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样正确利用细菌可以防癌抗癌
多年前就有研究人员通过发现,细菌感染有时或许可以根治恶性肿瘤,当然近些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利用细菌帮助抗癌,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日前,刊登在PLOSON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癌症研究中心和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无毒性的沙门氏菌,这种新型的沙门氏菌就能够渗透并且靶向作用癌细胞,该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以细菌为基础的抗癌新方法。
本文中,小编盘点了多篇文章来揭示科学家们到底如何利用细菌来治疗癌症,与各位一起学习。
Nature:细菌变身抗癌“卧底”
日前在《自然》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在癌症小鼠模型中,经过改造的细菌能使抗癌药物以同步的周期释放。这一系统还能通过周期性裂解(即细胞解体)的方式控制细菌数量。
当前,人们对将细菌改造为活体治疗剂的兴趣愈发浓厚,但宿主的反应和这一系统的长期有效性仍然有待评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effHasty与同事使用了合成生物学方法来改造基因回路——即一组影响彼此表达的基因。他们改造的基因回路控制着一种肿瘤靶向性沙门氏菌的药物释放。在这一回路中,周期性同步的细胞裂解能使给药效率实现最大化。
Science:肠道细菌有望成为癌症治疗新帮手
人体内微生物的数量比细胞的十倍还多,这些微生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维护人体健康,调节免疫系统,维持消化系统“有活力地”运转。现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指出,这些微生物还有助于治疗疾病。
这些研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肠道细菌有助于增强3种抗癌疗法的疗效。在每一个案例中,当小鼠体内的某类微生物缺失时,治疗的效果就降低很多。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结构生物学家MatthewRedinbo说:“实验证明,细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Redinbo通过研究证实,一种细菌酶能抑制一类抗癌药物的毒副反应。“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哺乳动物—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达拉斯市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免疫学家LoraHooper认为,由于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被极大削弱,很多病人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对抗感染,这些微生物最终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Hooper说:“抗生素治疗可能会有副作用,这一点在之前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然而,将在小鼠身上得到的发现应用于人体,研究者对此持谨慎态度。小鼠体内的肠道细菌和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并不相同,细菌在摧毁癌细胞的过程中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目前仍是一个谜。
科学家最新发现:注射细菌杀灭癌细胞!
近日,在好莱坞举办的年度临床介入肿瘤学研讨会上,来自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利用细菌或许可以帮助治疗癌症。研究人员将一种名为诺维氏芽孢杆菌-NT(Clostridiumnovyi-NT)的细菌的孢子注射入6位病人机体的肿瘤中,随后细菌就可以在肿瘤中生长并且杀灭癌细胞。
诺维氏芽孢杆菌-NT生活在土壤中,其和引发食物中毒的芽孢杆菌非常相似,在将诺维氏芽孢杆菌-NT注射入癌症病人机体之前,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移除该细菌的危险毒素来降低细菌的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6位病人均存活下来了,但其中有一位病人在细菌注射后因一些非相关的原因发生了死亡。
研究者RaviMurthy表示,当肿瘤生长达到一定尺寸后,其中一部分肿瘤组织就不再需要氧气了,其就会对常规的癌症疗法产生耐受性,比如对放疗和化疗产生耐受等;而诺维氏芽孢杆菌-NT则可以在无氧状态下生存从而在不影响正常组织的情况下破坏肿瘤细胞,同时该细菌也会诱发机体对癌症产生免疫反应。深度解析:癌症和人类微生物组“前世今生”
年,来自马里兰和法国的两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发现,无菌小鼠及利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对一系列在啮齿类动物中进行的有效癌症疗法反应不佳,马里兰的研究者认为,免疫疗法及被批准的基于铂的化学疗法均可以减少多种类型的植入肿瘤的尺寸,并且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善含有完整微生物组的小鼠的生存率;法国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化疗制剂环磷酰胺对植入肿瘤的小鼠以及工程化携带肺部肿瘤的小鼠进行研究。
上述研究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猜测,研究者们想去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个体的癌细胞死亡,甚至是癌症距离胃肠道较远时,微生物组和癌症之间最大的逻辑关联或许就是免疫系统,机体内定植的微生物可以同炎症联系起来并且调节机体免疫细胞对外来入侵者的警觉性,免疫系统似乎不仅是机体微生物组和癌症疗法相互作用机制的根源,而且其还介导着细菌、真菌及病毒影响癌症发生的机制。
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PatrickSchloss说道,我们清楚地发现机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要优先于肿瘤的形成,但微生物组和癌症之间的关联非常复杂,某些微生物可以促进细胞增殖,而其它微生物则会保护机体抵御癌症生长;在某些情况下,刺激一种癌症的状况在另外一种癌症中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效应,很显然,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影响炎症的发生,同时还会通过其它机制来影响机体的致癌作用。
注射细菌——免疫治疗癌症的新武器
近日,JohnsHopkins和BioMedValleyDiscoveries科学家们已经证明,注射细菌--诺维氏芽孢梭菌(Clostridiumnovyi),可以缩小大鼠和犬体内肿瘤大小。他们的做法更新了19世纪90年代癌症研究人员WilliamColey的早期工作,Coley注意到有些病人癌症术后发生感染后,病情得到缓解或甚至癌症得到了治愈。
Coley开发了基于杀死细菌的治疗手段,但未能赢得其他同行的相信,他们质疑Coley设计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虽然出发点是提高免疫反应的潜在抗癌好处,其他研究人员也重复Coley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但结果是喜忧参半。
但现在,科学家们公布的结果表明:注入细菌能根除肿瘤组织。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上。
ScienceTransMed:工程改造细菌,简单检测癌症和糖尿病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应用在医学诊断的新工具:使用活细菌制成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在感应到疾病时发出特定的颜色。研究者重新改造布阵了细菌内部的“基因电路”,使细菌能够识别尿液样品中异常的葡萄糖水平,提示糖尿病的存在。这个新技术的发明,属于合成生物学的领域的一个突破。这篇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
细菌可以回应和适应它们周围的环境,而这种能力是目前的诊断设备所不能拥有的。它们是对外来物质非常灵敏的检测器。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们也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细菌拥有的惊人繁殖能力,所以复制制造上千个测试又是非常简单便捷。所以科研人员试图使用活细菌来进行诊断工作。
PLOSONE:肠道细菌或可帮助抑制癌症发生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肠道细菌是促进或者抑制机体肥胖等多种疾病的特殊因子,近日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的研究人员又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可被用来降低机体患某些癌症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ONE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抗炎性的健康有益肠道菌群或可减缓或阻断某些类型癌症的发生。
研究者RobertSchiestl表示,临床医生们往往通过分析机体肠道细菌的水平和类型来减少个体患癌的风险,随后医生们会开一些益生菌来替代或增强机体肠道细菌的抗炎特性;数百万年以来,肠道细菌在机体中会进化成为有益的肠道菌群或有害的肠道菌群,有益肠道细菌往往具有抗炎性特性,而有害的细菌则会促进炎症发生,相比一万亿个人类细胞而言,机体通常包含有10亿个细菌细胞。
AEM:有益菌帮助女性免受乳腺癌侵袭
刊登在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有潜力诱发乳腺癌的细菌通常存在于癌症患者的乳腺中;而如果个体健康乳腺中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这些细菌则会保护女性免于癌症的发生;相关研究或可帮助科学家们利用益生菌来保护女性免于乳腺癌的发生。
文章中,研究者CamillaUrbaniak对经历病灶切除术、良性(13名女性)或癌变(45名女性)乳房切除术的58名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患者机体的乳腺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以23名接受乳房缩小术或增大术的健康女性为对照进行研究;研究者利用DNA测序对组织样本中的细菌进行鉴别,并且培养从而确定所存活的细菌。
研究者发现,当乳腺癌患者机体中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水平增加时,就被认为可以诱导HeLa细胞的DNA发生双链断裂,而双链断裂是最有害的一种DNA损伤,其通常可以被生殖毒素、活性氧自由基及电离辐射诱发产生;DNA双链断裂的修复机制通常非常容易出错,而引发的错误通常会导致癌症发生。JCEM:肠道菌群多样性高的个体不易患乳腺癌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绝经后女性如果机体中携带有多样化的肠道菌群,那么其机体的雌激素代谢产物或许对其健康更加有益,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Metabolism(JCEM)上。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研究发现构成肠道微生物组的肠道细菌会影响女性机体雌激素的功能,雌激素是女性机体最原始的性激素;肠道细菌的定殖会决定雌激素产生后是存留在机体内还是会随着尿液和粪便而排出体外,此前研究显示,循环在机体中的雌激素和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和女性绝经后患乳腺癌的风险直接相关。
研究者JamesGoedert表示,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的女性来讲,那些机体肠道菌群多样化的女性,其机体中的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存留的水平往往较高,这就暗示了含有较高水平雌激素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降低。
PNAS:采用放射性细菌治疗恶性胰腺癌
Yeshiva大学爱因斯坦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治疗胰腺癌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了李斯特菌属细菌(Listeriabacteria)选择性侵染癌细胞并将放射性同位素特异的转运到癌细胞体内。该试验性治疗以高侵染性胰腺癌小鼠为模型,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明显的降低癌细胞的转移性并且对健康组织没有影响。相关报道发表在近期PNAS上。
爱因斯坦学院教授ClaudiaGravekamp博士称,我们在首次实验中就能够达到降低90%的癌细胞侵染性。该结果非常鼓舞人心,经过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方法有望开启治疗恶性胰腺癌的新时代。
胰腺癌是一类常见的致死性癌症,五年生存率仅为4%。虽然通过手术能够切除胰腺癌,但是由于早期没有任何明显征兆,而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胰腺癌病人确诊时癌细胞已经扩散,通常症状为黄疸,神经痛,体重减轻,四肢无力等。一旦癌细胞扩散就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了,只能尽量提高生活质量。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深度解读
自体吞噬是细胞中一种降解和再生细胞组分的基本细胞过程,词语“autophagy”源自希腊词语“auto-”和吞噬(phagein),前者意思是“自我”(self),而后者的意思则是“去吃”,而自噬表示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吃掉”(selfeating);自体吞噬这种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科学家们首次观察到细胞能够通过将自身内容物裹入到膜结构中来破坏内容物,从而形成袋装的囊泡结构,这种囊泡结构能够被运输到再循环小泡结构中进行降解,这种小泡结构称之为溶酶体,研究这种现象的困难性意味着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对此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究者YoshinoriOhsumi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利用面包酵母进行研究鉴别出于对自体吞噬作用非常重要的关键基因,随后他进行了大量研究阐明了酵母细胞中自体吞噬作用发生的分子机制,并且也在我们的机体细胞中发现了类似更为复杂的机制。
Nature:人类最长寿命上限为岁,不可能再继续增加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将人寿命延长到超出有记录在案的寿命最长的人已存活的岁数也许是不可能的。相关研究结果于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videnceforalimittohumanlifespan”。
自从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公共卫生、饮食、环境和其他领域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几乎持续地在上升。比如,相比于年出生的美国人平均寿命仅有的47岁,如今出生的美国人寿命平均而言有望接近79岁。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的最长寿命---寿命最长的人活到的岁数---也在上升。但是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说法,人类最长寿命的上升趋势有一个上限,而且我们已达到这个上限。
论文通信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教授JanVijg博士说,“人口统计学家和生物学家一直在声称没有理由认为人类最长寿命的持续增加将会很快结束。但是我们的数据强烈地提示着它已达到上限,而且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
DevCell:癌细胞也会患阿尔兹海默氏症!或点亮癌症新疗法
近日,来自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癌症进展及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定蛋白质能够在休眠的癌细胞中以淀粉样体(Amyloidbodies)的形式储存,一旦淀粉样体分解,癌细胞就会再度活化,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DevelopmentalCell上。
淀粉样体被认为在神经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疾病等,但淀粉样体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本文研究发现就为研究人员从神经科学研究转移到肿瘤生物学研究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开发治疗多种癌症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者StephenLee博士指出,蛋白淀粉样状态的组织和人类的神经性疾病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本文中我们发现,大量这种特殊类型的蛋白质以淀粉样体的形式储存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中,热激的分子伴侣途径能够分解淀粉样体并且促进休眠的癌细胞活化,从而加速癌细胞攻击机体的特性。
Nature:挑战常规认知!科学家提出胰腺癌发生新机制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挑战了当前关于胰腺癌为何如此恶性的常规认知,胰腺癌更趋向于在晚期阶段表现出来,研究者目前并不清楚为何很多胰腺癌患者发现疾病时往往是处于癌症晚期阶段。
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小组在个独立的肿瘤中重建了胰腺癌的发展历程,让研究者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发现,很多被认为引发疾病的重要遗传改变实际上会突然发生,就类似于创世大爆炸一样。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且致死性的癌症,据估计截止到年,胰腺癌将成为第二大引发死亡的癌症类型,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往往非常困难,这也就强调了深入阐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重要性。
NatMed:广泛中和抗体为HIV疫苗开发铺平道路
少量HIV感染者产生具有令人吃惊效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不仅抵抗这些人体内自身携带的HIV毒株,而且也抵抗在全世界传播的不同HIV亚型。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医院的研究人员揭示出哪些因素导致人体形成这些被称作广泛中和抗体(bnAbs)的抗体,因而为开发HIV疫苗开辟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terminantsofHIV-1broadlyneutralizingantibodyinduction”。
从HIV研究中,我们知道大约1%的HIV感染者产生抵抗不同HIV毒株的抗体。这些bnAbs结合到HIV表面上很少发生变化且在不同HIV毒株中是相同的结构上。这些被称作“突起(spike)”的由糖和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唯一的来自HIV本身的而且能够被免疫系统通过抗体发动攻击的表面结构。由于这些抗体的广泛影响,它们成为开发有效地抵抗HIV的疫苗的基石。
Science:重磅!科学家成功实现对猕猴机体SIV病毒的持续控制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及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药物疗法期间及之后,将一种特殊抗体补充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中就能够持续控制猕猴机体中SIV病毒的感染状态,SIV是一种猿猴免疫缺损病毒,其和HIV亲缘性较近。
持续的病毒感染控制就意味着,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停止后,病毒并不会重新复出并且引发疾病,文章中研究者发现,SIV始终存在于利用抗体治疗的猕猴机体中,然而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而且这种状态能够维持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停用两年后。文章中研究者利用的抗体能够有效阻断敏感的免疫细胞进入到肠道组织中,而在急性HIV和SIV感染期间,肠道组织往往是受到损伤的热点区域。
NatMed:重磅!科学家发现阻断癌症扩散的新方法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和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某些癌细胞能够从成熟的血管中抽取血液来促进其继续生长扩散,相关研究或可帮助研究者后期开发新型疗法来改善结肠癌患者的生命及预后情况,研究者还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理解结肠癌扩散的机制,从而为更早地开发出有效阻断癌症扩散的新型靶向性疗法提供思路。
通过外科手术通常就能移除癌变组织,但有将近一半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通常都会发生癌症肝脏转移,当癌细胞突破原发性肿瘤位点进入到血流中就开始了转移,其会扩散到机体的其它部分,通常癌症的复发对于患者而言是致命性的。
Nature:突破!科学家开发出可治疗多种类型癌症的新型化合物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与伊丽莎-霍尔研究所(WalterandElizaHall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一种特殊的化合物能够有效阻断一种关键蛋白的作用,而这种蛋白对于维持至少四分之一癌症的持续性发展非常关键,相关研究或可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方法来有效杀灭癌细胞,并且开发治疗诸如急性髓性白血病、淋巴瘤及其多种实体瘤(黑色素瘤等)等癌症的新型疗法。
Servier公司所发现的这种名为S的化合物能够靶向作用BCL2家族蛋白MCL1,该蛋白对于癌细胞的持续性生长非常必要;研究者Lessene指出,抑制MCL1蛋白或可有效靶向作用多种类型的癌症。MCL1蛋白对于很多癌症都非常重要,因为其是一种促生存的蛋白,能够让癌细胞逃过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对癌症模型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S能够有效地靶向作用依赖MCL1蛋白存活的癌细胞。
CellMetab:改变巨噬细胞代谢如何能够阻止癌细胞转移?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参与癌症扩散的一个关键因素,他们证明可以通过改变巨噬细胞代谢来阻止癌细胞扩散。该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让巨噬细胞与形成肿瘤血管的细胞争夺葡萄糖,导致肿瘤周围血管形成得更加严格有序,从而阻止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器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Metabolism上。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在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又会在癌症生物学中扮演负面角色,有研究证明肿瘤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巨噬细胞能够帮助肿瘤血管形成。因此癌细胞通过血管进入血液侵入到其他器官的风险变得更大。
虽然巨噬细胞的特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改变巨噬细胞代谢是否会影响它们的功能还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巨噬细胞中抑制了一个叫做REDD1的基因,刺激了巨噬细胞的糖酵解。
NatMed:重磅!科学家组合四种策略借免疫之力重创癌症
借助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摧毁肿瘤是一个令科学家们非常着迷的研究方向,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策略中蕴藏的巨大潜力。来自美国MIT的一项最新进展或将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再推进一步。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激活免疫系统的两个分支,产生协调攻击攻击效果完全清除了小鼠模型体内的肿瘤。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靶向许多不同类型的癌症,也能让免疫系统“记住”它们的攻击目标,摧毁最初治疗后新出现的癌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Medicine上。
肿瘤细胞通常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抑制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对肿瘤发起攻击。而目前大多数的抗肿瘤免疫研究都只聚焦在免疫系统的两个分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二者当中的一个。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踊跃点赞吧!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
- 上一篇文章: 掀开微生物与癌症关联的神秘面纱
- 下一篇文章: 咖啡灌肠慢性病的救赎,看完后要灌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