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症状结肠腺瘤癌变
患者胡某,男性,73岁,因体检发现距肛门40cm降结肠见一腺瘤样粘膜增生。
白光见一亚蒂腺瘤分叶状,表面不平。
NBI见腺瘤分叶状,表面结构紊乱。
NBI放大示:Sano分型CPII型,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L型-IV型。
结晶紫染色示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L-IV型。
NBI+结晶紫染色示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L-IV型。
活检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灶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活检病理报告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灶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在无痛肠镜下行EMR术,于腺瘤蒂部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2ml,抬举良好。
使用圈套器圈套电切除之。
创面无出血,无残留。
术后组织标本。
创面钛夹缝合。
手术记录
术后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灶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术后病理报告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灶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体会及文献复习:结肠腺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息肉,也叫腺瘤性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结肠息肉一般要30年左右演变为癌前病变,而癌前病变要5-10年演变为癌症,按照癌变的风险排序是: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绒毛状混合腺瘤大于管状腺瘤。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腺瘤,都建议要及时内镜下切除,不要养虎为患,因为有80%的结肠腺瘤会癌变,或者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都会癌变。然而,结肠腺瘤从开始到癌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大部分结肠癌是有时间提前干预而预防其发生的,而肠镜筛查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最重要举措。
对于有以下任意一条者则视为高风险人群,需要做结肠筛查:
1、粪便潜血阳性者。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3、既往有结肠腺瘤病史者。4、本人有癌症病史者。5、有排便习惯改变者。6、符合以下任意二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者。
筛查方案:
1、健康者,筛查时间间隔应小于10年。2、有一级亲属癌症家族史者,应从40岁开始进行肠镜筛查,以后每5年1次肠镜筛查。3、有低风险腺瘤病史者(腺瘤1-2枚)在治疗后5-10年内进行肠镜筛查。4、有高风险腺瘤病史者(腺瘤多于3枚)在治疗后3年内进行肠镜筛查。5、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术后1年内进行肠镜筛查,以后每2-3年进行肠镜筛查。6、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前3年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肠镜筛查,以后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7、有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患者建议每5年行一次肠镜筛查。8、对炎性肠病患者建议8-10年开始进行肠镜筛查。
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特点: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表现:为腺体轻度拥挤,但大小形状相当类似,核呈梭形,基底排列规律,仅有轻度至中度核深染。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表现:为具有恶性的细胞学和结构特征,但无间质浸润。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为0-1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为25-85%。所以对于临床内镜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对于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建议是: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该进行随访,必要时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治疗方法有: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消融术(RFA)、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等。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该结合内镜检查所见确定内镜下切除(小于2cm的无粘膜下浸润的病变EMR切除,大于2cm的无粘膜下浸润的病变ESD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有粘膜下浸润的病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目前普遍认为是结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倒数第二站,因此提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癌前疾病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可以尽早的进行干预,防止进展到结肠癌,让患者花费更少,创伤最小,获利最大。
本文作者:丁堃,副主任医师,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丁堃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上一篇文章: 食用菌提醒有脚气不一定是坏事
- 下一篇文章: 局部晚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肝转移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