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脾胃病

北京中医经方论坛

经方治疗脾胃病

吴雄志

天津医院

那么今天上午,我们将请出咱们压轴的讲者,医院的吴雄志教授,吴雄志教授在座的很多都认识,简单介绍一下吴雄志教授今年是四十岁,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SCI33篇,著作两部。吴老师是华西医科大学西医本科毕业,在华西读的中医硕士,然后在天津读的免疫学博士。吴老师他的中医功底和西医功底都很高,反正是我见过水平最高的,所以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吴老师来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给我们做讲座,给吴老师时间是90分钟。如果大家兴致高,吴老师心情好,咱们让吴老师多讲讲,把那些压轴的压箱底的东西都贡献给大家。现在大家对吴老师的讲座,对吴老师从天津来到北京表示热烈的欢迎!

谢谢大会主持人!我是西学中的,可能对中医认识不是很完善,跟大家只是交流一下!

我的题目是“经方治疗脾胃病”,在我们这边十多年前就提到一个脾胃病的辩证方法称之为“三焦两因辩证法”,用这种新的辩证体系,还是从伤寒里衍变来的。三焦两因辩证法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中气,脾胃为核心,阴阳辩证和三焦辩证结合起来,包括中气从而构成的一套辩证体系。它的特点是用阴阳定它的病性,用三焦定它的病位,用寒热温凉调脾胃的阴阳润燥,用升降浮沉来恢复它的三焦气化的一个完备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它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它的源流,我们讲太阴阳明论这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我们通过太阴阳明论来认识太阴阳明这两个因,通过太阴阳明来认识三焦两仪辩证法和用药法。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已经讲过的,有一部分还没有讲,最后我作一下太阴阳明的答疑。

现在我们先讲这个太阴阳明论,如果去深究脾胃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谈到三才的问题,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天地之纲纪,中气之父母。”其中就提出这么一个中气的问题。中气者,土也,生万物而化天地,中气的运转分出了阴阳,化生了万物,而阴阳的升降就形成了三焦。阴阳升降运化三焦五行,三焦运化六气,那么这一套体系就出来了。如果三才分开来讲它是阴阳的一个运行,在人体上就是心肺脾胃和肝肾;而在脾胃呢,口咽食管属于上焦,胃和小肠属于中焦,大肠属于下焦;胃又分了三个部分,一个是上脘一个是中脘一个是下脘,上脘属于上焦,中脘属于中焦,下脘属于下焦,可见我们这个三焦学说它是有一个细分的过程,而这一套理论它是来自我们经典《内经》和《难经》,归纳一下三焦它大概有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三焦是水道,津液运行的通道,另一个方面三焦是气道,元气运行的通道,还有一个三焦是谷道,是食物通过的通道。今天我们主要讲这个三焦通道的问题。

说到三焦谷道,我们可以引用难经和内经的话,《难经》讲,“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灵枢营卫生会篇》讲“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下焦成糟粕而俱下大肠”,也就是说胃口以上是上焦,然后胃到小肠是中焦,大肠属于下焦。《难经》还说“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这就是我们说的三焦。我们从《内经》和《难经》知道胃上口以上是上焦,就是从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也是上焦,所以说太阴不受。从贲门到小肠的阑门是中焦,中焦又包含了两块,贲门到幽门属于阳明胃,属腑,幽门到阑门属于太阴脾,主运化,上脘中脘下脘与七冲门的关系,内经里也有讲。阳明大肠从阑门到魄门属于下焦,而且下焦阳明大肠主传导,升降出入都在这里都包括了,我们就这样把它的病位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那么病性呢,用阴阳来定,太阴阳明,这一套体系它基本的方向都在,那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讲“太阴阳明,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我们最初提的是太阴的阴阳异位,在我01年写的书里。首先是“阴阳易位”:你看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它是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更虚更实”:按照内径的说法,它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我们知道,消化系统它是分段序贯活动的: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运动一个是主分泌。分段的序贯活动体现在食物是受所处的消化道的影响,也受食物所处的上一段消化道和下一段消化道的影响,具体讲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能够促促进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当上一段消化道实的时候,而抑制下一段消化道的活动,下一段消化道是虚的;当下一段消化道实的时候,将抑制上一段消化道的活动,上一段消化道表现为虚。比如说,当我们小肠里边食物充满的时候,它会抑制胃的活动,此时胃表现为虚的状态,不受了,我们知道当食物还没消化是时候,促进肠道的排空,使食物快速通过结肠产生大便,为什么呢?当胃开始消化的时候,肠道已经排空了,准备接受食物。所以中医讲,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它是更虚更实,它是一段一段的运动,这是太阴阳明的一个特点,它是分段的序贯运动,其实这个过程西医讲的也很清楚。

第三是“更逆更从”,什么叫“更逆更从”呢?阳明胃主降,太阴脾主升,它其实是讲清阳自下而升,转肺归心,与我们讲的吸收作用有关,升者为逆,它是从肠道自下走到胃走到心。而它的浊阴自上而降,从胃开始传化到大肠,传化而出,与消化相关,降者为从。所以表现一个清阳自下升,浊阴自上降的一个过程,还有它的升降是相因的。清阳不升每至浊阴不降,浊阴不降又影响清阳上升。这是它的第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阴阳异位,第二个特点是更虚更实,第三个特点是更逆更从。第一个特点我们讲了三个小点,第二个大的特点就是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太阴我们叫阴土,阳明我们叫阳土。它的体和用是不同的,它的体用不同,就有四方面的区别,升降纳运有别,润燥喜恶不同,寒热虚实不同,气血多少不同,我们说阴阳运化五行,阴阳的气化之后产生了五行,而五行内外阴阳,所以在每一个脏,金木水火土里头,都有阴阳,土有阴土阳土,比如太阴属阴土,阳明属阳土,因为它的阴阳属性不同。

接下来我们讲体用相济。首先我们讲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以阳土为病,往往是浊阴不降,阴土为病,往往是清阳不升,当然太阴之病,降极反升,他也可以出现呕吐,阳明之病,升极反降,他也可以出现腹泻,这就是他在升降纳运上的区别。第二个区别是润燥喜恶不同。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为什么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一个比较直接的解释,我们可以用标本中气学说去解释,《素问·六微旨大论》:“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而太阴从本,阳明从乎中见。”这个“标本中气学说”它是解释我们人体六经,或是百病比较简洁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方法,这是因为阳明之上,燥气治之,阳明它的本是燥,喜润而恶燥,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所以它喜燥而恶湿。

而根据它喜恶不同的特点,燥湿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燥湿混杂,非常常见,像有的人舌苔很厚,但是可以见到裂纹,裂纹上是没有苔的。还有一个是燥湿互化,燥化湿,湿化燥。另外燥湿同形。燥极似湿:舌苔红腻,不想吃东西啊,等等。纳呆眩晕,芳香苦燥淡渗不效。湿极似燥:五苓散,便秘、小便短少、发热、口渴。有的时候辩证不准确可能看做一个燥证,其实它是一个湿证。这是燥湿之间的三种关系,燥湿混杂,燥湿互化,燥湿同形。太阴阳明都可以见到。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假如太阴的中见不足,中见不足则从阳明腑证,它转化府实证,为燥屎,像羊屎一样缺少水分。这是阳明燥的特点。从标则阳明经热证,阳明经证也可以见燥像,大热大汗脉洪大,再一个大渴。所以石膏是滋阴的药,这是阳明中见不足它的一个燥化。要么是从本要么是从标。如果中见太过,便是湿化,不是寒湿就是湿热,如果湿在阳明,它影响大便,它想吃东西,但大便是便秘的。便秘不一定是很干的大便,这都是阳明经的一个特点。

还一个特点是阴土阳土寒热虚实的不同,阳土为病,多湿多热,阴土为病多虚多寒,因为《内经》说的很清楚,“阳道实,阴道虚,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最主要一个原因,少火生土,有君相之别。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认为,这个阳土所生在君火,是心火来生它的胃火,但是心火易动而生热,故胃火宜弱不宜强,强则阴不正。阴土生在相火,相火易衰生虚寒,故脾阳宜强不宜弱。所以我们在伤寒太阴证,他容易转到少阴,本来是个肚子凉,怕饮冷水的人,你再用理中丸去治它,可是它的手是凉的,这个时候你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他到了少阴经。你再摸它的脉,不管是脉微还是脉细,所谓欲绝之像,就该用丁附理中丸了,它就转入厥阴经。这就体现了太阴和阳明它的特点。

还有一个《内经》中说阴土阳土气血多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血气形志》:“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所以大家看到,阳之为病,初为气分实证,日久由气入血,出现固定的疼痛,呕血,便血,癥瘕,舌紫暗,脉涩。这里我们的消化道肿瘤,我们的胃癌大肠癌,但是我们是小肠是很少得肿瘤的。这是因为太阴是一个少血之脏,阳明是一个多血之脏。体用不同,体用相济,为什么呢?因为体现在外边,大家容易看见。于外而易见,于内而易忘。实际上体用是相互影响的。太阴体阴而用阳,阳明体阳而用阴,太阴它是一个阴脏,所以它用阳,阳明是一个阳腑,所以它用阴。所以太阴体阴而用阳,阳明体阳而用阴。这里边有一个问题,脾用为阳,而主运化升清,胃用为阴而主受纳腐熟,运化升清需要脾阳推动,受纳腐熟需要胃阴滋润,所以脾用为阳,它需要脾阳推动才能运化升清。胃用为阴,他需要胃阴的滋润,才能受纳腐熟,这是它体用的特点,但是脾胃又是互为体用,比如说,胃阳的腐熟需要脾阳的运化,脾阴的升清依赖于胃阴的滋润。脾阳可以帮助胃阳,脾阴帮助胃阴,所以它互为体用,如果脾阳不足,日久胃阳亦乏,胃阴不足,日久脾阴亦枯。

那为什么我们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
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saj.com/jclzz/4525.html