不可喝。

以色列百姓走旷野时,上帝赐给他们吗哪做食物,对此日用的饮食如何拾取(定量为每人每天一俄每耳),何时拾取(每日太阳出来以前;安息日要敬拜神,不可拾取吗哪)。有一天众百姓大起贪欲之心,想吃鹌鹑,结果麻烦事情接踵而至,那天家破人亡。

3、住:以色列百姓所住营地是以会幕为中心的,各支派所住方位都有上帝的启示,东西南北各有三个支派。入住帐篷也要纪念上帝的作为,比如7月15日的住棚节,作为以色列百姓每年必守的三大节期之一,纪念上帝赐给他们丰收(参:利未记23章)。

或躺下来或起来,他们会思想“白日太阳不伤我们,夜晚月亮不害我们”(诗篇:6),他们认为昼夜思想耶和华话语便为有福!

对于有冬夏房屋,却舒身榻上尽情享受,却不为约瑟家苦难担忧的百姓(摩3:15;6:4-6),上帝对他们的行径却极为不满,差遣先知阿摩斯,呼吁他们对美好的居住环境感恩,







































南昌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by/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