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垂炎

女性50岁急性腹痛

影像表现:于邻近降结肠远端系膜壁旁可见一卵圆形类似脂肪密度的病变,周边可见火焰样炎性改变,邻近肠壁有轻微增厚,无明显脓肿及肠梗阻征象。

病理:急性肠脂垂炎。

肠脂垂炎

肠脂垂炎(epipolicappendagitis)是一种罕见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性。原发性是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造成肠脂垂脂肪坏死。至于继发性,则是因为附近的组织炎性反应再侵犯到肠脂垂,而导致后者发生炎症。急性肠脂垂炎常表现为急性下腹痛,其临床症状与急性憩室炎或急性阑尾炎相似,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并不需要特殊治疗。肠脂垂是附着于结肠带的脂肪垂,多见于盲肠和乙状结肠,为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定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肠脂垂一般为3cm大小,大者可达15cm,一般人通常有50-枚。肠脂垂的供血动脉来自结肠动脉边缘支,其小分支进入肠脂垂,而静脉回流至一弯曲且管径窄小的静脉,这一血供特点加上肠脂垂内脂肪多而重,末端游动度大,大大增加其扭转和梗死机率,从而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炎症和周围水肿。乙状结肠、盲肠处有大量的较大肠脂垂,乙状结肠弯曲度大,肠脂垂旋转和扭绞更易发生肠脂垂炎,这与本病患者腹痛常发生于左、右下腹有关。据文献报道,肠脂垂炎的病理组织变化与发生时间有关,早期呈栓塞脂肪组织的充血,随之发生继发性炎性改变,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最终坏死组织为纤维组织所代替。

肠脂垂炎的CT表现为:①结肠系膜对侧邻近肠管的环形脂肪密度肿块影;②病灶中央见点状、线状或圆形高密度影;③周围脂肪间隙可见索条状高密度影;④病灶相邻的肠管壁增厚,但较少见。

鉴别诊断:

网膜梗死:网膜梗死和肠脂垂炎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均易误诊为阑尾炎、憩室炎及胆囊炎。二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固定性疼痛,患者可准确指出腹痛位置。疼痛可很剧烈,但全身反应表现多不严重,伸展腹部疼痛加剧。疼痛常位于右上腹、右下腹,很少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网膜梗死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儿童。网膜梗死的典型CT表现为腹直肌深部、横结肠前侧或降结肠前内侧的单发的不均匀密度肿块,与肠脂垂炎相比,病灶一般较大,边缘无高信号环,与肠管有一定距离,一般不引起肠管壁的增厚。

急性憩室炎:多见于憩室颈部梗阻继发的局部炎症,与肠脂垂炎相比,发病年龄较高,80岁人群中可达80%左右。与急性肠脂垂炎相比,憩室炎患者易表现为恶心、呕吐症状,且白细胞计数增高,腹痛范围广泛,反跳痛较轻。急性憩室炎的CT表现为结肠憩室的炎性改变、结肠系膜的脓肿形成以及相邻结肠壁的增厚,可伴有肠腔周围脂肪间隙的条索状渗出、气体或液体的积聚等。结肠憩室炎可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结肠穿孔,成块的游离性气体的存在常提示炎性憩室的局限性穿孔,气体有时可沿局限憩室穿孔部位进入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提示穿孔更有意义。

肠系膜脂膜炎:为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大多原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感染、缺血、肿瘤及免疫异常等有关,男性多见,好发于60~70岁。肠系膜脂膜炎根据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三个亚型:炎性渗出型、纤维化型、脂肪坏死型,故其CT表现具有多样性,从轻度的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到软组织肿块。病灶可包绕肠系膜血管,长时间可形成侧支血管。肠系膜血管周围可有脂肪存在,形成“脂肪环征”。肠脂垂炎呈与肠管相连的、小的、局灶性病灶,不累及小肠系膜,而肠系膜脂膜炎病灶范围常较大,多发生于小肠系膜的根部,偶尔也可累及结肠系膜,少见于胰腺周围、大网膜、腹膜后等区域,尽管邻近结肠的肠系膜脂膜炎病灶不易与肠脂垂炎相鉴别,但由于其病灶边缘缺乏高密度环和中央点状或线状高密度影,有助于二者鉴别。

其它:含脂肪成分的肿瘤,如脂肪肉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网膜的转移瘤等。病灶边界不清、中心位于网膜及原发肿瘤病史均有利于网膜转移瘤的诊断。此外,继发于阑尾炎、憩室炎以及其它邻近器官感染性病变的肠脂垂炎也并非少见。适当放宽窗宽,降低窗位,注意腹腔脂肪密度的变化,掌握肠脂垂炎及相关脂肪病变的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更多学习内容请







































白癜风的治法
白癜风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bj/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